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特征与当代应用探究

2023-11-05黄山李婷婷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

黄山 李婷婷

摘 要:传统园林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园林建设的灵魂,其园林美学特征对当代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与指导意义。以园林美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园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阅读法、实地考察法与对比研究法,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入手,分别从居游、视线与入画三方面分析园林美学特征,并且就园中景、园中径与园中园探讨如何将园林美学特征古为今用,在当代设计应用中如何保留与改善。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园林美;美学特征;当代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生态智慧解析及优化策略研究”(M20JC065)研究成果。

当下,园林美学的研究逐步从“形而上的哲学美”转移到“美学特征”上,核心关注点聚焦在美学特征与美学特征的应用。美学作为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最终还需以实践应用的角度加以诠释。换言之,除了赏析园林中的自然之美外,笔者更希望探讨园林美学的特征与美学特征在当下如何应用。

一、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

当代杰出建筑学家、园林史学家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园林构成元素的看法,其中写道:“今将‘园(園)’字图解之:‘囗’者园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前似石似树。”这是童寯对于“何为园”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园(園)”字的拆解中得知园之布局与园林四要素,即山、水、花木、建筑。

二、传统园林的美学特征

(一)游历山居

在明晰园林构成要素基础上,更深层去理解园林的美学特征,园林美是“身体性”的栖居方式以及“游历性”的空间居游关系的统一。当以“身体”为尺度,以“诗意”为导向,辅以造园四要素,园林意境油然而生。园林内自然天成、诗意栖居、在场观感,无不时时刻刻启发与影响我们。日常的栖居行为在生活中表现为行、望、坐、卧、倚、扶、躺、靠等,它们自成一体,当这些动词与园林中山水、花木结合到一起,其中的山居意象不言而喻。以五代周文矩的《文苑图》为例,其山林意象为四石一树所图示,山居意象是树石与人体发生关系,主石、胸石、宾石、膝石与一折弯的孤松被人们或凭,或倚,或坐,显得格外富有生气。

于“游历性”的居游空间而言,山水画论在指导园林空间营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北宋郭熙提出最为经典的“三远”论中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视点的观法,到韩拙空气透视的阔远、迷远、幽远的“三远”,再到元代黄公望的平远、阔远、高远的“三远”,从真山真水空间透视转为纸张临习的空间透视。在山水画中,作者不仅是表现画工,同时画面中也有叙事,如人物的游走、居住与望远。这何尝不是一种纸上园林、画中园林。山居与游历原存在于世俗之外的山居生活,是一种自由的栖居方式。在当代,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山水间享受一份宁静与安逸,也可以把自然搬进住宅,营造个人的游历性山居。

(二)层次透明

园林美的高明之处就是空间的虚实转換,转换的层次越多,体验越新颖,这种新颖归根到底是视觉上的。园林空间上层次透明的营造就是虚与实的位置经营。整体来看,虚与实指园林空间中,空间的流动关系、遮挡关系,墙体本身与空隙的关系。如留园鹤所的空间居境错综,转折不尽,展现出“出幙若分别院,连墙儗越深斋”般的空间关系。于局部而言,建筑与树木、假山石本体与孔洞、水体与陆地皆有虚实关系。“实”代表坚固、厚重、刚强之感,“虚”代表穿透、轻盈、阴柔之美。二者相辅相成,表达出虚实相生、向实而虚的景观意境。计无否讲“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其中轩楹与窗户、高爽与邻虚的关系是阴与阳、实与虚、高与远的互成关系,其中建筑物为实体,以窗户外的景色为虚体,将汪洋、烂漫等意象词语收入其中。此外,园林中的“屏俗”与“收嘉”都是通过视觉层面操作,很多园林皱褶空间借助人工设计之手对自然进行界定,目的是制造视线上的变化与层次的变化。对于“透明”二字,柯林·罗、柯布西耶对其经典性做了充足的解读,直至当代依然讨论。“透明”在园林中是可操作的,是在一点透视中寻找二维乃至三维的东西。它不会是一个一层的东西,而是人在观景时,可以将感知拉大,增加人观景的新颖度,在面向景观时的一瞬间即刻让人得到满足。这种层次透明仿若镜中游一般。总之,层次透明是从视觉上探讨园林美学特征,挖掘园林空间的深度。

