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活化策略研究
2023-11-05贾芳婷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我国很多地区都觉醒了保护与活化更新传统村落建筑的意识。保护传统村落建筑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保护与活化更新传统村落建筑是重中之重,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以北京马栏村抗战纪念馆(即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为例,分析其所在的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总结村落建筑保护与活化更新中面临的困难,借鉴马栏村活化设计优秀案例,从产业经济、整体风貌、设施配置等方面出发,提出保护与活化更新传统村落建筑的具体内容,为类似村落建筑的保护与活化更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建筑;马栏村;京西古道
一、研究背景
(一)鄉村振兴的推进促进了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与活化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为响应国家号召,各地对于传统村落的关注度再一次提升,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村落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传统村落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同时承载着深沉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财富,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需要让其更好地再现往日光彩。乡村振兴背景下,很多地方开展了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工作,甚至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使传统村落再次受到社会的关注,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比如安徽黄山黟县的碧山书局,其是由一座拥有二百年历史的祠堂——启泰堂改建而成的,设计团队保持了原有建筑风貌,注入了新的元素,打破了常规的书店定位,再造了新的读书环境,使其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1]。
(二)传统村落建筑正在消亡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交通不够便利,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落里面以老年人居多,致使许多建筑因长期无人居住、管理、修缮,已经看不到原来的样子了。另外,由于村落内部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失严重,从街巷内的景观小品到整个建筑的外貌都已经变得陈旧,处在迅速消亡的状态中。
(三)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和更新过程中问题频发
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社会上开始有大量人将目光投至传统村落建筑上。但在整体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并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建筑自身的价值与历史文化内涵,导致保护措施流于表面,且盲目动工改造现象频频出现。这些都使得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村落建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二、京西古道基本概况
京西古道并不是一条单一的古道,它有很多线路,呈网络状遍布在整个门头沟境内。这些古道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例如永定河古河道、京西古商道、西山古香道等。京西古道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道路层层叠加,反复错综。其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沿线遍布很多传统村落,且每个村落之间的距离很近。这些道路将各个村落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很多村落里人口流失严重,现在大部分的交通要道已经杂草丛生,看不清道路原本的样貌。
京西古道有以明清时期古民居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以马致远故居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潭柘寺、戒台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长辛店、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等革命史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以沿河城和北齐长城遗址为代表的古代军事防御文化等,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很多传统村落,沉淀着岁月的痕迹。京西古道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史前。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开始在京西地区出没,并留下了很多生活遗址,以及开辟的自然道路。
第二阶段:古代。为了更好地开展军事、贸易、宗教等活动,古人便在这里修建了比较便利的铺石道路。道路的修建,大大完善了当时的交通网络,加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因此带来了京西地区最鼎盛的时期。
第三阶段:近代。京西古道的修复停滞不前,大量的古道无人问津,逐渐丧失原有功能,被人们遗忘。在这一时期,京西古道文化迅速衰败,逐渐被人们忽视。
第四阶段:当代。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开始提高,各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相继出台。我国的京西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记载着历史长河里的点点滴滴,见证了不同时期的故事。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试图复兴北京西路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京西古道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京西古道传统村落内部的建筑通常采取挂牌保护措施,但经实地勘察发现,很多建筑只采取了挂牌措施,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导致如今杂草丛生,破旧不堪,甚至出现了墙壁残缺不全、道路裂缝等问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由钢筋混凝土建起的现代建筑使人们对于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式建筑层出不穷,原有的传统建筑风貌不复存在[2]。京西古道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保护力度小,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传统村落内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人口流失严重,且老龄化严重,常见村里有无人居住的建筑,其也渐渐被人们忽视,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可谓“有心无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村落中一些建筑周边的道路上出现较大裂缝,但由于人们保护意识薄弱,并没有特定的人员负责维修,普通百姓更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保护,道路旁随处可以看到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极大地影响了主要干道的通畅性。另外,村落里的古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石井等也是如此,且在一些较大的空地上没有基本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指示牌、垃圾桶等,大型货车、小型轿车随意停放,交通安全存在隐患。
二是发展利用活力不强,导致原有的建筑功能丧失,不能得到完整保护。比如村落内有古祠堂,承载祭祀功能,但人们仅仅是针对原有的建筑风貌进行修缮,却未恢复原有的祭祀功能。京西古道密密麻麻,错综复杂,且年代久远,很多小道杂草丛生,导致村落间的联系变少。有些村落建筑依靠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转变为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就将原来的抗日旧址建筑变成了革命纪念馆。但由于周边道路崎岖,通行不便,无法形成联动效应,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能够很好地传递出去。
