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特征谈现代“山水城市”设计

2023-11-04刘思琴刘冠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29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营造

刘思琴 刘冠(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一、传统山水画的概念及审美特征

(一)传统山水画的概念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生态为描绘对象,利用各种绘画技法来表达对自然山川物象和市井生活的独特认知。山水画不仅是一种绘画题材,而且是古人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图示表达。文人阶层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融合,使其作为审美主体自我心境的视觉表现符号,用来折射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思考或思想。

(二)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山水画作为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因自然环境、哲学及审美观念的不同,它的绘画语言与西方风景画有所差异,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国的山水画从魏晋南北朝发展到五代北宋,其构图、构造要素以及表现手法等,已经形成自己的程式化山水图式,即画家对山石树木云泉建筑等自然客观物象进行主观提取、分解、改造后重新组合,以特有的构图、造型、笔墨语言为手段,达到“以形媚道”“澄怀味象”的美学观念。换言之,传统山水画的图式是由构造、笔墨、意境三要素组织而成,并构成山水画的“三美”,即构造美、笔墨美和意境美。山水画以山水构件为元,借笔墨之法,将自然世界移入到日常生活,营造出可游可卧可居的理想人居环境意境。

二、传统山水画与“山水城市”的关系与研究价值

(一)传统山水画与“山水城市”的关系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山水画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栖居环境。无论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城市风貌和市井生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连绵不断的群山和渔村野市,还是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云山烟树与富春江水旁的人居环境、王蒙《青卞隐居图》中千岩万壑、树木茂密苍郁的隐居之景,皆是画家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自然景观物象与人居环境要素巧妙结合,抽象地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居住理念。若以传统山水画的山水观念构建当代城市环境,可将城市看成一副自然山水画卷,以山、水、人居作为画面的主要构件元素,通过布局构图、笔墨技法、意境图式来体现山水人文精神,创造出诗意般的栖居环境。

“山水城市”理论是以山水自然观的哲学观念为指导,以民族文化为内涵,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力图将自然物象与人文精神在现代城市中有机整合。山水画是以山水文化为灵魂,崇尚自然,寄情于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淳朴的哲学观。因此,二者存在共通的传统哲学基础,通过借助不同媒介表现形式,对山水文化进行外化表现。无论是传统山水画,还是现代“山水城市”理念,两者具有一致的生态文化构建目标——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山水城市”是在古人山水文化的基础上承袭发展,传统山水画中的美学图景、文化内涵、意境情感对构建当代特色“山水城市”人居环境,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研究价值

目前学术界在传统山水画与“山水城市”理论相关的研究方面,分别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缺乏两者综合的研究与运用。大多数将“山水城市”理念视为“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概念,在实践方面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背景,偏向技术而忽视人文精神。因此,本文尝试将传统山水画与“山水城市”相结合,以传统山水画作为艺术认知媒介,搭建古今主观认知的观照,探析传统山水画图式中的自然认知理念、意象表达以及人文内涵,抽象继承,以艺术语言映射环境观念,“迁想妙得”而后“传移模写”,进而探索当代“山水城市”的景观营造,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统一发展。

三、传统山水画审美意境对“山水城市”的设计启示

上文提到传统的山水画由构造、笔墨与意境三要素组成,并构成山水画“三美”——构造美、笔墨美、意境美。传统山水画的构造,包括山石树木云泉建筑等山水元素的造型和布局构图;笔墨具体可分为用笔、用墨,有皴、擦、点、染等多种笔法和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两者配合形成虚实、疏密等效果;意境是依靠云烟、丘壑作为精神寄托与投射,渲染氛围。构造组织空间、笔墨装饰环境、意境传达情感,三者不分高低、各有特点,共同绘画诗意的环境风貌。如何以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特征指导“山水城市”设计实践?本文通过艺术认知途径,基于山水画中构图、皴法、苔点、墨色、云烟、丘壑等山水图式语言,分析传统山水画与“山水城市”二者之间的共通性,进而反思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以“传移模写”的意象表达重新阐释“山水城市”理念的当代内涵,从而指导实践。

