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字符号到身体符号
——《德寿宫舞谱》复现研究综述

2023-11-05袁雅菲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4期
关键词:齐如山身段活态

徐 熳 袁雅菲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一、《德寿宫舞谱》历史语境

《德寿宫舞谱》出自南宋词人周密的著作《癸辛杂识》,书中记录了许多宋元时代的重大政治史实、宋代皇帝的德行仁治、宋都城胜迹、文化遗产等。此舞谱在作者偶然得到后,被记录于其书后记中,以表现宋宫廷娱乐生活的繁华。其全文如下。

舞谱

予曾得故都德寿宫舞谱二大帙,其中皆新制曲,多为妃嫔诸阁,分所进者。所谓谱者,其间有所谓:

左右垂手 双拂 抱肘 合蝉 小转 虚影 横影 称裹

大小转撺 盘转 叉腰 捧心 叉手 打场 搀手 鼓儿

打鸳鸯场 分颈 回头 海眼 收尾 豁头 舒手 布过

鲍老掇 对窠 方胜 齐收 舞头 舞尾 呈手 关卖

掉袖儿 拂 躜 绰 觑 掇 蹬 焌

五花儿 踢 搕 刺 攧 系 搠 捽

雁翅儿 靠 挨 拽 捺 闪 缠 提

龟背儿 踏 儹 木 折 促 当 前

勤步蹄 摆 磨 捧 抛 奔 抬 撅

是亦前所未闻者亦可想见承平和乐之盛也①。

据考证,德寿宫是南宋时期的一座宫殿,这一宫殿以“德寿宫”为名仅存在于绍兴二十五年至淳熙十四年间,乃是宋高宗退位后所居之殿,故此宫中所跳之舞应属供皇帝欣赏的表演性乐舞,而非严肃守正的宫廷雅舞。淳熙十四年,高宗崩,德寿宫主体被宋孝宗改为重华宫,此后,历史中便再无“德寿宫”其名。受时代和技术等的影响,我国古代乐舞的发展出现断层的现象,传统宫廷乐舞并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由此,便更显出《德寿宫舞谱》这一舞蹈术语记载的珍稀之处。

二、《德寿宫舞谱》研究综述

《德寿宫舞谱》仅为文字记录,所记舞词十分规范工整,彰显着宋代舞蹈艺术的高度成熟与程式化。但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已无法准确了解舞词术语的含义,增加了舞谱破译的难度,相较于其他舞谱,《德寿宫舞谱》的研究成果寥寥可数。下面将以时间为序,对目前《德寿宫舞谱》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引戏剧身段解释舞谱含义

1935 年,齐如山先生的著作《国剧身段谱》,为《德寿宫舞谱》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第一,齐先生指明了古代舞蹈和戏剧身段之间的传承关系,认为“戏剧身段是由古代舞蹈嬗变而来的”,并且十分注重唐代之于戏剧身段组织完善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②。他认为,戏剧身段虽然继承古代舞蹈演变而成,但是由唐朝起,才有了具体的规模。这一观点,为我们在研究舞谱时注重历史渊源和后代传承关系指明了方向③。

第二,依据从事中国戏剧身段研究二十余年的经验,齐先生对舞谱中大部分名称进行解析,并参照戏剧中的曲牌名,将每组术语的第一个名词称为舞牌,其后的术语则是描述各种舞姿的名词。其中包括12 个水袖技法,6 个刀枪技法,2 个出场身段,3 个旋转身段,3个脚下步伐,6 个队形调度,8 个双人动作,11 个其他身段,4 个阙疑,7 个未解释。

齐如山先生的研究,使我们对《德寿宫舞谱》的基本内容、包括舞蹈的姿势及其相关文化有了一个系统的认知和研究参照。为后人对《德寿宫舞谱》的破译与复现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以拉班舞谱记录舞蹈形态