三是工作推进合力不够,缺乏整体性保护和过渡性利用开发。京西古道历史悠久,所以传统村落中有很多历史遗址,例如马栏村建有革命纪念馆,其他村也有相关遗址,但针对这些遗址,并未将其整体利用起来,只是任其零散,不成规模。村子里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依旧依靠外出务工,使得村落里老龄化严重,缺乏相应的人员负责管理保护。有些村落开发了乡村旅游资源,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风貌,造成了村落建筑、文物的损毁。例如: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在2011年五一期间的住宿接待量就远远超出了村落的承载力,再加上游客素质不一,一些游客会在建筑上刻字,随意乱扔垃圾等,对原来古朴宁静的村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除此之外,由于当今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日渐提高,一些传统村落居民“拆旧建新”或者“棄旧建新”,使得传统村落建筑风貌被一些新建筑破坏,造成了不必要的过度开发[3]。
四、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活化案例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抗战纪念馆属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所以要重视对其的保护与发展。以马栏村抗战纪念馆为代表的传统村落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盲目地开展大刀阔斧式的改造,需要小心翼翼,结合相关政策,了解当地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和发展[4]。
一进入马栏村,人们就能看到麻袋和机关枪模型等元素,再现了当年的抗战场景。走在路上,人们还会看到“37”“39”等数字,其中“37”代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39”代表1939年晋热察挺进军进驻马栏村。村落里保留了大量抗战时期的遗址,如“马栏事件”发生地、张秀林跳崖处、扔地雷处等,且在不经意间可以看到红星等标志。对这些细节的把握、氛围的营造,可以使游客真切地感受当年抗日红军的勇敢,以此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在了解传统村落建筑的性质之后,当地相关部门将一些无人居住的建筑修缮好,结合红色文化,打造了丰富多样的红色实体产业,并且完善了相应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指示牌、垃圾桶、公共厕所等。同时,修缮建筑周边道路,拉近实体产业间的距离,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路线。
在保护珍贵红色文化遗址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彰显传统建筑韵味,打造独特的红色文化之旅,还定期开展文娱活动,如在村口举办文艺演出、纳鞋底等体验活动。马栏村在农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地的农产品如梨、苹果、核桃等远近闻名,因此其注重加强产业间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旅游体验,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减少了人口流失,是一个正向发展的优秀案例[5]。
五、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活化策略
(一)加大保护力度
针对村落建筑墙壁破损、原有功能丧失、周边环境恶劣等问题,要加大村落建筑保护力度。首先,强化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和村民对建筑的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将保护责任落实到个人。定期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宣讲,加大政府管理保障力度,明确设置奖惩制度。其次,加大对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对于游客乱涂乱画的现象,要有明确的惩治措施;禁止村民自行修补历史文化遗产;针对村落内的古树、古井,要建立围栏进行保护,针对道路空地,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计,实现全方位保护。
要尊重传统,适应时代,在保证不破坏原有建筑风貌和文化性质的同时,结合时代背景,适当开发红色传统村落。在开发过程中,要先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尽量恢复其原貌和功能,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其旁边的基础设施,例如:在指示牌上标注其历史背景,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
要想在旅游业发展视角下实现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不仅要设置清晰的游览路线,还要发展区域联合旅游。之前一些村落是有一些红色实体产业,但由于道路失修,村落内人烟稀少,难以顾及周围环境,各个景点不够连续,没有清晰的旅游线路。发展区域联合旅游,不仅可以大范围带动经济,还可以丰富游客的体验。京西古道本来就错综复杂,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如果能够发展旅游业,就能使当地传统建筑得到人们的重视。
(三)加强公众参与
首先,鼓励村民参与建筑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注入建筑中,同时鼓励当地村民开展文化学习,了解传统建筑的价值与保护意义。其次,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对传统村落建筑的活化,提高村民的收入,改善传统村落的经济条件,实现对建筑的动态化保护。这样不仅可以保存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能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弘扬时代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四)创新宣传手段
加强旅游资源利用,加大宣传力度。这不仅要关注管理人员和当地村民的文化培养,更要关注建筑文化展示方式的创新。当前,一些传统村落结合当地文化开发了与马栏村抗战纪念馆相似的革命馆址,但其大多数陈列是静态的,只是图片、文字和相关物件,显得单调枯燥,只能吸引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储备的人前来学习观赏,受众群体有限。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VR、AR等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可以在此基础上推出体验模拟战斗场景等系列产品,使展品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给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另外,要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建设特色网站,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例如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拓宽宣传渠道,或者邀请名人进行全方位宣传。
六、结语
传统村落建筑拥有悠久历史,蕴含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军事、文化、政治、生态等方面均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分析了传统村落建筑保护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京西古道基本概况及马栏村抗战纪念馆的保护与活化案例,提出了相应的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活化策略。当下,我们应该重点考虑如何活化设计每一处传统村落建筑,使珍贵的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既要合理规划发展传统村落建筑,又要着力挖掘自身独特优势和文化价值,这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艳玲,毕程程.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3):22-24.
[2]吴建民.京西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6.
[3]郭佳.文化模式视角下京西王平古道传统村落营造体系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7.
[4]张琦,晏晶晶,陈明维,等.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22(10):26-28.
[5]刘梦瑶,王鹏飞,贺星,等.红色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的重构与空间生产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马栏村为例[J].地理研究,2023(6):1 663-1 679.
作者简介:
贾芳婷,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