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成就、挑战与应对
2023-11-04黄立玮
黄立玮
【摘要】电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文章首先从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机制、运转效率与服务观念三个方面对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进行全方位审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时代语境下农村电影放映环境的演变特征,并从供给与需求两端指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抑制与有效需求不足的潜在挑战。最终,以供需协同为视角分别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观影内需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 农村电影公益放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扩大内需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3-031-06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3.004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精准扶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至此,我们走上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共同富裕则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体现。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式的共同富裕不仅在于物质层面,更是精神上的共同富裕。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供给,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电影一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大家风雨无阻地坐在广场观看经典电影,成为时代最鲜明的文化印记。2021年,国家电影局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推动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电影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这为当前我国农村电影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主要方向。
一、提质增效:新时代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成就
1998年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即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131”工程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农村居民的观影热情,帮助当时近乎处于停滞的农村电影事业逐渐恢复。为了规范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电影工程,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印发《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提出了我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办法。20世纪以来,广大农村地区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发展思路逐渐构建了公共服务与市场运作相协调、固定放映与流动放映相结合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1]进入新时代,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机制日益完善,公共服务效率大幅提高,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1. 公益放映机制逐步完善
(1)资金保障机制。为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目标,新时代以来国家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2013年财政部在《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具体规定了农村电影放映的补助标准,即每村每年12场,每场平均200元。2017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也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预算,为政府支持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提供了政策支撑。同时,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責任划分改革方案》中再次明确电影公共服务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支出责任。在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支持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来源与运作机制逐渐形成规范,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发行放映机制。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系统日益成熟,形成了一套集影片征集、发行、订购、放映于一体的完整闭环模式。其中,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一方面负责代国家统一采购、发行农村公益版权影片,另一方面积极代理或自行购买农村版权影片(非公益版权影片),有效扩充了农村电影片源的供给规模;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作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运转的核心部门,有效连接了主管部门、制片企业、农村院线以及电影观众,负责农村电影从选片订购到支付授权的全流程运营管理;各地农村电影院线在流动放映服务平台上完成影片订购,再通过放映队为辖区内村民进行放映。十年来,各大主体在农村公益放映实践中不断调整磨合,各个环节的运营机制相互匹配、互相促进,从而推动电影发行放映效率大幅提高。
2. 公益放映效率显著提升
(1)市场主体积极性不断提高。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各地在公益放映的基础上探索商业运营模式。十年来,全国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数量由248条增长到291条,地面卫星接收站从204个增长到278个,实际运营放映设备4.9万套。供给主体的增多,促使影片发行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观众能够在家门口观看电影。不少经济发达地区已经由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发展到一村一月放映两场电影,影片发行覆盖学校、工地、社区、敬老院等多个场地,有效丰富了村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2)影片放映数量稳步增加。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电影放映总场次持续增长,自2017年起始终保持在
1 000万场以上。①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紧抓影片陈旧的短板,努力提升平台的影片供给规模。2012—2021年平台影片供给数量连续十年保持增长。截至2021年年底,累计发行影片5 011部,被订购影片达3 198部。由于分账机制的引入,电影版权方活跃度大幅提高,更多的城市院线电影登录订购平台,农村版权影片数量屡创新高。2012年平台发行公益版权影片1 053部,农村版权影片仅有311部;2021年这一数据分别变为1 117部和3 268部。新增的农村版权影片中有许多1年至2年内的院线新片,为农村观众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观影选择。
