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互动模式研究
——声乐与儿歌表演唱

2023-11-05张玉丽王旭亮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4期
关键词:儿歌声乐音乐

张玉丽 王旭亮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401)

一、学前教育音乐课——声乐与儿歌表演唱的教学现状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包括声乐、钢琴、乐理、视唱、奥尔夫等,其中声乐与儿歌表演唱是一门幼师必备的硬技能课。目前这门课程还是以“一对多”的集体课进行教学,这个特点导致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区别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一对一”教学。课堂基本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重在“教”,学生重在“学”,以教为主,讲练结合与当堂检测根据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随机进行,练习主要依赖课后,这样靠学生自觉的练习,是无法保持高效的教学效果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也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在基本功练习与学习歌曲环节容易显得枯燥,学生不能全然的沉浸在课堂中,也不可能尽情的参与在课堂教学,最终,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完成,从而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对幼儿教师职业素养起不到有效的提升。尽管如此,声乐与儿歌表演唱的集体课也是有其独特优势的,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教学“互动模式”的研究与推进。

二、开发课堂互动教学活动模式的必要性

前面简述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与儿歌表演唱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我们认识到,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职业素养,就要深入研究学生身心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固执地因循守旧,应在保持原有教学模式的优势上,更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对“教”的关注度,提升其对“学”的参与度,这样“课堂互动模式”的研究就是提升教学质量非常必要的路径之一。

三、教学互动模式的研究

(一)“互动”从音乐出发

课堂教学的互动模式研究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就音乐研究音乐”教师应根据所学作品的音乐特点,包括节拍、节奏、速度、风格等,进行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1.根据节拍特点设计课堂互动

2/4 拍的音乐可以设计适应节拍强弱强弱规律的动作,强弱的规律可以用大小步或者大小手势来表现。

3/4 拍的音乐可以设计适应节拍强弱弱、强弱弱规律的动作,强弱弱的规律可以用华尔兹步伐前后或者左右进行,亦可前后左右交替进行。

2.根据音乐的节奏型进行课堂互动设计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每一首歌曲都有其典型的节奏型,针对节奏型比较突出的作品,可以从这方面进行课堂互动设计,根据节奏性的特点选择律动,(这个部分可以结合一部分奥尔夫的律动),把学生的情绪快速调动起来,课堂在师生一同进行互动中开展。

(二)“互动”从内容出发

课堂教学的互动模式研究从歌曲内容的角度出发,教师应根据所学作品的歌词内容,包括人物、地域、季节、事件等,进行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三)“互动”从学情出发

课堂教学的互动模式研究从具体学情的角度出发,教师应根据所带班级的学情特点,包括年级、男女生比例、较明显的群体性格特点等,进行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不同年级的学生,音乐基础不一样,可适当的增减变化互动难度,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课堂互动,确保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操作性,保障切实有效的教学效果,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课堂互动模式研究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学”,还能激发学生关于“教”的思考,在日常的课堂互动里融合、落实优秀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示范能力与课堂掌控力。

四、教学互动模式的实操案例

(一)声乐基础

1.基本功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幼儿园的教学,即便是幼儿教师,对其歌唱能力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会唱歌,科学的发声基础和声乐基本原理是要掌握的。在声乐基础课堂上,发声练习的基本功训练环节是比较枯燥的,歌唱的呼吸、发声都是技术层面的训练。如何解决“枯燥”的问题,让学生不走神,并能完全参与到其中,使得基本功训练变得有意思,就要设计“互动”,例如:在一条练习曲上,结合练习曲的断、连特点,或者节拍、节奏特点,进行律动的设计。

图1 谱例1

开启“互动”模式的律动设计:发声练习中第1、2 条可以按照连音练习来设计,请学生集体练习结合学习小组练习进行,在第1、2 条之间,用大小动作来区别,肢体律动跟着呼吸与节奏走。

发声练习中第3、4 条,较1、2 条活泼,律动性更强,根据呼吸与节奏的需要设计,所有的互动都是辅助练习的,不能增加练习的负担,要求设计的律动简洁、美观、有效。

经过互动模式的设计之后,基本功训练的环节,由原来的“枯燥”变成教师引导下,学生主体参与度高的、自主意识强的、有趣的环节。

2.声乐作品学习

学习一定量的声乐作品也是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的大纲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互动环节。