彭松老师和冯碧华老师转述了齐如山先生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将“左右垂手”“大小转撺”“打鸳鸯场”三组舞姿动态用拉班舞谱的方式记录在其著作《拉班舞谱——中国古代舞谱》中。这一研究,把对舞蹈姿态的文字描述,转化成立体的舞蹈动作,并用科学准确的符号记录下来,对后人研究《德寿宫舞谱》和齐如山先生的解释具有重要的启发。

图1 为书中“左右垂手”动作组合中的“抱肘”,双手大臂为前低位,左小臂位于右旁高,右小臂位于左旁高,双手手心均朝向身体。齐先生将其解释为戏中的合抱,俗名抱夹,即双手相交于胸前。

图1

图2 为书中“打鸳鸯场”组合的部分舞谱,对于此组合,齐先生并未给出相应解释。董锡玖老师认为,这组动作是模仿鸳鸯在水上的图案所形成的队形变化。如“分颈”指鸳鸯交颈而眠,队形向两边分开,可能呈“x”形④。“海眼”则是两个圆阵并列的队形,形态可能是“○○”。王克芬老师则认为,“分颈”可能是类似今民间舞中“二龙吐须”的队形;“海眼”则也是两个并列的圆圈图形。

图2

(三)从活态遗存复原舞蹈样貌

刘青弋老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依据韩国现存的舞谱及活态传承的宫廷舞蹈进行综合考证,并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④⑤⑥。在其研究中,首先对《德寿宫舞谱》的性质进行界定,考释证明前人研究成果的正误,并对目前阙疑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德寿宫舞谱》所记乃是宋代宫廷女乐,并且是当时某一舞蹈作品中的舞句。

其次,在齐如山解释的基础之上,结合了《时用舞谱(全)呈才舞图笏记》中《春莺啭》和《响铃舞》的相关材料、江南民间舞和莆仙戏中的相关动作,对舞谱中的一些词语做出更符合宋代女乐审美的补充,并对其中的舞姿进行复现,以作品《德寿宫舞姿图》进行呈现。

最后,强调了《德寿宫舞谱》研究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并将《德寿宫舞谱》的时空定位、性质考辨、复现途中所遇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归纳总结。此举将学术研究和操作实践进行结合,为研究文字舞谱开拓了新的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其他舞蹈史学家也先后进行过相关的探索。欧阳予倩老师曾揣摩、体察舞谱中字组所代表的舞蹈动作,认为“垂手”可能是“单抖袖”或“双抖袖”⑦。董锡玖老师认为,此舞谱所记是舞蹈演员的基本技巧训练,而非具体节目的场记,且舞谱内容即为基训顺序。王克芬老师对舞谱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个别词语和齐如山先生的解释稍有不同。她认为“左右垂手”和“掉袖儿”为手袖动作,“大小转撺”可能为类似戏曲舞蹈中的“串翻身”技巧,以大小不等幅度斜面旋转的动作总称,“打鸳鸯场”和“鲍老缀”是舞台调度或队形术语,“五花儿”“雁翅儿”“龟背儿”“勤步蹄”则是包括了身段、步法和交手对舞的各种动作和姿态。吴露生老师认为,此舞谱虽记录的是德寿宫中特有的舞蹈,但舞蹈中有受到当时民间舞蹈和杂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并且不排除有男性舞者参与表演的可能,此推断对舞谱中一些术语的破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⑧。

以上这些舞蹈史学家们或以文献为依据,或以名词本意为依据,或以动态形象遗存为依据,拓展了《德寿宫舞谱》的研究路径,对中国古代传统舞蹈的复现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德寿宫舞谱》复现模式

(一)拉班舞谱复现模式

齐如山、彭松、冯碧华三位老师的研究相结合可形成一套舞蹈复现的模式:依据戏剧身段对舞谱进行解释,再转化成舞姿并用拉班符号进行记录。此模式经历了两次转换,一是齐先生根据戏剧身段,对舞谱中的术语进行对照解释,笔者称此为“从文字到文字”的转译;二是彭、冯两位老师在齐先生的基础之上,将文字解释转化成舞蹈动作,并用拉班舞谱进行记录,此为“从文字到舞谱”的转换。

