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新闻不会消失了吗?

2023-11-04文_杨

传媒评论 2023年10期
关键词:假新闻社群信息

文_杨 吉

【意大利】朱塞佩·里瓦:《假新闻:活在后真相的世界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 年4 月第1 版,定价:59.00元。

近年来,对预防与治理假新闻频发、规范与加强平台责任的各种学理探讨催生了一批有着学术意义和知识贡献的研究成果。这也意味着,要在大量同类作品中说出新意,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意大利教授朱塞佩·里瓦在其撰写的《假新闻:活在后真相的世界里》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本书尝试为假新闻的讨论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观点。其他指导手册提供提示和技巧,让人识别社交媒体里流动的假新闻。与之不同的是,我们分析的焦点是假新闻的认知和社会背景。”不得不说,这个角度是独特、重要、吸引人的。

朱塞佩·里瓦教授从历史的维度揭示了假新闻不是假信息那么简单的对等互称,它是一种新方式,“和过去相比,现代假新闻是全新的,是传播和社会工程的结果”,不仅如此,“假新闻的利用和历史一样悠久,但其源头却晚至19世纪末的美国,那是用来描绘编造的故事,通常是在政界,被用来损害一个人或一个机构”。

从意大利文献《编造的故事》中,里瓦找到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虚假信息的例子。那是约公元前400年,斯巴达国王帕萨尼亚斯致波斯国王薛西斯的一封假信,大意如下:“我把这些战俘送还给你,给你帮忙,请将你的公主嫁给我,我提议把斯巴达和希腊全境置于国王麾下。我相信,如你同意,我能完成这一计划。因此,如果本提议使你高兴,请派遣可靠人士,继续谈判。”根据里瓦的梳理,这封假信加上薛西斯的回复,导致斯巴达国王帕萨尼亚斯被控叛国罪,被囚禁在雅典娜卡尔西卡神庙活活饿死。

对于这则典故,我们大可采取将信将疑的态度,但它的真实与否跟假新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当然,里瓦也坦诚,这个例子与西塞罗用虚假信息打击布鲁图斯导致内战一样,都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虚假信息。如何区分它与当前语境下的假新闻,里瓦的观点是:“一是修正主体人对现实的感知——假新闻就是现实;二是影响主体人,推动他自发地、参与式地实时分享假新闻。”里瓦对假新闻的界定借助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涵养,而不受限于新闻传播学的框架。正如他花了不少篇幅回顾了20 世纪50 年代起,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聚焦于虚假信息的研究,以及冷战期间,美国方面广泛利用虚假信息针对性地削弱与推翻苏联。这是现代假新闻的缘起,直到社交媒体在网络时代全面登场,假新闻有了更利于滋生的环境土壤。所以,里瓦有充分理据表明,评价假新闻的不是其虚假性,而是其呈现社会事实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有些假新闻对有些群体而言,它就是“真”的。

这是一个有趣但需要深思的问题。假新闻虽然以新闻样态出现,但核心是事实,一个细心勾勒、设计、策划的事实。重点还在于,基于部分信息接收者的认知,这类事实发生的可能性非常高,也就是说,它的存在与不存在都极为正常。对此,里瓦借用了哲学社会科学中“社会事实”这一概念来和“事实”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还用“制度性社会事实”“情景化社会事实”“实践性社群”等名词来深入论证。但我们不必担心理解的难度,事实是立即明显的事件,如地球绕着太阳转、下雨地会湿而非地湿一定因为下雨;但社会事实是——援引书中的举例,“我成为‘丈夫’,因为我结婚了”,“如果你不娶她,我就不让你与我的女儿约会”。里瓦写道:“社会事实是存在的……其存在不是兴起于对物理世界的观察,而是源自于社会网络,主体是社会网络的成员。社会事实是一套规则,施加强制性影响;或通过主体社会身份的内化产生影响。”按照这番表述,我们实际上也可以把社会事实看作在特定社交网络群体内流通的、广为接受、形成共识的认知。

都说网络的开放协作能最大程度创造出“群体智慧”,但里瓦却更愿意相信,网络会制造出一批“聪明暴民”。该说法最早见于科技作家霍华德·莱因戈德的同名书籍。“聪明暴民”指一群拥有同类生活经历、奉行同种价值观和分享同等见解的网络用户,他们懂得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和工具,在无专门领导、无专业组织的状态下自发集结,采取一致行动的群体。一旦出现有丢诱饵、带节奏的人,该社群就会外溢出极大的破坏力——它是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沃尔特·李普曼的“幻影公众”,更是凯斯·桑斯坦眼中的“群体极化”。

从社会心理学出发,里瓦还向我们展示了假新闻的编造塑形与社群共同目标的达成两者之间的联系。换言之,假新闻的产生可不是单纯靠“P图”或“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就能实现的。里瓦说,当今意义上的假新闻是那种让特定人群愿意相信、乐意接受的那种信息,即满足了他们的情绪表达和信念寄托。关于它的诞生机制有一套完整的序列,里瓦在书中指出:“只有在以下条件大多数同时出现时,这一机制才会有效:(1)假新闻的建构意在反映社群成员的目标、利益和人格;(2)足够多的社群成员看到了假新闻;(3)社群成员没有注意到,新闻是假的;(4)社群里的其他新闻和假新闻的内容不抵触;(5)社群成员在社群外寻求信息的人不多。”单拎出其中任意一条,都谈不上石破天惊式的结论,但它们组合在一起,里瓦提供了迄今为止同类研究发现中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述。

相较而言,里瓦在总结抵御假新闻、保护我们自己的信息接受精度和净度上的答案却是普通的。在制度层面,他呼吁政府监管部门加快立法防范,让平台方利用技术手段加紧干预核查,从媒介素养、网络传播伦理方面,他建议人们只分享验证后的新闻,追问来源和证据,求助有学识的人或能干的实体,学会识别各种类型和风格的假新闻,等等。他的对策其实建立在一种美好的期许和良善的假设上,即从政府到企业到公众都愿意为了净化网络空间而极尽能事、拼尽全力。

虽然里瓦的大多数建言是对的,人们在获取和阅读资讯中理应审慎,对一些来路不明、未经核实的信息应当克制,至少不轻易二次传播、添油加醋。但在现实社会上,更多的是他在书中基于社会心理学所考察的另外“那些人”:他们毫不关心社群外的公共事务,也不会在乎一条标准的专业报道应具备哪些元素,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展开讨论,并希望结果如其所想。

虽然在解决方案上略有局限,但里瓦的《假新闻:活在后真相的世界里》仍是相关领域中的一本必读佳作。它的出现在历史的和科学分析的两个面向呈现给世人——假新闻过去没有缺失、未来也不会消失,它的创生和扩散总是满足了不少人的目的,不论这个目的是情感满足的、利益算计的抑或野心追逐的。

猜你喜欢

假新闻社群信息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社群短命七宗罪
订阅信息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展会信息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