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城农民画造型语言的装饰性研究

2023-11-04王璐李昌菊北京林业大学

艺术品鉴 2023年29期
关键词:水城农民画

王璐 李昌菊(北京林业大学)

贵州省水城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保留着最原始、最原生的民间艺术,水城地区的农民画画家以本土纯真的农家生活和古老朴素的民间传说为题材,融合了蜡染、织锦等当地的民族民间工艺,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代表着水城地区独一无二的艺术镜像和心灵图景。本文通过分析具体的水城农民画作品,对其造型语言进行整理归纳,探析规律背后沉潜着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审美意趣,以期不断发掘农民画的民族个性,推进农民画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农民画是民间艺术发展和延续的新载体,记录着中国农村的时代变迁。水城农民画作为全国农民画体系中的支脉,作品或浓烈或淡雅,画面和谐统一,造型语言丰富,装饰意趣浓厚,融入了民族民间文化元素,有原始朴素之美,它以随心所欲的色彩语言打破了传统美术的用色;以大胆夸张的造型语言突破了传统的造型标准;以充盈饱满的构图语言补充了当今艺术流行的“留白”法则,以超凡脱俗的民间装饰图案丰富了当今装饰绘画的素材库。本文以水城农民画的造型语言为切入点,依据真实的农民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征和装饰意趣,总结其审美内涵,在挖掘水城农民画民族之美的同时,宣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造型,即为创造形体。在水城农民画中,表现为反观客观现实的模拟再现、反映主观情感的抽象表达与当代艺术融合下的多元创造,处理手法以点、线、面构成为主,没有透视感和立体感,如剪影一般呈现在纸面上,视觉层次极为丰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装饰性。

一、模拟再现,原生表达

模拟再现是水城农民画造型的基本手段,围绕着最原生和最真实的生活进行客观描写,画面或源于本土生活情景,或源于本土民俗民艺,或源于自然风光,是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贵州水城工业化进程相对落后,因此,保留了厚重的自然文化遗产,该地区少数民族节日众多、服饰种类和样式丰富,一些古老奇风异俗和神秘的乐舞,孕育了扑朔迷离的夜郎文化。这些为水城农民画画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他们将本土的民俗民艺绘在纸上,进行着最原生的表达。以下将分别从民俗场景、自然风光、民间工艺三个方面进行造型语言的分析。

(一)场景再现——装扮与动作的造型提炼

最能体现原生态的莫过于当地的民风民俗,贵州水城因环境、交通等诸多因素带来的文化闭塞,让一些古老而传统的民族习俗文化留在了大山里,一些特有的奇风异俗再现于农民画中,赋予了农民画原生态的面貌,也为外界了解水城提供了最直观的艺术资料。

如徐承贵的作品《苗家花树》描绘了苗族花山节跳舞的情景,动感十足。每年五月初,水城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过花山节,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对歌、跳芦笙舞,参加花山节等重大仪式场合的吹笙舞者,需要佩戴锦鸡尾做成的“英雄冠”。作品中的人物装扮主要模拟再现了水城苗族人民在重大节日中的民族盛装—英雄冠,醒目而特色。再如徐承波的作品《包完粽子挂菖蒲》,描绘了水城地区在端午节的习俗,包粽子和挂菖蒲,这幅作品曾获第四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端午民俗文化全国农民画邀请展》金奖。菖蒲的形状似箭,在端午节,人们把菖蒲刻画成“小人儿” “小葫芦”的形状,挂在门口或儿童的脖子上,有保平安的文化含义。该作品直观地再现了端午节包粽子和挂菖蒲的动作造型,真实有趣,使人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到了该地区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

(二)自然再现——原始风光的造型提炼

原始自然风光造型的重点主要在河、山石、植物、农田;人为景观造型的重点主要在建筑物、交通、工厂等。水城县依山而居,气候凉爽,地处“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的六盘水市腹地,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山脉纵横、河流交织、洞穴叠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林木众多,他们一般聚族而居,村寨周围也自然遗留下来许多古老的历史建筑,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农耕文化孕育出了淳朴宽厚的风土人情,内在的水城地域文化和外在的自然气候,共同构成了水城农民画独特的创作背景。水城农民画画家将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人为的景观造型再现于画面中,使水城保持着最原始浓厚的地域性,体现着该地区人民对这片大山的热爱。

如李洪远的作品《插秧》表现的是当地农民赶着牛在稻田里耕作的场面,以连绵的山脉和卷云,一望无际的田地块和溪流为背景来表现前后的空间层叠关系,直观地展现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形象地将贵州水城人民辛勤劳作的场面和水城大山之间密切相连,画面风趣、动作各异、线条明朗,展现了水城农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何剑春的作品《惊雷惊冬眠》以初春为背景,描绘在大山深处的寨子里,植物、动物、人物和谐相处的场景,雷声和冬眠动物的造型进行了夸张处理,山坡和土壤运用橘黄色色块进行大面积平涂处理,占据画面的二分之一,表现了当地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蕴涵着生命力的自由美和饱满的民间生活情感。熊照耀的作品《欢迎来到苗家寨》以鸟瞰的视角描绘了苗家寨的村落情况,木结构的吊脚楼以密集的形式呈现,挨家挨户、密不透风,却错落有致、欢快热闹,是作者对苗家寨村落生机勃勃的模拟再现,也传达着人丁兴旺、家族绵延的美好愿景。

