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教学模式探索

2023-11-05刘金萍

辽宁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上门重度

刘金萍

(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部等7 部门联合印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提出,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为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权,落实教育公平,实现特殊教育“零拒绝”,从2015 年开始,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对辖区内各种原因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努力探索送教上门的有效之路。

一、强化送教规划,推进工作落实

为确保送教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学校建立以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主管、科研主任主抓、康复组长落实的送教上门工作组织机构。学校将送教工作纳入工作规划和年度考核,列为学校工作重点。在多元化学习、广泛研讨的基础上,学校确定“周专业教师送教”和“月全员送教”相结合的送教上门工作模式。围绕“谁来送”“怎么送”和“送什么”等关键问题,学校制定送教上门内控管理办法,对送教时长、教学内容、训练方法、安全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即每次训练时长3 课时,落实“五送”项目(送安全、送温暖、送技能、送知识、送服务)。同时,学校实施全员联动、全程育人。推出“n+1”服务形式,即每名特殊学生都有2 名以上教师负责,通过群策定方案、小组搞包干、家校促联盟的举措,保障送教上门扎实开展、顺利实施。

二、打造专业队伍,夯实送教基础

在送教上门工作中,教师是主导,其专业化程度对送教工作的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从事送教上门工作的教师团队必须向专业化的发展目标迈进,认真履行教育部印发的《送教上门教师工作职责》,加强对不同类别特殊学生问题的学习与研究,调动家长、社会等一切有利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特殊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送教上门工作的顺利发展。学校在送教教师安排上,挑选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周送教主教工作,采用专业骨干与普通教师结对的方式完成每月送教工作。同时,学校通过校本培训、岗位自练、外出培训、专家到校讲学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评估监测、课程研发、结构化学具制作、康复训练方法、个别化方案制定等能力。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级,引领教师向双师型特教专业队伍迈进,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保障送教质量。

三、抓实送教评估,确定教育基线

国家相关文件明确界定:送教上门的对象是重度残疾、确实不能到校上学的适龄儿童。为确保每名残疾儿童获得属于他们应有的教育,按照残联提供的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名单,学校组织送教教师入户排查。排查内容包括:核对残疾证、家庭情况登记表等,测评残疾儿童的语言沟通、肢体运动、动手能力、生活自理、精神状态等,并做好排查记录。个别轻中度残疾儿童,因为其家距离学校远、家长不便接送而被列为送教对象,学校动员家长切实履行监护人职责,把孩子就近送到学校上学,此类对象不列入送教计划。对残疾类别鉴定错误、含糊的学生,学校要求再次做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鉴定。

在医学鉴定基础上,送教教师将排查后确定的对象按照“精神”和“智障”分类,并再次分类开展综合情况全面调查。学校依据《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从感知觉、认知、动作行为、生活能力、语言沟通、社会交往、情绪与行为七个方面对精神类儿童进行调查测评。参照《智障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从运动、感知、认知、言语交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六大领域对智障类儿童进行检测评估。建立送教学生档案,结合全面调查评估结果,确定学生等级。一级:需要帮助(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二级:需要大量的帮助(有一定认知可能性,但缺乏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较好的社交能力或行为能力);三级:需要高强度的帮助(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需专人监管,无任何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特殊学生的等级评定为拟定“一生一案”的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四、优化送教内容,落实“一生一案”

学校对辖区内未入学的残疾儿童的摸底评估结果显示,送教对象大都是脑瘫儿童、重度孤独症儿童和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这些特殊儿童一是存在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有的甚至存在咀嚼吞咽障碍;二是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社会适应能力很弱,依赖性很强,不会交往、不会表达、不能自理,有的甚至连吃饭、如厕、穿衣都不能独立完成。因此,送教上门课程设置应体现以生活为中心的功能性,课程实施应基于学生的生存需求和生活需要。学校教师通过多方学习借鉴,群策研讨,梳理出各级别学生需要介入的技能(见表1)。

