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民营企业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

2023-11-04杨柳王绍阳

辽宁经济 2023年8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产业链

杨柳 王绍阳

〔内容提要〕提升民营企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推进辽宁民营企业产业链发展,更是“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辽宁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立足辽宁民营企业产业链发展现状,针对辽宁民营企业产业链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辽宁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民营企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

注:本文受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招标项目“产业链视角下辽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zxzb10)资助。

黨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对经济重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基本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经济形态,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要发展壮大,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在产业链链条的完整性方面、链条的迭代升级方面、链条的前沿性等方面有所发展。因此,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和民营企业的地位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提升我省民营企业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对促进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进而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

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要畅通经济循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上下游企业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链式的分工协作,将价值链、供需链、企业链、科技链、空间链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先进的产业组织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形成安全稳定、自主可控,具有高端链接能力,以应对市场危机,打通阻碍双循环的路障。

(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民营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表现为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安全稳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超强的生产研发能力,超高的产业链集成效益以及绿色生态化、数字化,形成纵向产业链条的一体化发展以及横向产业链相似链条上的品类齐全。目前来看,我国横向链条覆盖面较广,是全球唯一在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具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很多领域纵向链条并不完整。我国90%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但在细分市场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是国际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产业链不完整不但容易被别人“卡脖子”,也很难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二、辽宁民营企业产业链总体情况

产业结构方面,2022年辽宁生产总值28975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为8.96∶40.57∶50.46,二产比重略有下降,比上年减少9.1%,三产比重比上年提高3.4%。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7.2%。石化、冶金、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较上年下降3.5%、6.8%和2.3%,占规上工业增长值的比重分别为33.6%、14.5%和7.9%。从产业基础上看,辽宁14个市分布着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大连辽阳石化产业集群、法库陶瓷产业集群、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庄河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阜新液压产业集群、铁岭专用车产业集群、开原起重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等,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辽宁在重工业方面有着很强的基因,大型民营企业明显集中在化工、钢铁、碳化这些重工业领域。民营企业大多依附于大型国有企业成长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给国有企业配套的角色。例如鞍山钢铁产业链建设成效明显,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规模超过1600亿元,52户鞍钢供应链企业落户,为推进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奠定了基础。技术研发方面,辽宁民营企业有创新的活力,具有开发新兴产业的基础优势。在政策支持方面,从国家到省里均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措施,促进民营企业产业链的成熟与完善,并且着力打造高质量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三、辽宁民营企业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中,配套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辽宁民营企业构成以重化工业为主,传统产业占比较多,新兴产业占比较少,且产业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为主,与发达省份相比,产业集群在规模、数量、品牌等方面都稍显薄弱。主要原因是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尚在独立作战,还没有“入链”,未参与到网络化专业分工中。部分已“入链”的中小企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研发能力较弱,导致集群发展动力不足,导致给产业链上主导企业配套的作用不明显。另外,产业链本地配套能力不足。虽然一些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的产业链体系较具规模,但未全部实现基地园区本地配套。

(二)产业链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主要困难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缺乏。从外部来看,辽宁缺少公共服务设计研发中心,区域创新网络平台利用不充分,产业结构同构现象较重,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难以形成本地化产业优势,还易造成技术外溢。从企业内部来看,由于眼界和资源的局限,民营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也是制约产业链链条升级的最主要因素。虽然辽宁有东软、远大等在科技研发上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但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对创新的重视和规划,无法紧跟科技和市场发展的步伐,仅仅依靠引进国外技术设备来发展生产。还有一些民营企业虽然也在进行着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合作创新,但苦于规模小、技术人才少,缺乏足够的保持技术创新的资金,推动技术创新的力量十分有限。企业间协同度差,存在搞创新各自关门单打独斗的问题。企业间研发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进而也影响到企业间协同创新的推进,还易造成低水平过度竞争。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发展

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分散,产业结构同构,产业的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没有凸显,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配套建设。产业链中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抑制了产业链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在基础元器件、原材料等方面对外技术依存度仍较高。部分细分产业领域行业标准体系和相应法律法规存在监管盲区。另外,资金不足、创新型人才流失、高端管理人才缺乏、技术创新不足也制约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发展。产业链发展空间受限。可供开发的土地等资源空间受限,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張,限制了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壮大。重大项目储备不足,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企业间协同合作发展不足,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四)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龙头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辽宁仅有三家民营企业上榜,龙头企业非常少,对整体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就制造业而言,辽宁民营制造业企业绝大多数还未“链”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全省重点培育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上云企业超过10万户。而截至2022年6月末,辽宁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58.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06.4万户,与上云企业数目相比,距离实现产业链现代化还有一段路要走。同时,由于企业未全部上云,易造成产业链内部信息不透明,信息交流不畅。