(三)民艺再现——纹样与图案的造型提炼

水城县地处云贵高原之巅,分布着多个少数民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白族等,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植在水城土地上的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如刺绣、织锦、蜡染、器乐、剪纸等,这些都被水城的农民画作家用来丰富和表现画面,再现于人物服饰或真实场景描绘中,农民画也就成为民艺图像化的载体。民艺再现于农民画中,一方面是反观现实生活场景的模拟再现,另一方面赋予了农民画更为深刻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成,值得细细品味。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图案典雅,造型质朴。徐小迪的作品《彝族画漆瓶》以彝族漆器(图1)为灵感进行创作,整幅作品贯穿漆器的造型特征,色调以彝族漆器装饰的代表色——黑、红、黄为主,人物造型几何化处理,呼应漆器的造型,面部和服饰用漆器中常见的纹样造型进行装饰,如牛眼纹、带纹、太阳纹等,有的直接模拟,有的加以提炼概括并重新组合。作品中民艺色彩浓厚,是彝族传统民艺的再现,也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观察与提炼,反映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图1 彝族漆瓶(图片来源:新浪网)

徐承贵的作品《夜郎米粮川》描绘了三名穿着彝族服饰的农民在田地收割的场景,其服饰的装饰图案是对彝族彩布贴花(图2)的模拟再现。彝族彩布贴花是一种彝族服饰传统的装饰工艺,常用于衣襟、托肩、袖口、裤脚、裙边等处,所用传统图案有卷云头、歪桃、石榴、桃花、如意叶等,可以根据各自喜好组合出不同的贴布图案,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色调沉稳瑰丽,彰显着民族特色,是水城农民画家最喜欢用的装饰风格之一。

图2 彝族彩布贴花(图片来源:《六盘水民间美术图志》书籍)

徐承波的作品《山上有块田》,描绘了四位苗族人民围绕着田地进行劳作,在他们的肩部位置可以看出是对“小花苗”支系盘布镶嵌花背(图3)的模拟和再现。“小花苗”支系主要居住在水城南开、青林、钟山区凉水等地,因族人皆着花纹繁复、色彩艳丽的披肩(俗称“花背”)而得名。“小花苗”花背中包含着织、绣、染、贴等多种工艺,常见的纹样有植物纹、几何纹、意象纹等,这些纹样通过节奏和韵律构成一幅幅的画卷,是该地区人民依恋自然的精神载体和人文情怀的反应,将花背纹样经过改良和简化,体现在农民画中,既彰显了民族特色,又散发着奔放的魅力和生命的张力。裙边的“回”形纹来自于蜡染中的田地块纹,水城的苗族一直以农耕为计,此处运用田地块纹处理裙边,一方面与主题相呼应,另一方面凸显着田地丰收的美好寓意。

图3 “小花苗”支系盘布镶嵌花背(图片来源:《六盘水民间美术图志》书籍)

再如李国秀的作品《八月十五偷老瓜》描绘了中秋节偷南瓜的情景,极具民族特色。在水城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中,偷南瓜在中秋节是吉祥的象征,寓意“偷瓜得福” “送瓜送子”。画中女子的服饰运用蜡染中最著名的蝴蝶纹(图4)进行装饰,蝴蝶在苗族神话里被看作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该作品的主题与装饰纹样相呼应,体现着择吉纳祥、子孙繁衍、民族昌盛的民俗心理。

图4 蝴蝶花装饰细绘蜡染(图片来源:《六盘水民间美术图志》书籍)

二、夸张变形,抽象表达

夸张变形和抽象表达是农民画创作的典型方式。他们用大胆夸张的造型突破传统美术的造型法则,用民间艺术沉淀的创作思维提炼事物本身的特征,表达心中的思维景象,构造一个真实与虚幻交织的世界。以下将分别从夸张概括和抽象表达两个方面来阐述水城农民画的造型特征。

(一)夸张变形,大胆取舍

夸张变形即为原有物像的某方面特性被夸大或缩小,改变了原有形态,产生了夸张造型、比例失调的变形扭曲,使画面产生深刻的张力感,营造出饱满的空间感受。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鼓励农民画画家大胆地取舍和概括,提炼本质,弱化细节,大胆夸张想要传达的主体,增加层次感,延展无限的想象力。