表1 不同等级的送教上门学生需要介入的技能

依据《不同等级的送教上门学生需要介入的技能表》和送教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家校联合为送教对象量身定制个别化教育方案。针对第三级别中的学生,需要进行康复技能的介入和训练,对他们进行粗大动作、站立行走、爬跳跑以及力量的训练,以增强他们活动的能力。其中,穿插感觉统合中视觉追视训练和语言沟通能力训练,为提高学生的生活需要做准备。教师传授穴位按摩方法,提升学生康复意识。针对第二级别学生,教师要将康复训练、认知训练和自理能力训练进行有效整合,对他们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综合训练。例如:视觉跟踪、颜色分辨、听指令、物品分类和匹配、模仿说话、手眼脑协调运动、穿衣、进食等简单的自我服务能力培养及用电、用火等安全常识,教给家长穴位按摩方法。针对第一级别学生,教师需要介入自理能力训练、认知训练和社交礼仪训练,结合学生生活中常常会用到的时间、人民币、数量、颜色、生活常识、生活能力、安全知识以及社交技巧和礼仪的切实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送教,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使其树立安全意识。送教教师要根据学期、月、周三个阶段为各类学生制定适切性的送教计划,而且计划要重视送教内容的阶段性和可连贯训练的衔接点。每个阶段应训练目标明确、训练内容具体,为下一阶段的训练打好基础。

五、丰富送教手段,实施有效教学

(一)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

学校送教的学生多为重度、极重度障碍儿童,对他们的日常教学需要更加适当的方法。送教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准确地找出送教的切入点,找出被送教学生的兴趣点。比如,认知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记忆,强化手段必不可少。教师利用强化物对学生进行正向强化,能调动其参与意识。

送教教师还经常自己动手制作结构化教具,比如“水果店”“菜市场”等系列教具,帮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水果、蔬菜,还可以动手操作教具进行“点读”“分类”。一些语言功能丧失的学生也可以根据指令去完成训练目标,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结合传统的康复手段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送教过程中,传统的康复手段,如按摩、感统训练、语言训练等,尤其是针对中、重度脑瘫儿童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对绝大多数视觉学习占优势的送教生来说,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提高其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如利用平板电脑互动操作软件,帮助学生认识颜色、形状等;利用多媒体语言软件,促进学生模仿发音;利用语言沟通板,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引导学生形成简单句的概念;利用手写画图白板,帮助学生完成涂色、画画等精细动作。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借助适切性的手段开展教学,有效补偿学生缺陷。

(三)注重送教内容与生活适应性相结合

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送教对象不同于在校学生,他们更需要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如学习实用的生活自理、日常居家生活且能协助其迈向独立自主或减轻对他人依赖的职业技术能力,以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等。因此,针对这类学生的送教,不宜局限在家庭这个有限的空间内,更应该把送教的空间拓展到超市、医院、社区等。例如:学生在医院就医时,教师到医院送教,实地传授就医流程和康复理疗方法;带学生到超市购物,教学生认识食品,学会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掌握人民币使用方法……

六、收获送教快乐,反思工作举措

送教路上教师累并快乐着。教师用高尚的师德和专业的素质赢得了家长的信赖,激发了学生的动力。不仅如此,学校还对送教工作产生了如下的反思:

(一)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决定送教质量的关键

送教的学生一多半是极重度障碍学生,对他们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文化课,更多的是行为矫正、缺陷补偿和身心康复,这就需要送教教师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规律和方法,这样才能尽快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准其“最近发展区”,有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确保送教质量。

(二)普特联合是落实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要完成对辖区内适龄在籍特殊学生的送教任务,仅靠特殊教育学校很难实现。教育部门创设双学制制度,形成普特联合机制,发挥普特优秀教师的专业辐射与引领作用,共同为障碍儿童撑起健康成长的天空。

(三)健全多部门合作体系是送教工作的保障

送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健全由教育、民政、残联、卫生、社会等组成的送教组织联盟,整合全社会的优质资源,使全社会共同担负起送教的责任,让送教上门真正成为障碍儿童的福音,助推送教工作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上门重度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生意上门
重度垂直系列之一
有壹手快修:钣金领域的重度垂直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
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
送祸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