(3)影片放映内容日益多元。新时代以来,农村电影放映模式从“我放你看”向“你选我送”转变。电影题材和类型不断拓展,一些高口碑、高票房的院线电影进入农村地区。其中,故事片仍是最主流的订购类型,占比超过80%。这些影片中既有优秀的经典老片,也有年度热门大片。《流浪地球》《烈火英雄》《中国医生》《悬崖之上》《十八洞村》等新主流电影不仅丰富了农村电影供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观众的观影热情;戏曲电影展现出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诸如《我爱我爹》《新双喜临门》等豫剧电影在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累计订购场次均超过10万场;关于扶贫、科普、抗疫等题材的科教片、纪录片也拥有稳定的观众群体,成为故事片之外的重要补充。
(4)新片上线速度明显改善。新时代以来,农村公益电影机制的成熟运转促使影片发行、放映效率显著提升。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作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中枢,组建了影片征集工作小组,任务落实到人,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实施个人绩效与工作业绩挂钩的奖惩机制,[2]目的就是将城市院线新片、大片第一时间在订购平台上线。伴随城市电影市场的复苏,2021年农村电影版权方数量增至306家,达到近十年最高水平。其中,2021年新开拓版权方62家,征集新片555部,平均每周供应新片11部,同比增长38%,其中两年内(2020—2021年)出品新片达到206部,占比37.1%;城市放映票房过亿大片34部,较2020年增加12部。[3]供给效率的提高让农村观众能够更加及时地看到国产院线新片,城乡电影公共服务的均等性获得明显改善。
3. 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抑或是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现场,都能看到农村电影公共服务者的身影。主管部门与农村院线将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公共利益、公平公正与综合评价为核心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观念。
(1)公共利益观念。公共利益不是由个人的自我利益聚集而成,而是基于一种公共价值观的对话。由于农村电影放映涉及国家及地方管理部门、电影版权方、发行公司、影片订购平台、农村电影院线、放映队、观众等众多机构与群体,导致农村电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往往包含着多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为了更好地围绕社会公共利益这个核心基点,近年来一些地区在各方主体间建立起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取得了积极的反馈。其背后所体现出的正是公共利益观念的统一,即通过对话理解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继而在协调中促使多方达成共识。
(2)公平公正观念。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此,国家电影局与地方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众多政策措施,旨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观众同等的基本文化权益。除此之外,基层放映也呈现出精细化的发展特征。浙江诸暨推出了符合老年人喜好的“食堂里的电影院”;安吉则在全县内推广了无障碍观影系列活动。在公平公正观念的引导下,弱势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也被更多地看见、满足。
(3)综合评价观念。由于电影不仅是公共产品,更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产品,因此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新时代以来,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地主管部门对于电影公益放映的认知更加深入,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目标与评价原则也更加立体。如山东省就明确提出要建立主管部门、农民群众和第三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评价体系。这种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绩效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公共事业服务者的主观能动性,更能激发他们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共利益而奮斗,从而更好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二、语境变迁: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环境演变与潜在挑战
在党和国家以及各级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新时代我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伴随时代发展语境的变迁,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政策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潜在挑战。
1. 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环境演变
(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以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 其中之一便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创下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然而,脱贫并非终点,当前我国已经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广大农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显多元,更加迫切。在物质扶贫卓有成效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扶贫转变贫困群体的价值观念与思维认知,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促使农民精神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载体,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在享受国家战略红利的基础上,理应发挥出更大的服务效能。
(2)农村发展“空心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农村剩余人口中的主力军。伴随近年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亿人,占总人口36.11%,十年间乡村人口减少1.64亿,占比下降14.21%。不仅如此,人口迁移影响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变化,乡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全国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人口占比分别高出7.99%、6.61%。[4]笔者调研的东中西部六省市的农村老龄化情况则更为严重,60岁—80岁的居民占比高达68.51%。农村人口结构的“空心化”不仅造成作为需求端的电影观众数量减少,更会影响农村地区专业人才的供给力度,从而对电影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质量形成抑制。
(3)娱乐方式加速转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城市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也正在重塑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占网民整体的28.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以上。笔者的调研结果显示,在562份问卷中选择在家观看电视节目与手机视频的村民占比达到53.7%,选择观看露天电影和室内观影的村民占比分别为25.6%、20.8%。广大村民在家中便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等视听设备观看各种内容,实现被动式观影到主动式选择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考虑露天观影时诸如天气、温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不会被放映时间、地点、设备等物理因素所制约,视听内容的可获得性大幅提高。移动互联网时代,城乡的文化消费边界正在逐渐消弭。
2. 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潜在挑战