朱显华的作品《苗老者搞养殖》采用单线平涂概括的方式造型,对老者的人物造型采用夸张的处理手法,尤其是对四肢的夸大,超出正常人体的比例,人物居中,舍弃人物五官的刻画,更能突出人物的主体动作,表现出赤足劳作的养殖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养殖业中去,直接地、纯粹地表现出“苗老者”的真性情。弱化衣服的装饰和样式细节,体现养殖者的劳作时的干练,对生活充满了饱满的期盼和热情。何剑春的作品《鸡多多,蛋多多》表现了农村夫妇养鸡的场景,母鸡的造型概括简化,描绘的母鸡和人一样大,并且密不透风的形成圆形围绕着主体,显然在大小和数量上都做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正是农家养殖户质朴生活的显现,数量上的夸张也传达了衍嗣绵延、多子多福的期盼。

(二)抽象表达,意象重构

吕品田在《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说道:“那些双手沾满泥土的农夫村妇希望创造一个真正的理想世界——他们以能动的认识态度,把外部世界纳入到主观意念的秩序,让现实事物按照他们的意念重现构造。”水城县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一方面限制了人的物理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引导着农民画的艺术创作者转向探索心灵空间作为精神补偿,这种原生的视觉思维不受现代传统造型原则的拘束,创造出来的是虚幻、神秘的理想世界,是期待美好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所以,使得农民画或多或少的带着内心的想象去描绘,“天马行空、天地任纵横”,自然而然形成了抽象的画面。

董成是水城县最早的一批农民画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抽象色彩,作品《出山归来》描绘了苗族的狩猎文化,他们通常身着狩猎服装,面部着彩,手执狩猎工具,身骑骏马下山。画面没有对人物五官进行细致的塑造,脱离了写实模仿,开始追求写意,造型呈现抽象稚拙风格,鲜明的色彩营造出来的热烈氛围,使得画面虽然只描绘了一人,却有千军万马的感觉,使人沉浸其中,对画面产生更多的遐想。《赶花路上遇情郎》整体也追求写意的绘画风格,图中的植物元素肆意挥洒,人物身形不精准描画,而是以色块代替,抽象概括,取舍有度,保留小花苗的代表服饰——“花背”以体现民族风情,人物吹笙的动作随意自然,使得整个画面虽然抽象写意,却营造出欢快肆意的氛围。

三、解构重组,多元融合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审美在变化,新鲜事物不断注入,精神需求不断提高,水城农民画想要走出大山,适应时代需要,就要打破常规,实现自我突破,以新颖的形式拓展视觉潜能。水城农民画发展至今,涌现了一批具有当代艺术审美的农民画艺术家,为水城农民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对水城农民画有着新的理解和认知,他们保持着对家乡的情感关怀和对农民画的挚爱追求,不断地对水城农民画进行再创作,在农民画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解构重组、多元融合的新道路,为水城农民画拓展了一种新的风格。

杨智麟是水城县较早的一批农民画画家之一,现任贵州省六盘水美术馆馆长,他的作品有很强的解构意味。解构的造型手法激发作者大胆创造和整合画面,解除传统的思维模式,建立新的概念和体系,进行创新,画面通常晦涩难懂,需要深刻的解读。

他的作品《暖风吹过山梁》以“小花苗”的芦笙舞为灵感,创作时将打破常规,不单纯描绘芦笙舞的热闹场景,而是将各种元素解构重组,创造出崭新的造型形式。其中,对“小花苗”服饰最为突出的“花背”进行解构重组,辅以花背中常见的纹样进行装饰,如田地纹、火镰花等,图中穿插芦笙的造型,烘托出“小花苗”伴随着音浪起舞的欢快氛围。太阳、山坡等自然元素的造型也进行解构塑造,用几何形状概括,简约而不简单,无疑是众多水城农民画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之一。

朱敏在2017 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他在大学四年不断进行农民画创作,擅长将农民画与版画与漆画结合,具有立体主义的浓厚气息,极具个人风格,他理想的艺术作品是:画出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神、魅力。他的作品系列作品《中国梦》造型上进行融合创造,大胆整合画面,构图饱满,造型奇特,提取“中国梦”的文字进行造型创造,虽然只表现了字体的局部,但却没有割裂感,清晰醒目,使人一目了然,辅以民间装饰纹样中的造型,如鸟造型、日月造型、螺旋纹造型等簇拥“中国梦”,画面烦琐却不失秩序,一方面传达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另一方面展现出了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多样繁荣,寓意祖国兴盛安定。

四、结语

“面朝黄土背朝天,画尽乌蒙不计年。牵手对歌明月里,吹笙放牧白云边。追狼射虎波不追兔,绣凤描龙蓝懒绣仙。地老天荒凭想象,泼干朱墨染春山。”这是对水城农民画的真实写照。它扎根于民间艺术的土壤,从诞生至今一直紧随社会文化不断探索向前,已然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维系着民族理想。其造型语言在时间和历史的沉淀下,经过糅合与重塑,折射出质朴纯真之感和古老神秘的艺术韵味,独具乡土气息和装饰特色,值得继续深入提炼和升华创造。

猜你喜欢

水城农民画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水城扬州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金山农民画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