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致真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3-11-05孙燕鹏

辽宁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跨学科评价学校

孙燕鹏

(锦州市实验学校)

一、“致真教育”课程构建的缘起

(一)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学校只有从真正意义上为每一名学生设计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珍视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发展姿态,给予学生自由成长、张扬个性的舞台,才能承担培养学生个性化生长的教育使命。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所所长唐江澎所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因此,课程建构离不开学生这一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要素。

(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

锦州市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通过“指向‘五育并举’的教育”和“重构学校课程”的改革,引导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研究者,并为之提供充分必要的条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职业的幸福,成为有教育思想、有课程意识的研究型教师,这也是学校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要求

特色发展是学校的立校之根。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学校高位均衡发展?如何以生为本,构建魅力课堂?如何在原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优化?如何进一步凝聚学校文化……种种思考都迫切需要学校实施整体课程建设这一路径。

二、“致真教育”课程的内涵与体系建构

(一)课程理念

学校的校训是“做人求真,做事求实”。教师之“求真”“求实”,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秉承真心,传授真知,坚持真理,培养真人。学生之“求真”“求实”,即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学说真话,学探真知,学求真理,学做真人。学校基于校训和教育理念,优化、概括并提炼出核心文化——“真实文化”。“真”是本质,“实”是本色。“真”包含“实”,“实”存于“真”。由此,学校构建了“致真教育”课程。致真,即知“真”,学“真”,成“真”。“致”是态度,“真”是愿景;“致”是过程,“真”是结果。其核心就是坚守真实、追求极致。学校把教育做真,回归了人性与个性,使每个生命都成为更好的自己;回归了成长与发展,实现学生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课程目标

“致真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该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课程实施目标、学生成长目标、教师提升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学生的成长目标为例,课程将成为“求真求实、知行合一的未来公民”作为学生的成长目标,聚焦五个发展子目标,分别为求真向善、博学善思、身心健康、乐创尚美、勤劳自理,一一对应“致真教育”课程的五类课程,进而培养学生具备十大品质——有修养、负责任、好阅读、肯钻研、喜运动、乐生活、会审美、有特长、爱劳动、善合作。

(三)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校情、学情,整合、融合、重构已有课程,探索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历程”。为此,学校注重探索学生的多元发展途径,体现学生的“分类”发展方向。“分类”发展不是“分层”发展,而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为不同需求、不同发展方式、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相对应的课程。

1.课程结构——全面+个性(三层五维)

学校设置三个层面的课程,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如图1),体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生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设置五个维度,即德智体美劳,突出“五育并举”,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个性发展;设置五个课程群组,即致善课程、致知课程、致雅课程、致恒课程、致勤课程,对应责任担当、学会学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等核心素养。

2.课程特点——全面、自由、融合

全面,即关注课程的丰富性(内容丰富、结构多元);自由,即关注课程的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整合,即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

三、“致真教育”课程的实施

再先进的课程理念、再完善的课程体系最终都要通过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时来落实。因此,构建课程模式、调整课程时长和实施科学评价成为学校课程落地的“三大”抓手。

(一)以构建课程模式为抓手,推进课程落实

为更好地达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生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目标,学校积极探索课程实施的三个模式:一是基础课程的魅力课堂教学模式;二是拓展课程的协同教育模式;三是综合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教育模式。

1.基础课程的魅力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迭代升级,能循序渐进地落实课堂发展的三级路径,即实现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课堂,实现生生之间能够进行深度讨论的课堂,实现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大问题的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拓展课程的协同教育模式

学校通过家、校、社协同,课程类型的必修、选修协同,上课方式的班级制、走班制协同,力求专业化、个性化地培养学生。

3.综合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教育模式

针对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学校引导教师探寻主题或观点之间的联系,并将联结点整合后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克服单门学科课程知识封闭的缺陷,整合学科知识,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以调整课程时长为抓手,保障课程落实

为完善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学校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学科与教学内容的不同,实施长短课时、单双周课时交错进行教学(见表1),让课程内容得到落实,让学生的学习张弛有度。