(三)入画观游

中国的园林是入画的,入画游观是将园林美学特征中的“身体性”由游历与人的视线代入场地中,形成新的美学特征。虽然本文是对中国园林美学的分析,但早期西方的造园观法方式与我国园林具有一定的相反性。在18世纪,英国人界定与欣赏风景是采用克劳德镜,这也是早期英国造园的方法。现在人们欣赏风景,是采用照相机的取景器来取代克劳德镜的功能。此外,西方造园时普遍采用“雷普顿翻叠法”,就是利用水彩效果图的方法来思考造园,利用同一透视场景向业主展示造园前后的差异。这也是西方职业化的造园师“如画”造园的手段。这是利用透视的手段来欣赏与设计自然风景。对于英国人来讲,选择一个住宅的地点时,它应该放在一个如画的位置,这比拥有一个好视野更为重要。17世纪法国画家克洛德·洛兰创作了《牧羊人的羊桥景观》,后来英国造园家将其画面一比一复刻在现实场景中,没有考虑到符合人的身体感受,只是体现感官上的欣赏,这与蒙德里安的平面构成无异。西方如此,东方何如?中国人自己造园形成园林美学的逻辑是什么?

五代宋初李成的《读碑窠石图》提供了不一样的观法,对于画作本身而言,画面是为观画者而服务的,但此作观画最佳视角却为画中人的视点。由此,“入画”自然而然就引入其中,观者将自身置于画面内部小中观大,思考与游览,产生一种“如画”观看的移动凝视,在移动中观看的每一幅画面都具有独特的故事与情节,我们借助画中人的眼睛与视角体验真实山林的感受。董其昌在《兔柴记》中指出,“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这表明了晚明时期园林与画面的同构关系,形成了一种“入画”纸上园林的全新结构。换言之,这也是袁柳军认为的“园在画中,画在园中”。童寯在《园论》中指出造园与绘画同理,园林不过是一幅立体图画。对于体验园林的人来讲,人在园中,而园在画中,实乃“入画”。入画不是一次性游览景观的操作,而是从局部到局部的游观,从而形成整体的意象。身游入画,静观如画,眼前有景,园林入画带给人们一种包裹性的景观体验。总之,园林与山水画之间互成关系决定“入画观游”是园林美学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画中,以画中人的视点去观游山水;在园林中,园林局部游观的组合则为一幅山水画。

三、传统园林美学特征的当代应用

基于园林美学特征分析,提出传统的美学观念在当代设计应用中当有所取舍,应该思考如何保留应用与更新改善。

(一)园中景:当代点状空间应用与改善

园林中各景点旨在唤醒人工与自然的连接,引导游人进入、观望与互动,感受园林的天然不规则性。园林中的景多以点状组团空间呈现,如嶙峋古怪的岩壁、景面文心的植物组团与岩前一株松树,这些点都具有吸引与筑景的作用。园中景是园林美学特征中视线吸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景点间是具有自然美与构成美的,在游历中观景适用于我们当代设计,需要我们继承与保留。

随着园林空间不断市民化,原具有“书卷气”文人内敛意境的景点与现代人需求开放、开朗的审美观形成反差。因此破旧出新,对点状空间的创新才是让园林美适应当下的关键。首先,景点营造应该注重从传统景面文心转化为市民喜闻乐见。景点的创造需要创新,但同时也要保证人对景的可理解性与可参与性。换言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很少有人会去欣赏传统点状空间的文化意蕴。此外,数字化、设施化、工程化的景观节点营造是当下的发展趋势,传统营建方式已经很难吸引市民驻足与欣赏。对于园林空间来说,应用新材料是一个好办法,如抛弃传统硬质置石,改为硅胶软质材质。在景观空间中,这一改变不但具有现代性,也可以让小朋友参与其中。

(二)园中径:当代线性空间应用与改善

园中径是指园林道路,曾被童寯委婉称为“弱径”。各景点在园林空间散落布置后,园中径对各景观的连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组织交通与划分空间时,应该考虑各景点的通达性,以及考虑道路与地形、建筑、水体、山石的关系。如果在园林中,想要营造咫尺山林,视线上应用遮挡、阻隔,营造透明性,路径上应该拉长与增加游历者的感受。如果园林想营造千顷汪洋之感,在路径设置上应该缩短游历时长,在视线上减少遮罩,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园中径在规划之初就暗含曲折尽致、曲径通幽之境,路径与视线上是眼前有景的。如杭州西湖阮公墩中的村落野院与西溪湿地的自在堂。

