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弃地景观重塑研究
2023-11-05刘译环刘娇
刘译环 刘娇
摘 要:20世纪以来,随着自然资源的衰竭,传统采石产业不断衰退,遗留下来的工业废弃地带来大量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为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探索采石废弃地的价值,对场地遗留资源进行保留与再利用,同时结合对人类工业破坏的反思与景观艺术方面的思考,对长春市莲花山大顶子废弃矿坑进行景观重塑。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景观重塑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经济背景
我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矿业大国,矿山资源丰富,数量庞大。据统计,我国有超过15万座大小矿山、200座矿业城镇,占用土地面积达数百万公顷。随着时间的推移,废弃矿坑逐渐增多。废弃地的存在不仅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二)环境意识的转变
环境意识的增强及环保运动的兴起,使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项目逐渐增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生态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积极探索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方法。
二、工业废弃地改造的价值
(一)生态价值
工业废弃地带来多方面的生态问题,废弃的矿坑不仅对自然环境和动植物造成了影响,也影响了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合理的规划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既可解决上述问题,又可防止二次拆除造成污染,具有生态价值。
(二)社会价值
工业废弃地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工业废弃地的景观重塑,有利于当地历史文脉的保护。工业废弃地的景观重塑赋予了场地新的生命和价值,不仅保留了工业发展的历史文化记忆,也能提醒人们反思工业破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经济价值
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不仅能降低废弃地拆除等方面的支出,還能带来经济价值。景观重塑可对场地遗留物进行改造利用,节约拆除费用。景观重塑还能吸引资金投入,带来经济价值。改造完成的场地还具有旅游价值,能形成引导性的经济发展点,对周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三、工业废弃地景观重塑策略
(一)生态策略
1.场地土壤修复
恢复工业废弃地生态的基础是土壤修复,根据不同的污染破坏程度采取不同的修复技术方案。对于轻度污染土壤采用物理和植物修复技术,如表层土去除、土壤淋洗、土壤翻耕等,使轻度污染的土壤分散、稀释;对于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块采用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和微生物分解来吸附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使土壤环境得到修复。
2.场地植被修复
工业废弃地存在大量人工裸地,在植被修复方面,优先种植适应能力强、需水量少的乔灌木乡土植物,同时种植生长繁殖快、耐贫瘠的自生草本类植物。场地植被修复要形成复层生态系统,通过林木的种植,使林下的灌丛和草本植物逐步恢复,最终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
3.场地水体修复
场地水体修复主要采用生物富集降解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首先要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选择适合的菌种、藻类或水生植物。这些生物应具有对目标污染物较强的降解能力,并能适应水体环境。最终通过植物富集作用将污染物吸收,再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降解。
4.场地生态多样性恢复
在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景观修复时,生物群落的恢复也十分重要。生物群落可以维系场地的生态平衡,在对矿坑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后,可引入各种生物在此繁衍,从而提高场地生态多样性,形成更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
(二)景观策略
1.场所精神的延续
(1)合理取舍场地构筑物
废弃矿坑是矿石开采遗留下的痕迹,代表了工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蕴含着丰富的场所精神。场地内遗留的构筑物和机械设施经过改造后构成景观的一部分,使场地原有的特征和印记得以保留。
(2)充分利用原有场地环境
矿坑是人类对土地进行剧烈干扰形成的一种特殊景观,极具视觉冲击力。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坑壁呈现出不同的岩石形态和地质结构,具有出色的景观效果。虽然矿坑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但也创造了独特的人工地貌,对废弃矿坑景观进行重塑时,可以保留并充分利用其原有的地形地貌,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2.空间环境的营造
(1)自然景观的营造
植物造景是自然景观营造的重点,应充分考虑植物与空间的关系,形成围合与开放的不同空间效果;考虑植物与地形的关系,通过植物强调或减弱地形的起伏;考虑植物的视觉效果,如植物的层次、色彩的搭配、季相的变化等。
(2)人文景观的营造
人文景观的营造主要体现在建筑物和景观构筑物的设计上。景观构筑物包括栈桥、栈道、休息亭、眺望台等,建筑物包括村落遗址、工业建筑遗址、崖壁建筑、地下建筑等。同时,一些景观元素如雕塑小品、景观设施等也参与了人文景观的营造。
四、废弃矿坑景观重塑设计
(一)设计灵感及原则
1.设计灵感
