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话”的半天
2023-11-04黄雨欣
黄雨欣
正值毕业季,大班年级组围绕主题活动“我们毕业了”开展教研活动,我组织的音乐活动“毕业歌”就是教研内容之一。那天,园长和同事们来我班观摩,并进行了全程录像。在活动结束后的集中探讨中,大家的共同感受是我几乎没有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整个活动都是我在替孩子们表达。园长建议我回头看看自己的教学视频,找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视频中,我看到自己每次提出一個问题,还没等孩子说完,就已经先替孩子说了……尤其是在问了“你们在幼儿园里有哪些难忘的记忆”后,我完全漠视孩子们的回答,也根本不倾听孩子们的想法,而是自顾自地说了一些我认为孩子们难忘的记忆。我很震惊,如果不看视频,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与孩子互动时是这样的状态。
下午,我向园长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与孩子们互动时代替孩子们说了太多,忽略了去观察他们的反应,倾听他们的想法。园长全程倾听我的讲述,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建议我做一个“半天不说话”的实验。她说:“明天,我会请一位摄影师,跟拍你这‘不说话的半天与孩子们的互动情况,看看你自己会有什么发现,孩子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半天不说话真的行吗?这对于我这样爱说话的人来说真的很难,但我充满期待,想知道自己能否坚持,也想观察孩子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和表现。
第二天,我做了一个半天“不说话”的教师,欣喜地看到了别样的孩子。
[ ]晨间活动
早上,遥遥来到教室,我本想提醒她把外套脱掉,但我忍住了。只见遥遥自如地脱下外套,并将其折叠整齐后放到箩筐里,接着便自主选择磁力片玩了起来。以往的晨间接待环节,教室里总是反复回荡着我的提醒或指令:“热的小朋友脱衣服啊!脱下的衣服一定要折起来!”而事实上,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常规,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根本不需要我的指令。我不禁反思,可能是因为我常常以教育者自居,习惯于对孩子发出很多指令,导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能力。其实,我们应相信孩子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时,岚岚也来了。他一进教室便兴奋地告诉我:“我发现草地里的大树上缠绕了一些保鲜膜,上面有小朋友画的画。我还看到小五班门口多了好多好玩的玩具,有水桶、铲子、小推车。”我认真倾听着,没有说话。岚岚觉察到了我的异样,好奇地问:“老师,您怎么不说话呀?”见我笑而不答,他便继续与我分享:“我昨天送给格格和涵涵每人一个礼物。”这时,我特别想问岚岚是什么礼物,但我忍住了,继续微笑着倾听他的分享。他说:“因为他们在区域游戏时帮助了我,所以我送给他们每人一个小玩偶,一个是艾莎公主,一个是草莓熊。他们很喜欢……”我想,可能正是因为我安静地倾听,没有打断岚岚的述说,他才如此愿意与我分享,而且表达得那么流利、完整。我顿时深刻地感悟到,孩子是想说、喜欢说的,在孩子表达时,教师应做一名倾听者。
接着,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孩子。不出所料,我的“不说话”引起了很多孩子的好奇。有的孩子窃窃私语,因为他们发现我像换了一个人;有的孩子在观察我的情绪,想知道我是否生气了;有的孩子则主动询问,想知道我是不是生病了。对于这一切,我都笑而不答。孩子们只好去问我的搭班老师,得到的回答是:“今天上午,黄老师是不说话的,不过没关系,等你们午睡起床后,黄老师就会跟你们说话了。”
[ ]户外活动
幼儿园即将举行小小运动会,孩子们正在利用户外活动时间加紧练习。
远远地看到几个孩子拿着沙包挤在一起,我差点大喊:“不要挤在一起扔!会扔到小朋友的!要扔沙包就走到规定的线上扔!”但我忍住了,我改用手势比画,示意他们按照以前的玩法站到黄线上投掷。没想到,孩子们并没有理会我的手势,而是有自己的游戏计划。他们自主分成两队,玩起了“打仗”游戏,你扔我躲,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我发现,自主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投掷的发展目标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与此同时,我忽然醒悟,虽然我没有直接干预,但我仍试图用手势去暗示、影响孩子。虽然我不说话,但手势就是无声的语言,其实质就是一种干预。更让我惭愧的是,当看到孩子们拿着沙包挤在一起时,我没有走上前去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倾听他们的游戏计划,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做法有安全隐患,我的判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 ]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开始前,是孩子们喝水、盥洗的时间。虽然孩子们知道下午就能揭晓我不说话的秘密,但依然十分好奇。有些孩子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诱”我说话。比如,满满对我做鬼脸,我便无声地学着他的动作,把满满逗得哈哈大笑;牛牛邀请我讲故事,我只是摇摇头,递给她一本图画书。有些孩子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的关心。比如,格格抱抱我,拍拍我的背,我也抱住她并摸摸她的头;澄澄给我递来了水,并提醒我多喝水对喉咙好,我报以微笑,一饮而尽。
区域游戏时间到了。宇宇和轩轩在科探区拿出一筐磁片,准备游戏。我观察到他们并没有按照我预设的方式去探究。他们没有利用磁片去吸教室里的各种物体,探究什么样的物体可以被吸住,而是自创了多种玩法。他们先各自把磁片一片片平铺,连接成长长的一条,听他俩的交流得知这是两条“贪吃蛇”。接着,他们利用这两条“贪吃蛇”玩起了游戏,游戏规则是:“石头剪刀布”,谁赢就能“吃掉”对方的一块磁片,并把它吸到自己的“贪吃蛇”上,最后比比谁的“贪吃蛇”长。玩了好一会儿后,他们又创造了一种新的玩法。他们小心地推动着“贪吃蛇”,让它在弯弯曲曲的磁片迷宫中“行走”。我看到游戏时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多次说“这个好玩”,最后收玩具时意犹未尽地说“下次还要玩”。尽管孩子们没有按照我预想的去探索、记录,但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充分感知磁片的吸力,探究磁铁的秘密。这样的游戏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并能获得参与感的游戏。