由于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供需情况也在发生转变。从供给侧看,当前农村电影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与全面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尚有差距,影响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运转绩效。从需求侧看,由于发展的“空心化”问题与娱乐方式的转型,导致农村地区有效观影需求不断下降,电影公益放映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文化职能与宣传效果。
(1)生产要素供给抑制。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取决于人口与劳动、土地与资源、金融与资本、技术创新、制度与管理五大财富源泉。当生产要素的供给效率受到抑制,就会影响有效供给。首先,对于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抑制来自资金层面。当前无论是上游的版权方,还是下游的院线与放映队,其主要收入均来源于政府补贴。但由于各地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规模差异,一些地区在设備更新、场地建设等方面逐渐掉队,影响农村电影放映质量与观影体验。其次,伴随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村地区专业人才供给抑制也愈发明显。一些地区基层放映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体系单一,专业能力无法适应时代发展,从而限制了农村电影事业的可开拓空间。再次,我国文化惠民工程均从中央发起,经过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的层层委托,最后由乡镇统筹管理,形成了一个超长的委托代理链条。[5]现行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系统中,除了少数几家省级院线,全国290余条院线几乎都是由地方政府按照行政区块组建起来的,每座城市由一条院线负责经营。由于基层组织拥有较大的指标压力,因此他们往往更关注执行情况而非执行效果。这种评估与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效果。
(2)有效观影需求不足。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有效需求理论。所谓的有效需求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有购买欲望、有购买能力。作为公益放映工程的农村电影,有效观影需求不足的原因并非传统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或是流动性偏好,而更多在于观影欲望的降低。农村发展的“空心化”问题使得农村人口结构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大量留守老人和儿童原本并非主流的电影受众,加之影片选择与群体偏好之间的不统一,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供需错配的问题。武汉大学课题组调研显示:“29.4%的居民认为农村电影放映无法与自身需求相匹配。从所有文化惠民工程的省际满意率来看,农村电影放映满意率的变异系数最高。”娱乐方式的线上化转型更是进一步分流了线下观影需求。由于地方发展差距,部分农村地区的观影条件仍然受制于天气、场地、距离等因素,观影环境与观影体验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线上观影不仅能够有效规避上述问题,在内容选择、时间安排上也更加自由,因此逐渐成为主流的观影选择。那么,在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语境,强化自身的影响力与话语优势,发挥应有的文化宣传职能,则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潜在挑战。
三、供需协同: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对策
当前我国有五亿人口生活在广袤的乡村,让电影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村群众,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推动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下,笔者认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也需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一方面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生产要素供给抑制,以更加成熟的供给体系提高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质量与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以农村电影观众需求为核心,坚持多元主体参与的发展模式,做好农村观影需求收集、分析与创造工作,实施观影内需扩大战略。
1. 破除要素供给抑制,深化农村电影供给改革
(1)破除资金供给抑制。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为目标,通过公益+商业的运营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主管部门应争取提升农村电影在中央文化事业费中的支出占比,从总供给量上增加资金的投入使用。鼓励和统筹国有资本率先参与到农村电影版权交易、影片发行、乡镇影院建设等重点环节,并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按照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扶持,做好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工作。各地农村院线要拓宽经营视野,借助影企联动、文旅结合等方式探索商业模式创新,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如浙江安吉,其所有乡镇影院建设资金均采取自筹和政府补助双结合的模式:县文广局给予每家10万元~20万元的专业设备采购补助,其余部分由乡镇村自筹;乡镇影院公益放映场次的片租由县文广新局统一支付,其他场次则鼓励商业化运营,放映收入归村委会所有。这种模式既让农村居民享受到比城市观众更优惠的观影待遇,同时还能有效增加放映主体收益,是农村电影公益+商业模式的有益探索。
(2)破除机制供给抑制。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供给,厘清各主体间的利益诉求与权责分配。主管部门应当扮演好调停者、中介人甚至是裁判员的角色,通过建立多方沟通机制促进农村电影放映内容的供需匹配。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估监管模式,将放映场次、观影人次、覆盖率,观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等纳入评价指标,建立多元立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农村电影数字管理平台作为农村电影放映的中枢环节,应结合先进技术持续优化公益影片发行放映服务,推动平台的运营管理升级,提高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效能。从执行层面来看,各地应当建立村一级的电影标准化宣传机制,提升村民参与公益电影放映的热情度。如山东安丘在公益电影放映中建立了统一的宣传流程,小到一张海报摆放,大到巡回车的宣传路线都有明确规定,最大限度地保证放映信息的传播。在基层实践中,我们可充分利用两委、农村自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乡贤等做好影片的宣传工作,提高影片传播触达率,解决农村放映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3)破除人才供給抑制。2017年全国公映的《十八洞村》不仅在城市院线斩获1.07亿元票房,更在农村地区成为仅次于《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故事片订购季军。对于农村观众而言,这样的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产生共鸣的同时,更能增加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但是,目前国内关于“三农”题材的优质影片供给还存在很大缺口。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增加乡村优秀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推进文化结对帮扶,鼓励‘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创作”。而这就需要依靠更多真正能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优秀创作者。对于基层工作者而言,各地政府应为他们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样作为完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在关注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要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引导。要知道许多机构、个人之所以愿意从事公共事业,并非因为金钱或名声,而是被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所推动。因此,我们需要培育和鼓励这些更高层次的动机和价值观,而不应该把人当作一部机器上的嵌齿,或者错误地认为他们只具有为增加利益服务的行为,而忽略这些动机和价值观的真实存在。[6]最终建立起一支有信念、有理想同时懂专业的基层电影工作队伍,承担起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