设计灵感源自大地的创伤,使合理规划的景观与原始裸露的坑壁形成鲜明对比,促使人们深入思考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使人类在巨大矿坑面前产生的渺小和脆弱感,与矿坑在面对人类破坏时的脆弱感相互映衬,实现人与景的共情。
2.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废弃矿坑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在进行其他方面设计前,必须首先考虑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原则:在改造废弃矿坑时,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减少土方工程的数量,同时充分考虑场地内原有材料的运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历史保护原则:废弃矿坑场地承载着城市工业历史,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场地中的废弃构筑物和设备,保留利用历史痕迹。
(二)前期分析
1.区位分析
矿坑位于长春市二道区莲花山大顶子,处于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前沿。场地北临302国道,南临净莲大街,西连雾开河大路,距长春市中心21.6千米,距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5千米,区位条件优越。
2.历史分析
大顶子废弃矿坑原为一座花岗岩矿场。由于长春市城市建设的需求,矿石开采持续了20多年,莲花山成为主要的建筑原材料供应区之一。1995—2005年是矿石开采的黄金时期,也是山体遭受严重破坏的十年。2009年,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矿坑全部停止开采,重点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3.现状分析
废弃矿坑基地面积23公顷,地势北高南低,地形起伏错落,最低海拔259米,最高海拔295.6米,矿坑深度60米,直径宽度为234米。矿坑的坑壁陡峭,岩石大量裸露,开采痕迹清晰,无植被附着生长,坑内积水深40米。周边土地大块裸露,有少量的农业用地。遗留的旧建筑及机械设施集中分布于场地西南和东南部。紧邻矿坑西侧有一条南北向河流,属雾开河支流,水质清澈。
(三)设计方案
1.总体分析
(1)总平面图
本设计是在对废弃矿坑修复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规划,使矿坑废弃地重新恢复其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场地原有特征的延续,巧妙利用场地独特的地理条件,打造一个集自然体验与人文体验于一体的矿坑体验园(图1)。体验分为自然体验和人文体验两个方面:自然体验主要依托于矿坑原有的场地环境,包括崖壁体验区、矿坑亲水区、叠水景观区、雨水花园和植物景观区;人文体验则主要设置了矿坑博物馆、露天剧场、大地艺术、石料雕塑以及礦坑民宿等。
(2)交通分析
整个园区交通分为一、二、三级道路与坑内栈道。一级道路是在场地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扩宽,作为消防通道,也是场地内的车行道,宽7米。二级道路是根据原有地形设计的游园道路,宽4米,串联起整个园区节点。三级道路为游步小道,宽2米,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步行参观体验。坑内栈道宽4米,包括崖壁栈道和水上栈道,崖壁栈道充分利用矿坑地形,根据采矿时的原有矿道路线设置道路,同时也设有休息区和观景台。
2.节点分析
(1)室外活动区
坑外节点包括儿童区、滨水区、瞭望台、花田台等。其中儿童区位于场地西南角,滨水且有护栏保护,廊桥连接河岸两侧,可供儿童安全游玩奔跑。滨水区位于场地西北角,这里水位不高,安全性好,适合进行亲水活动。瞭望台位于坑边,利用场地原有的废弃建筑改造而成,可以俯瞰矿坑全景。花田台位于场地东面高差变化明显的台地处,依地势变化修建阶梯状花田台。
(2)地下展馆
地下展馆的主要用途是矿坑博物馆,地下通道与坑内栈道相连,打通了坑内外的交通。建筑主要埋在地下,其上方则覆盖土壤、种植植物,并向上开有天井。这些天井的形态与矿坑在空间形式上产生呼应,都是空间被围合,露出头顶的天空。天井的形态由几种基础的几何图形构成,简洁地围合起空间。不同的空间形态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3)坑内建筑
建筑一(图2左)的主要功能为观光和连接交通,设有沟通水面栈桥与观光平台的观光电梯,以及悬挑出来的4米宽观光环廊,同时还有连接室内与屋顶的楼梯,可以通过屋顶直接进入坑底,连接坑内外交通。建筑二(图2右)主要提供崖壁住宿,基础形态为长方型,插入崖壁,贯通整个矿坑,用直观的方式表达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建筑提供了从不同高度体验矿坑的空间,外立面切割后推拉的处理也呼应了矿石的开采过程,增添材质细节后的建筑与坑壁融为一体。
(4)坑内栈道
下沉栈道材料为红色的耐候钢板,修建于矿坑坡度最平缓处,此处原为运送矿石的矿道,栈道直通坑底水面,可进行划船等水上活动。弯曲的形态与地形结合,在不同高度设有4处观景休息平台,供人从不同的视角上感受矿坑。崖壁栈桥为“之”字形空中栈道,用于减缓坡道的坡度,增加安全性。栈道另一端连接了水上栈桥,并在转弯处设计休息区,栈道中间设有结合矿坑形态的观景平台,供人休息停留。
(5)水上栈桥
栈桥材料主要为高强度玻璃和钢筋混凝土,作为交通节点连接起两处崖壁建筑和一处栈道出入口,同时向水下连接着玻璃栈道,为游客提供了水上和水下的游览体验,栈桥整体形态变化与坑壁形态相呼应。水下栈道材料主要为高强度玻璃和混凝土,中间设置了不同高度的水下观景平台。考虑减少施工时对环境的影响,设计了预制件,可提前生产后在场地直接拼装。
五、结语
本文在对废弃矿坑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场地历史文化的尊重,利用场地独特的地理条件打造出了集自然体验与人文体验于一体的矿坑体验园。在土地资源短缺和工业废弃地过多的背景下,研究废弃地的景观重塑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瑞琪,王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6(23):139-141.
[2]李军,李海凤.基于生态恢复理念的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华中建筑,2008(7):136-139.
作者简介:
刘译环,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刘娇,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