以“左右垂手”动作组合为例,笔者将彭松老师和冯碧华老师书中“左右垂手”的动作进行解读。其中有部分动作准确再现了齐先生对舞谱术语的解释;另有部分体现出记谱者自己的理解与改编。然而,此书仅为转引齐先生的解释,并未对舞谱原文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但是,在舞蹈视频记录并未普及的年代,拉班舞谱将前贤对舞蹈复现的成果再现至今人眼前,并为今人对其动作进行科学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活态遗存复现模式

《德寿宫舞谱》复现的第二种模式,是刘青弋老师从文字记录,依据活态遗存进行对照解释,最后形成身体符号。具体过程是以文字舞谱为本,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依据现存的舞谱及活态传承的宫廷舞蹈和对我国江南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进行综合考证。在与《德寿宫舞谱》中的术语进行对照研究后,从中提取符合宋代舞蹈特征及审美的动作,在身体实验的基础上对其舞姿进行复现,并以作品形式的进行呈现。

与第一种仅以戏剧身段作为中介的复现模式不同,刘青弋老师在复现途中不只参考了现存舞谱中相同术语的舞姿动态,还借鉴了梅兰芳流派的“日映”手势和南宋时期形成的南戏活化石莆仙戏中的相关程式动作等⑨。在舞姿和动作风格的处理上,更多地体现了宋代宫廷女子典雅、柔婉、理性的特征,并给出更合理的复现依据,为人们依据历史文献、传统舞蹈和当代遗存进行田野工作,以破译和阐释这一舞谱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通过研读刘老师论文中对舞蹈术语的考释和部分舞蹈动作复现的记录,将“左右垂手”组合进行复现实验。然而,此刻展现出的舞姿,是最初的《德寿宫舞谱》经历了两次“二度创作”的结果,如此便导致这组动作复现的准确性有待商榷。

四、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现存对《德寿宫舞谱》的复现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拉班舞谱复现模式”,二是“活态遗存复现模式”。二者都引用了古代舞蹈的活态传承进行舞姿复现,再次证明中国古代传统舞蹈和戏曲舞蹈的源流关系,以及古代中外乐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相较于拉班舞谱记录的客观与准确,文字记录和解释的舞蹈动作,会附加更多的主观色彩,使作者的表达和观者的理解不免产生偏差,对于动作的解读相应也可能产生相应的误差。

舞蹈的复现工作可以将语言、图像、声音、身体等多种符号资源共同考虑,将文物史料、符号记录、活态遗存和科技手段等方式相结合,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对舞谱复现的成果进行记录。通过数据可视化的分析,探寻最符合术语记录、符合宋代宫廷女乐审美特征的舞蹈姿态,复现德寿宫舞谱中所记录的古代宫廷舞蹈原貌,以科技思维助力中国古代传统舞蹈的复现,在多元一体的模式中探究宋代宫廷舞蹈复现的新路径。

注释:

①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②齐如山.国剧身段谱[M].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

③⑤刘青弋.《德寿宫舞谱》考释与复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4).

④董锡玖,著.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元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⑥刘青弋.“德寿宫舞谱”研究新探——兼及《春莺啭》《响铃舞》舞谱及活态遗存的启示[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9(1).

⑦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⑧吴露生,著.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书店,2017.

⑨刘青弋,张麟.追问古典:中国古典舞“名”“实”之辨[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1).

猜你喜欢

齐如山身段活态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对齐如山在“梅剧团”中角色的反思*
梅兰芳、程砚秋、齐如山与早期京剧导演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审音鉴古录》身段谱管窥
从昆曲身段谱说到明清时期《牡丹亭·游园惊梦》演出
放下身段,才有快乐
天祀园的身段营销
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