在创意工坊,牛牛把彩纸折叠后剪下一个圆形,并将其贴在白纸上,用水彩笔装饰,这个图案看上去像美丽的花朵。这时,霖霖问:“哇,牛牛,你画的是什么呀?”牛牛说:“这是风车。”原来这不是我以为的“花”,而是“风车”,仔细一看,“风车”周围还画了几条旋转的弧线,我猜这可能是表示风车在快速转动。我不禁联想起户外活动时牛牛喜欢拿着风车奔跑的情景,如今画纸上这蓝色的风扇、绿色的杆子,不就是牛牛常玩的风车吗?如果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不听牛牛的介绍,就会误读牛牛的作品,甚至还会建议牛牛让花朵的形状再饱满些,让画面布局更好看些……我们发现,孩子更乐意表达自己印象深刻的游戏经验,而不是表达我们想让他表达的内容;孩子更乐意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不会在意我们在意的“像不像”“丰富不丰富”等。
幸好,因为我“不说话”,只是静静地观察和倾听,才看到了宇宇和轩轩如此有趣、精彩的自创游戏,看到了牛牛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基于丰富的游戏经验所做出的生动的表达表征。可见,只要给予时间和空间,孩子们就会表现出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午休时的复盘
利用午休时间,我复盘了半天里的活动过程和细节。我看到了自觉主动的孩子,看到了敢于表达的孩子,看到了情感细腻的孩子。联想到曾经的我,不管是教学活动还是生活环节,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对孩子发号施令和单向灌输,很少站在儿童立场,以儿童为本。
感谢这“不说话”的半天,让我有了更多观察、倾听和思考的时间。我们平时一直在说“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要“闭住嘴、管住手、睁大眼、竖起耳”,但为什么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教师在前,幼儿在后”呢?比如,我在组织音乐活动“毕业歌”时,还没听完孩子的表达,就自以为是地替孩子表达了。又如,孩子在自主游戏或自由创作时明明有自己的想法,但这些想法却被教师之前的“命令”“要求”或教师自认为的“善意的提醒”扼杀了。
[ ]耐人寻味的对话
下午吃完点心后,我不忘承诺,与孩子们开启了一次轻松的谈话。
黄老师:黄老师半天不说话,你们有什么感受呀?
格格:我很难过,因为黄老师不能跟我说话。
妍妍:黄老师不说话,我好担心,怕黄老师变成哑巴。
宇宇:黄老师能坚持一上午不说话,太厉害了!
辰辰:黄老师不说话,我们也不说话。黄老师,你没发现今天我们教室里特别安静吗?因为我们都在学你不说话。
满满:黄老师一上午不说话,我好开心,因为我喜欢安静,你不说话,我觉得整个教室都安静了。
黄老师:黄老师平时不够安静吗?
满满:对啊!你平时总是在我们耳边叽里咕噜的,今天你不说话,我感觉好安静!
……
在孩子们心中,我居然是这样的形象!我的不断提醒、介入在孩子看来就是不安静。这对我的冲击很大,我暗下决心:为了做一个让孩子喜爱的教师,我要改变自己。
傍晚,我将孩子们的表现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园长分享。我说,这个实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说得越多,孩子探究与表达的机会可能就越少。今后,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要给予孩子充分探究与表达的机会,尊重、支持孩子的想法。园长一直保持倾听的姿态,她说,让我半天“不说话”,是想让我在极端的条件下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需要摒弃自己固化的观念,控制自己未经思虑的干预。跟孩子们相处,不是不要说话,而是要说该说的话,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园长的一番话触动了我,也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
[ ]后续的故事分享
后来,恰逢一次区级教研活动在我园举行,讨论的主题是“互动还是干扰?有效提升师幼互动质量”。园长决定给我一个展示的机会,鼓励我与大家分享“半天不说话”的故事。
我的故事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和深入分析。一方面,教师們敏锐地发现,因为我的不干扰,故事中的孩子们活泼开朗、可爱灵动、独立自信,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应该始终秉持儿童本位的理念,通过观察、倾听,支持幼儿的游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另一方面,教师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有的教师表示,他们从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平时也常常成为一名干扰幼儿的教师而不自知。有的教师表示,自己作为观察者和倾听者出现在孩子面前时,不仅降低了干扰孩子的风险,还能捕捉到孩子无数令人惊喜的表现。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倾听、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
最后,教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拓展了视野,梳理了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实践策略以及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教师们意识到,与孩子互动时,单向重复的说教与未经思虑的行为干扰往往是无效的,只有摒弃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充分观察和倾听,以孩子积极经验的生长为终极指向,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这个特别的实验成为我保教生涯中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会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学习,让自己的观察和反思常态化。幼儿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我们应赋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建构积极的师幼关系,用多种方式支持幼儿的探究和表达,努力让观察、倾听走进我们的心里,反映在每一次师幼互动中,成为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