2. 深入了解目标受众,扩大农村电影观影需求
(1)需求收集。各地主管部门、电影院线与放映团队要进行目标观众的分析定位,清晰了解本地观众以及潜在受众的基础画像与主要特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电影观众信息中心,打造共享的开放平台供居民表达真实观影需求。同时,借助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制定多样化的需求采集方案,主动摸清观众的真实观影偏好。进一步落实从“我送你看”到“你点我送”的公益电影发行模式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将需求调研拓展到时间、地点、设备等放映内容之外的多个维度。如辽宁大连推出了“五进”公益电影工程,通过在广场、社区、校园、工地、养老院等地搭建多元观影场景,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类观影需求的同时,也更针对性地解决了公益放映中的供需错配矛盾。
(2)需求分析。精确的需求分析是满足农村居民观影需求的前提。在采集需求的基础上,农村院线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大数据作为影片订购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农村观众的共性特征与本地观众的独特个性,深入挖掘需求表象背后的深层动机。如每当山东安丘放映《高效节水灌溉》《农药安全使用常识》等科普影片时,现场总是座无虚席。①这背后体现的正是新农村建设中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求知诉求。而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农村观众对于战争电影的热爱并非源于视觉特效。通俗易懂的剧情和热闹的观影氛围是吸引他们集中观影的更重要因素。这也解释了许多经典战争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往往比特效大片更受欢迎的原因。因此,只有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农村观众的底层观影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真实诉求,从而发挥出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应有的文化职能。
(3)需求创造。供给经济学认为供给能够有效创造需求,因此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可以尝试通过增加新供给的方式来引导新需求的产生。影片是公益放映的核心,片源则是创新供给的首要方法。基于农村电影放映环境的变化,北京提出了针对“一老一小”人口结构丰富片源,以精准供给挖掘潜在需求。山东省提出将点播影院引入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依托技术创新拓展电影发行放映渠道,同样可以被看作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有益尝试。此外,由于农村人情社会的文化特质,还可以尝试通过情感关系的培养创造更多的观影需求。如一些地区的基层放映队通过为村民上门理发、维修家电的机会增进与群众的情感联系,继而将电影放映潜移默化地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情感的供给唤醒更多的潜在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结语
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产业效益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价值功能与社会影响力。面对不断变迁的时代语境,我们需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生产要素供给抑制,同时通过更加精细化的需求管理进一步扩大农村观影内需,以高质量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巩固农村文化宣传阵地,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刘汉文,王赟姝. 国家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电影艺术,2015(4):14.
[2]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 2019年农村电影市场盘点[N]. 中国电影报,2020-02-12(11).
[3] 李霆钧. 2021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新增34部:亿元票房大片”[N]. 中国电影报,2022-01-12(4).
[4]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 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 2020.
[5] 傅才武,刘倩.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背后的体制溯源———以文化惠民工程为中心的调查[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56.
[6] 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 丁煌,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26.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Film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the New Era: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HUANG Li-wei(Management Department, Beijing Film Academy,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As a popular form of entertainmen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film public service 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for China's film indust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ural film shows as public welfare in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the mechanism of rural film shows, operating efficiency and service concept.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film show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nd points out that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film public service system faces two potential challenges: supply repression and insufficient effective demand.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coordina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film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terms of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and supply-side reform.
Key words: rural film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rural film shows as public welfare; supply-side reform;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