(一)构造美构建环境空间形态

“山水城市”是在“山——水——城市”的整体空间框架下,通过合理组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传统山水画以主次、疏密、开合、藏漏、虚实、动静等构图形式处理“山——水——人”之间的环境空间关系,与“山水城市”在空间规划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故此,以“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理念为依托,将山水画的“势”与“境”运用到“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构建中,具体方法见表1。

表1 构造美对“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构建的启示

以具体的传统山水画为例,从山水图式构造层面分析“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构建的策略。

其一,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以中轴线为主的章法布局,主体山充实画面造拔地而起之势,“山大于人,木大于人”构雄伟庄严的体量感。因此,整体规划上应遵循主从有序的原则,建立城市主要道路景观轴线和滨水绿化轴线,“以线带面”串联统筹建筑、广场、绿地等要素,通过控制体量、尺度大小,让沿线富有空间节奏变化。

其二,如谢时辰的《仿黄鹤山樵山水图》将“三远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画面中能看到山下的小桥流水,山背的蜿蜒栈道,山窝的亭台楼阁以及半山的崎岖石径。因此,通过梳理山水画中的二维空间视廊,将其以三维现代形式转译成城市空间维度,在控制城市轮廓天际线的基础上,有机布置交错曲折的步道、廊桥、立交桥等多维空间,形成高低起伏、张弛有度的景观观感。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校区和富春馆通过设置蜿蜒曲折的步道带来观感变化,用视线和视野来控制观景的非一致性,不确定的景,让人有所期,从而观望。

其三,樊圻《秋山萧寺图》中,在入口处用山石树木遮挡曲桥、大门和建筑,营造一种欲隐欲现的意境美。城市在空间营造上参照山水画的“藏漏”特征,通过障景、隔景等手段,借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元素遮掩,营造“欲扬先抑”的效果,增添含蓄韵味,丰富景观层次。

(二)笔墨美塑造环境景观风貌

城市景观风貌是山川、河流、植物等自然景观与建筑、景观小品等人文景观的外在表现,体现了城市环境、文化与生活的特征。传统山水画运用皴法、点苔和墨色等笔墨技法,创造出形神兼备、变化丰富的古代环境景观面貌。二者皆以表现城市风貌为目的,相似的景观物象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故以“以艺驭术”之道,分析古代艺术精神的现代意向传承,梳理传统山水画笔墨特征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风貌塑造的启示,见表2。

表2 笔墨美对“山水城市”景观风貌塑造的启示

传统山水画的“皴法”是画家用笔墨对各种山石肌理的视觉提取和触感余留的表现。因画家生活地域环境的不同,所见的山石草木形态皆有所差异,这种地域差异产生了多样化的皴法形态,如北方斧劈皴与南方披麻皴。提炼山水画各皴法形态运用到城市景观风貌塑造中,将其衍化成现代设计语言如材质、肌理、纹饰,通过疏密、错落、渐变等形式用于建筑表皮或铺砖,以此突显地域个性特征。王澍先生擅长用绘画中皴法表现建筑表皮,其代表作宁波博物馆,通过大小和颜色控制墙体砖石的疏密节奏,创造类似自然的山石肌理;用混凝土与当地特色的瓦爿与竹条两种材料衔接,以混凝土的“疏”产生视觉上的模糊,表现远景。

明唐志契云:“画不点苔,山无生气”,苔点主要用来表现山石、地被、树干或树根旁的苔藓杂草、峰峦的远树,其组合有分合、聚散,讲究节奏感,可活跃画面氛围、增添意趣。如王蒙《青卞隐居图》,通过浓淡不一的苔点统筹卞山高峻巍峨的气势,范宽《溪山行旅图》在枯石中点缀些许灌木苔点增添画面的生机感,巨然《秋山问道图》通过苔点形成画面的透视视点,强化视觉效果。山水画的苔点似于城市景观小品,起到实用与装饰功能。在城市景观中,可点状式布置座椅、灯具、雕塑、指示牌等城市家具和城市标识,以植物织补城市绿色肌理,结合城市文脉,形成城市特色风貌。

