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3-11-04施莉萍姚奕欢
施莉萍 姚奕欢
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现代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叠加效应。本文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以湖州市南浔区生态农业发展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观察法,从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释,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实践路径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也从农业大国逐步迈入农业强国,但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怎样更好地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集合在一起,发挥更多的叠加效应是摆在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道新命题。
回顾历史,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陆续开始研究生态农业。80年代初,我国部分地区陆续提出走“生态农业”道路的设想,并逐步在全国形成探索生态农业的高潮,进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目标。浙江作为人多地少的资源小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制约着农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了“八八战略”部署,提出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号召,生态农业自此在浙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这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对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生态农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着人民福祉和经济发展大局,也关系着民族发展大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一部分,生态农业发展又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新时代美丽浙江建设,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
(二)生态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部分传统农业生产主体为追求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等化学品,进而产生了一系列资源污染问题。基于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生态农业概念顺势而生。因地制宜推动新时期现代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沿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进一步走实走深。
(三)生态农业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
生态农业是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切入点。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从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绿色发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直接影响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就目前而言,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田间机耕路、农村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待提升,烘干设备、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有所缺乏,道路、停车场、绿化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设备配套和运行能力较弱,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待加快
农业产业仍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相对滞后,农业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不足,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大部分地区仍缺少有较高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旅游产品。以湖州市南浔区为例,本土品牌“知味”自2019年推出以来,共开设线下门店和网上商城108个,截至2022年年底,农产品销售额达4亿元,但品牌农产品辐射范围有限,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
(三)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尚有一定的差距;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方面尚需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科技成果组装配套、推广与转化,农业政策性保险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监管以及农村创新创业等关键领域和环节的服务供给亟须进一步加强。
(四)农村综合改革有待深化
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层次矛盾有待解决,传统城乡二元体制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宅基地、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破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转化,“两山”转化通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农村人口和农村产业双重“空心化”交织,集聚资源要素能力有限,各类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渠道还存在通而不畅的现象;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低收入农户增收相对缓慢且基础仍不稳固;农村金融改革有待深化突破,相關贷款、融资和保险等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与提升。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生态农业发展有其共性,但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不同,主要农业产业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各地区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自身发展环境的分析是确定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的重要前提。结合湖州市南浔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四点建议,以期为相同产业特征地区提供样本方案。
(一)打造城乡发展新格局
紧紧围绕国土空间发展新格局,按照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三大功能空间布局的原则,加强与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先保护生态空间,严格落实分区管控制度,集约利用农业空间,为乡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村民生活、自然生态等保留足够空间。以湖州市南浔区为例,进一步完善“东果、西渔、南旅、北蔬”农业发展空间布局,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与渔业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利用。系统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要素平等交换、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建管一体化,充分挖掘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用地等建设用地的潜力,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提升农村人口的空间聚集度;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强化农用地资源空间共享、集约利用,积极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生态景观、文化教育、就业增收等功能,全面重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方式,切实保障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城乡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二)集聚农业产业发展平台
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加快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以国家、省、市级产业园和示范园区为主要载体,整体规模化推进产业新旧动能转型升级发展,优化全产业链效率和效能。以湖州市南浔区为例,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以产业集聚化、产能绿色化、管理数字化、三产融合化、体制创新化、利益联结化为方向,积极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万亩园区、万亩“红美人”柑橘、万亩跑道鱼、万头湖羊、十万亩稻虾“五个万”产业平台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合作共建长三角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具有湖州市南浔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主产区,引导乡村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练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等平台,积极招引国内外农业大、好、高项目,培育种子种苗、智慧农业、数字渔业、精深加工、高端装备、物流配送、文创体验等现代化乡村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引领性标杆工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示范区。
(三)稳定发展战略产业
实施粮食生猪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巩固粮食、生猪稳产(增产)保供,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压舱石”。以湖州市南浔区为例,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新增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广“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联动模式,加强全区20.2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利用、提标改造和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鲜食大豆、玉米、马铃薯、油菜等旱粮和油料作物,推广应用“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创新“耕、种、管、收、储、碾”机械化一站式“全程解决方案”,打造10个以上万亩高品质粮油基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只增不减。深入抓好生猪增产保供,加快推进现有养殖场的标准化、生态化和技术装备改造,引进大型养殖企业建设高标准、高科技、高智能的现代化猪场,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实现生猪存栏7万头,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
(四)深化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发展,要创新有利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降低资源环境利用强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体制机制,形成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湖州市南浔区为例,要以创建省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为抓手,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肥药两制”改革,全程加强农业投入品数字化精准管控。建设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先行示范主体,建立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推广应用新型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缓控释肥、配方肥、商品有机肥,集成示范绿色防控融合技术,建设农田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全面开展安全利用类项目土壤治理,打造生态优美田园;完善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分类、规范化处置机制,合理调整农业废弃包装物回收点布局建设,提高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率;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建立秸秆收储网点,逐步建立政府推动、企业和合作社组织牵头、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服务体系,推进秸秆资源台账建设。持续推进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推广养殖污染治理新技术和农牧渔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强化病死动物无害化监管。
四、结语
农业是国之根基,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理论和实践研究,通过生态模式、生态技术、生态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才能促进农业的生态化转型,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4-27.
[2]樊士聪.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研究:评《生态农业系统动力学——管理策略的生成与仿真》[J].生态经济,2021,37(3):230-231.
[3]周舒灵,王美青,徐萍.推进全域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思考[J].浙江经济,2022(3):52-53.
[4]王建軍,赵立新,杜雪莲,等.阜城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初探[J].河北农业,2022(1):54-56.
[5]钟昕辰.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策略[J].河北农机,2023(4):85-87.
[责任编辑:王 丽]
作者简介:施莉萍(1984—),女,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文明。
通信作者:姚奕欢(1995—),女,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