对于现代道路而言,道路消防、道路分级与道路材质无疑是传统园林道路规划所缺失的。现代景观可以运用大量新材料与少量园林传统材质,如鹅卵石、石板,进行混搭组合;或者用传统材料进行收边与处理材质交接,体现材料的新老交替;也可在铺装形式上运用当代材料表达传统铺装形式,比如运用花岗岩、大理石等材质,表现冰裂纹、石子画等样式。道路分级、消防与表现质感等,都是园中径在当代可完善的点。

(三)园中园:当代面域空间应用与改善

园中园就是在整体园林系统下产生各个相互联系但又有独立区域的面域空间,其本身是园中景与园中径的集合,是园林美学特征整合下的小系统。园林中本身独特的空间序列在当代是值得应用的,但开放造园的大势下,传统园林历来封闭的问题也亟待改善。

园林本身是在造一个世界。一个个各种不同区域的空间组构与功能的不同排布形成苏州园林内各不相同的空间,如:留园古木交柯处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营造入口空间;拙政园通过建筑、回廊、亭榭沿园周边布置,集中庭院空间,强调中心景观,起起伏伏的连廊与水面的关系体现园林美学中的起伏与层次、节奏与韵律;虎丘从轴线发散空间,运用对景、借景等造景手法营造庄严静穆与平和宁静之感;网师园的中水面开阔之显与尾水口之藏的运用。这些园中园空间中各区域的组构关系与美感在当代景观构建中依然举足轻重,仍然具有应用的可能性,应当继承发展。

然而,园中园在传统造园体系中过于封闭,各区域的交流仅仅依靠一个小门。对于传统园林的内向性,在当下开放式造园的浪潮下显得有点乏善可陈。园林自古以来的内向型士绅文化与当代园林文化外向型市井文化形成一种反差:一种是私人性质、封闭,一种是开放、面向大众的休憩空间。现代园林不仅仅要做到空间(绿地、公共空间、风景)意义上的开放,更要做到精神(各种人群、情趣、园林文化)层面的开放,创造有意义的空间、可以吸引人前往的场所,营造一种雅俗共赏的空间,而不仅仅是增加绿量。打破围墙,走向围墙之外,注重空间的开放,是当下园林破旧出新的新手段、新方式。此外,传统园林在处理各个不同的园中園空间时,大都使用匾额楹联等精神性的方式赋予内涵,或许当下景观专类园更值得我们学习与应用,如杭州西湖山区与杭州植物园中的玉泉鱼跃、百竹园、樱花路、牡丹园等,又如杭州花圃盆景园、金桂园与岩石园。

四、结语

文章从传统园林提取园林美学特征,并与当代空间进行融合,这种古与新的继承与改善,实际上就是解决传统园林美学无法融入当今社会潮流的问题。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要求我们必须破旧出新,找到一个可以让园林美学与实践应用二者相结合的办法。总之,应在充分挖掘传统园林美学特征的基础上,求新求变,与古为新,从园林美中提取当代特征并应用与改善。

参考文献:

[1]周武忠.园林·园林艺术·园林美和园林美学[J].中国园林,1989(3):16-19,53.

[2]李静,张浪,吴诗华.园林艺术与园林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8-99.

[3]沈洁.从哲学美学看中西方传统园林美的差异[J].中国园林,2014(3):80-85.

[4]朱玲慧,李雷,徐慧.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J].设计,2014(6):175-176.

[5]何平.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46.

[6]王世德.中国园林艺术之美[J].文史杂志,2004(2):44-45.

[7]唐孝祥,冯惠城.美学理论视角下风景园林美学的研究对象探析[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2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339-341.

[8]彭源芳.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2(3):118-120.

[9]马晓鸣,袁静,许胜.基于“美丽乡村”视角的传统园林美学在乡村民居建筑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23(1):128-133.

[10]童嶲.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1]金秋野,王欣.乌有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黄山,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生态设计、传统村落。

李婷婷,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生态设计、传统村落。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