例:作品《送别》(图2)。声乐作品学习环节的互动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情景创设,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设计肢体表现,在演唱中要注意歌唱语言与歌曲情绪的表现。

图2 谱例2

教师根据所带班级的具体学情,用不同的互动模式,集体的、小组的、师生互动的,亦可各类型穿插进行,这样一节课会很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儿歌表演唱

1.儿童歌曲特点

儿童歌曲也可以分为不同年龄段的和不同情感意义表达的类别,根据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分类,歌曲在音域和篇幅上会有较明显的区别,根据歌曲内容在音乐节拍、速度、情感等方面也会有区别,但是所有儿歌特点基本是音域相对窄,旋律活泼、优美、生动,充满趣味性,适合幼儿心理与情感发展需求。

2.儿童歌曲的演唱

根据儿歌的特点,演唱儿歌就要区别于普通声乐作品,教师在课堂互动上,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发声、咬字吐字、表情动作上,要更加贴近幼儿的理解与接受范畴。要求用干净、甜美、亲切的声音来演唱儿童歌曲。教师的理论要求要充分结合专业示范进行,把好技术上的“度”,不能出现的“捏、挤、卡”现象,儿歌也要达到“歌唱自然”的境界,给学生“自然歌唱”的理念,运用好声乐基本功里的发声,在咬字吐字上改变,以适应儿歌的需要,这样也更能增加师生的互动,空谈理论是不可取的。

3.儿童歌曲的表演

儿歌的表演是在不影响演唱的条件下进行设计的,幼儿歌曲的表演,首先是紧贴歌曲内容与情绪的,肢体、手势、律动、表情的设计,都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不能太程式化、僵化,也不能过度成人化。可以根据2/4、3/4、4/4 等不同的节拍,并结合歌曲的速度,进行程式化的基础律动设计,再根据具体内容设计简单、美观的表演动作,辅助歌曲的演唱,增加儿歌的生动性、趣味性。

4.儿童歌曲表演唱

结合前面两点,在儿歌表演唱的时候进行实操练习,这个环节是很好互动的,学生掌握演唱与表演的两个基本原则,对儿歌进行表演唱的编排,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与启发,学生全体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学来的知识,实际运用到儿歌表演唱的编排上,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极高,完成有效互动。

课堂上教师可以请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舞蹈基础,因此,儿歌表演时学生的肢体会比较协调,能创编富有美感的动作,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编排的表演要符合歌曲内容,适合幼儿身心特点。本着这个原则进行课堂互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设计好并进行各组展示,大家取长补短,寻得这首儿歌的最佳表演唱方案。

例如:儿童歌曲《种瓜》(图3)。

图3 谱例3

学习这首歌儿的时候,首先看他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之内,语言生动、诙谐,在演唱时就要注意表情、语言,动作设计要形象、美观、可操作。一个总的原则,儿歌表演唱,重点在“唱”,“表演”是辅助。

每一节的课都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会积累诸多经验和反思,笔者认为及时地总结归纳反思,便能为日后的音乐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如果音乐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是不是善始没有善终。所以说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总结的价值,每节课后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加以总结,这样才更有力与以后的课程互动模式研究。

课堂互动中,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都有所体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模式研究,将学生是否获得“真本领”放在首位,学生很多时候在音乐活动课上,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互动模式与多媒体应用,均为音乐活动课提供了支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更有利于其毕业后适应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活动需求,不仅仅能在音乐活动中体现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还能在其他活动中发挥好音乐的作用,运用音乐辅助幼儿园其他活动的,比如排队、做操、讲故事等。

五、结语

以上是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声乐与儿歌表演唱互动模式的实例研究,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实地检验了教学互动模式的教学效果,本着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的理念,从音乐中演唱、表演唱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衷心希望在实践中提出更好的建议,挖掘更好的互动模式,为整体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出一份力。

猜你喜欢

儿歌声乐音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睡觉儿歌
音乐
儿歌绝唱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七月的儿歌
音乐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