山水画明暗变化与光影效果是墨色擦染或留白所形成,如郭熙的《早春图》,通过墨色干湿、浓淡程度不同的擦染,营造近似光线反射的效果,用墨法表现明暗关系。以山水画的明暗虚实技法为依照,一方面通过光来控制城市照明的范围和强弱变化,从而塑造城市建筑轮廓、装饰天际线、烘托节日氛围等;另一方面重点表现塑造个性的照明对象,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与内涵。此外,城市色彩影响着城市整体环境和特色风貌。山水画中以浅绛设色让画面高雅而有韵味,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采用了淡墨、淡青、胭脂和雪白等色彩描绘了富春江一带秋天景色。可见,城市人文色彩应以保护本土色为主,稍加辅助色点缀;城市自然色彩方面,以自然山水色为主调,搭配与城市文化色和谐且有季相变化的彩叶植物,以此有效避免城市“千篇一律”的现象。

(三)意境美感知地域人文精神

“山水城市”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兼备自然生态观和人文精神内涵。传统山水画通过意境将物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把自然的客观物象移情到自己的主观精神,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因此,两者从根本上都是以人为中心,注重文化精神内涵和的人文情感关怀。据此从感性的意境图式语言中探索理性规律之道,梳理其对“山水城市”人文精神营造的启示(表3)。

表3 意境美对“山水城市”人文精神营造的启示

云烟与丘壑是传统山水画中主要营造画面意境的两种图式。以董、巨为例的江南画派,注重运用云烟来丰富画意,增添意趣。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中描述“云烟本体,原属虚无”。画家利用云气留白、虚实穿插的处理手法表现山石树木为实、云气为虚,山石树木为静、云气为动,以虚实之美、动静之势、禅道之韵营造气韵生动的画面意境。所谓宋人丘壑,胸中丘壑,黄庭坚在评苏轼枯木竹石画时道“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即可以理解丘壑乃是主观内心山水投射到客观山水景物的一种审美图式,其生成于画家的内心世界。“山水城市”作为一种基于古代“山水”概念的城市景观营造理念,其目的是在城市中营造“不出郭城,坐享山水之乐”的城市意境。但意境本不是真实的空间,而是依靠人主观情感在模山范水间营造的精神空间。

因此,在以山水概念重构现代城市景观时,因以景造境,重塑人文精神,借山水画境和艺术思维,通过山石树木云泉建筑等构件元素再现自然山水,以点景、对景、借景、引景、隐景等手段构建富有虚实相生、动静变化和禅道韵味的景观意境。

同时,在营造过程中,注入场所文脉与人文情感,如在城市小品和城市家具的设计上,植入本土文化特色,进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形、声、闻、味、触等多重感官组合文化,以感通意,唤起人们内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创造一个具有时代感和人文感的“山水城市”景观环境。如董豫赣清水会馆的设计,以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为观照,抛弃功能、比例、结构等因素,从诗词、绘画中寻求设计意境,以现代景观再现山水画意境。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假山设计,在受米芾山水画启发后,融入博古通今的表现手法和革故鼎新的意境概括,营造了“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景观意境。

四、结束语

传统山水画到“山水城市”的设计探索,实际上是一个“观其会通,取其精粹”的过程,体现了“心向往之”的精神诉求。通过提取传统山水画中的审美特征和文化精神,从空间构造、风貌塑造、意境营造三大方面,以现代的思维方法转译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栖居的认知和态度,为现代“山水城市”设计提供启示。基于艺术认知途径,跨越学科,模糊艺术与设计的界限,期许在“崇古创新”下,以自然感受艺术,以艺术回归自然,探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山水城市”。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营造
我来打开山水画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营造方寸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