四、促进辽宁民营企业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根据产业整体规划布局,推进政策落实落细,完善产业链体系

政府在制度供给上用数字化赋能,从要素、生产链、价值链等方面促进上下游企业连接,加强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合作和技术交流。从信息、金融、税收、行政等方面打通上下游行业协作的堵点,使上下游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化发展体系,鼓励各市研究制定各市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有序通过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适度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与国家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形成配套储备,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明确、衔接有度的格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紧紧围绕“十四五”辽宁现代产业体系布局,进一步开放合作,借助辽宁东北亚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及“一圈一带两区”发展战略,参与东北亚经济循环,进行强链补链。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发展东北地区产业链联盟建设,以产业链核心部分所在地区或平台为主导,牵头协调实施产业链发展规划,集聚省内外各类要素和资源,提高配置的效率,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建立我省产业链安全风险应急体系建设。制定产业链应急补救措施,增强产业链完整性和控制力,维护产业链安全,提高我省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完善民营企业产业链创新支持体系,提高产业链韧性,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明确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环节的功能定位。政府应以“互联网+”“标准化+”等模式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载体建设,让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企业发展增添新动能。企业通过网络联通,提升全产业链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建立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对接的创新平台,引导创建并完善产业链开放式创新网络,提高产业链技术创新效率。扶持产业链核心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整合产业链技术创新的各种资源,提高产业链整体创新效率。建立东北地区产业链信息共享数据库,高效共享上下游信息。有序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实践,探索重点行业典型案例库。围绕打造装备制造、石化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三大万亿级高质量产业基地,对产业链进行摸排,形成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断链风险清单,保障产业链上原材料不断供。企业方面,帮助领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支持条件成熟的民营企业成立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攻克“卡脖子”难关,并进一步减税降费,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让民营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其在探索前沿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源头创新能力,加大公立科研机构对民营企业产业链的技术支持。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成立创新联合体,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合作平台,畅通资源在其间的流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可构建项目、投资、金融、运营、成果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建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如通过专利入股、委托转让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给中小民营企业,为科技成果提供落地转化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公平的技术要素竞争软环境建设,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链逐步向高端迁移

培育孵化新兴产业链,提升数字服务能力。面向未来,主动出击,前瞻性布局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和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先导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强基础研究,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强化原始创新能力,集中优势资源在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抢占新赛道。保持制造业比重,依托项目,加大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投资布局,加快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互动融合的产业梯队。

在制度供给上,政府应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等制度型开放方面的改革,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依托RCEP开放合作平台,推动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规则体系。通过区域间合作,推动产业链在科技创新上的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借助“一带一路”合作载体,布局国际产业链,扩展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间的合作。通过修订外商准入负面清单,鼓励外资流向高技术产业。探索建设高水平境外经贸合作区,引导民营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推动产业链向境外延伸,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四)支持培育更多的“链主”企业,借助其虹吸效应,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首先,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工作机制,精准筛选“链主”企业。首先,精准研判“链主”企业特征。政府应开展“链主”企业摸底行动,汇总整理其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先经验。在对产业链细分研判的基础上,梳理我省不同产业产业链的弱项和短板,明确突破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可作为“链主”的企业进行培育。其次,瞄准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链主”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揭榜挂帅等模式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创新资源中的主导作用,引导“链主”企业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全国乃至全球技术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进而实现整个行业的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创建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平台载体的作用,加快高能级协作创新网络体系的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加快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其次,进一步开拓市场,充分释放“链主”企业的全域辐射带动力。推动“链主”企业主导强链延链补链工作,借助行业协会、商会组织整合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来辽建厂。鼓励支持本地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商引商。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缺失环节的企业进行强链补链。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以“链主”企业整合的优势资源带动培育一批有潜力的、高成长性的中小民营企业,并将其列入“链主”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形成区域供应链核心枢纽。完善“链主”企业供应链体系建设,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的采购管理系统,带动中小民营企业入链。支持“链主”企业并购重组,通过整合形成产业巨头,增强全域的辐射力,提升辽宁品牌影响力,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进而引领整个产业生态颠覆式改变。

再次,完善要素体系建设,构建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推广落实“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机制。针对辽宁产业情况,夯实目标责任,狠抓保障服务,加速项目落地。强化政策支撑,“一策一链”,围绕链主企业核心诉求及上下游企业共性需求给予用地供给、资金保障等方面相应的扶持政策。强化链主企业需求定期调研机制,优化链主企业要素保障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产业链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春之奏鸣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