从“三个维度”解决不想劳动的问题
2023-11-05吕斌
吕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近年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首先必须解决不想劳动的问题,必须聚焦“三个”问题、聚集“三个”基点、聚力“三个”观念,因材施教,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聚焦轻视劳动问题,把握出发点,树立自觉劳动的观念,坚守做人本分。不想劳动是“啃老”“等、靠、要”现象存在的根源。劳动是人的生命的运动过程和存在方式,一个人不是为了生存而劳动,而是在劳动中生存和发展,通过劳动表征存在,满足需要,实现价值,体验快乐,收获幸福,全面发展。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应通过自己的劳动求生存、谋发展,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让学生学会自立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自食其力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应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本质,认识到做人就要劳动,劳动是做人的本分,从小树立自立意识,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长大之后自觉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聚焦轻视体力劳动问题,把握重难点,树立和谐劳动的观念,彰显做人价值。有些人不想劳动是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多年来,“技工荒”“用工荒”现象时有发生。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理应是一个人力大国,出现这种现象让人意外。究其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不选择体力劳动岗位。要使人口大国成为人力大国、人口资源变为人力资源,就必须加强劳动教育,特别是体力劳动教育。
让学生热爱体力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有分工,职业有类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职业对人的个性有不同的要求,一个人只有从事與自己个性相适合的职业才是和谐的、幸福的。要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的洗礼,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体悟体力劳动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基于个性选择劳动类型,和谐劳动,尊严生活。
聚焦轻视合法劳动的问题,把握关键点,树立德性劳动的观念,严守做人底线。劳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过程。一些人坑蒙拐骗,崇尚一夜暴富,这种“虚假劳动”“违法活动”实际是不想劳动的表现。劳动是人生出彩的主渠道,职业是人生出彩的主阵地。劳动必须以一定的职业为载体,是一种合法行为、德性活动,合法是底线,德性显境界。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是劳动合理合法的基本前提。
克服道德外在化的倾向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点。要认识到包括职业道德和法律在内的职业规范,伴随着职业而产生,它以人为尺度,是从业人员追求安全、健康、尊严的生命运动的内在要求,是人挖掘潜能、实现价值的内在诉求,是人的本质力量使然,不是外在约束;是价值倡导,又是行为规则,也是工作程序。一个人安全、健康、尊严地劳动必须遵守相应的规范。
加强劳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