表1 课时详情表

例如,基础课时为40 分钟,学校主要安排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这些学科或需要情境营造、语言品读,或需要先学后教、思考演算,基础课时使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保证学科课程有效落实。长课时为90 分钟,学校主要安排拓展课程中的选修课程,这类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因此只有时间充足才能完成教学目标。短课时为10 至30 分钟,学校开设清晨10 分钟的经典诵读课程等,使零散的时间被有效利用;学校充分利用每天早中晚以及大课间各20 分钟时间开设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值日清扫过程中培养劳动习惯和责任担当意识;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为30 分钟,不同年级在上午或下午不同时间段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微课时为3 分钟,各学科开设课前3 分钟的学生展示课程。单双周课时,学校主要安排同类别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交替进行教学,以达到丰富课程内容的目的。

(三)以实施科学评价为抓手,促进课程落实

学校的评价体系包括基础学力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特长潜力评价、习惯能力评价四项内容,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三个层面相互呼应,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校本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重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引领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对学生的必备素养进行具体化。学校的评价标准分别是求真向善、博学善思、身心健康、乐创尚美、勤劳自理五个一级板块,这五个板块又分别对应10个二级维度、40个三级观测点。

2.建立评价系统

一是注重学生过程评价。教育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技能、习惯以及责任感等方面,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是建立教师多元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注重课程动态评价。学校周期性地对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革新机制。

四是建立基于数据的评价。学校改变以往以个人经验为主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师生表现的观察、调查、访谈等,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情况的数据和证据,并进行分析,形成改进计划,促进师生在原有水平上得以发展。

四、“致真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

在“致真教育”课程设计和推行的过程中,学校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一)围绕核心素养

学校优化基础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亮化拓展课程,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个方面完善并丰富五类课程对应的拓展课程菜单,突出亮点项目,形成精品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综合课程,系统实施跨学科整合、各类文化节等主题课程,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在上述课程中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设立奖励机制,促进学生素养和个性协调发展。

(二)加强科研引领

学校以科研引领实践,用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指导课程建设。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把课程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研项目,引导教师广泛参与,让每位教师都能成为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或成员,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热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凝聚团队力量和团队精神。

学校创设的与课程建设相关的科研课题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研究”“主题式跨学科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等。从科研项目的提出、批准,到实施、完成,教师全程参与,校长全程督导,双方共同对项目负责。

(三)注重引领辐射

1.课程建设中的引领辐射

为更好地推动课程建设,首先,学校管理层自上而下,率先垂范。学校的11 个科研课题分别由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学科组长担任负责人,引领教师攻坚克难。其次,针对重点项目,学校组建共同体,团队共进。如主题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项目中,学校先组建顶层设计共同体,负责整体设计和策划;后组建学习共同体,主要任务是引领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使其尝试实践。共同体内的教师一起钻研、成长,一起头脑风暴,一起在课改路上前行。

2.区域内的引领辐射

学校围绕“致真教育”开发了一系列精品课程,呈现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实施扎实有效的教研,为区域内各校提供了范例,促进了区域内各校深化课程改革。其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项目。学校采取了逐层推进的策略,即学习—模仿—实践—创新,打造了一系列精品课程。

学校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协同学习的小学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学校组建重点项目研究团队,引导教师参加线上、线下学习培训,并引导其在学习的基础上模仿尝试。项目团队完成“家庭诗词大会”“旋转吧,小陀螺”两个案例,这两个案例均在课题组的线上研讨活动中进行展示。学校围绕山楂和落叶等主题,组织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创设主题式跨学科学习课例。学校开展了“浓情实验,玩转端午”“品味幸福中国年”“锦州印象·追寻红色印记”主题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

近一年来,学校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写入工作计划并融入“致真教育”课程体系。每学期,教学部门在每个年级开展一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教研和教学实践。同时,德育部门围绕活动主题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

学校课程内容的开发、教学方式的选择、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项目过程的实施、学习成果的形成,都紧紧围绕基于文化、基于地域、基于生活、基于素养、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六项原则。同时,又指向创造性、批判性思维,以及探究、合作与问题解决等跨学科素养。主题设计包括自我成长、家庭生活、校园空间、锦绣家乡、魅力中国、地球家园六个方面,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家,凸显爱国情怀、时代担当。目前,学校已经构建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课程体系(如图2),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与实践,推进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图2 跨学科项目化课程体系

在“致真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中,学校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行动研究法,不断突破课程构建的瓶颈,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难题,在推进中完善,在完善中升级提质。几年来,学校在“致真教育”课程的实施中取得了跨越性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学校将继续聚焦并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成果,迈向课程持续更新发展的新里程。

猜你喜欢

跨学科评价学校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