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联合针刺对中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3-11-04刘美娟黄珍珠魏雅云

全科护理 2023年30期
关键词:中风病中风肢体

刘美娟,罗 静,黄珍珠,魏雅云

中风会导致病人出现肢体无力、偏瘫、口角歪斜等症状,如不尽早干预,可能会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1]。中风多发病突然,且病情进展较快,经对症治疗后仍有部分病人会存在偏瘫、下肢畸形、上肢弯曲等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2]。常规训练可满足中风病人的基础需求,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但其见效缓慢,干预效果不显著,需寻求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认为,中风多因气滞血瘀所致,机体气血不足、脉络空虚会致使风邪乘虚而入,致使气血痹阻,筋脉失于濡养,引发中风不遂,需以活血化瘀法干预以缓解病人病症[3]。近年来,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推拿、针刺等中医护理技术被广泛用于中风护理中,且病人反馈良好[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推拿联合针刺对中风病人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84例中风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脑卒中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气滞血瘀证诊断[6]标准,主症:口舌歪斜、半身不遂、感觉消退或不语;次症:面白、气短乏力、手足心热、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舌质暗淡、脉沉细。2)均为首次发病。3)病人经药物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处于恢复期。4)病人意识清楚,可配合研究。排除标准:1)针刺区皮肤破溃者;2)合并传染性疾病或皮肤病者;3)心脏病者;4)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5)先天性肢体功能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60.19±5.13)岁;病灶为基底节区29例,小脑6例,脑干7例。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0.23±5.15)岁;病灶为基底节区27例,小脑7例,脑干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人家属已签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1年审(21)号]。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1)健康宣教:待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护士需主动告知病人及其家属有关中风的病因、病机、护理注意事项、康复训练方法等,以提高病人及其家属的疾病认知,主动配合相关护理干预。2)心理护理:护士需主动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内心诉求,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并主动告知病人治疗成功的案例,以提高病人信心,消除其负面情绪。3)日常护理:护士需定时帮助病人按摩患肢,协助病人翻身、叩背排痰;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定期开窗透风;指导病人健康饮食,以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限制脂肪的摄入;定期监测病人血压、体温等,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4)康复训练:护士依据病人身体康复程度,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并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病人耐受为宜。病人卧床期间,护士可指导病人家属协助病人进行患肢伸屈运动、患肢抬高、坐起等训练;随着病情好转,可协助病人进行床边站立、床边行走、日常穿衣、洗漱、刷牙、上下楼梯等训练,以促进病人康复。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推拿联合针刺干预。

1.2.2.1 推拿

1)病人取仰卧位,先点按其双侧头维、风池、百会穴,扫散两侧颞部,并对面部行大鱼际拨揉手法,共5 min,再对下肢推拿,以滚法推拿患侧臀部、大小腿伸侧,共3 min,对大腿屈侧行推拿掌擦方法,以皮肤温热感为宜,再拿揉患肢外侧、内侧,以膝盖、髋部、踝关节为重点拿揉部位,力度由轻到重,以病人耐受为宜,共3 min。2)病人再取俯卧位,先按揉背部两侧膀胱经2 min,再按揉肝、肾俞穴1 min,再弹拨脊柱双侧竖脊肌3 min。

1.2.2.2 针刺

取穴:人中穴、双侧内关穴、患侧三阴交为主穴,副穴选患侧丰隆穴、尺泽穴、太冲穴、风池、气海、足三里。操作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皮肤,采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主穴进针1.5~3.0 cm,施以捻转泻,捻转角度超过180°,每分钟50转,留针30 min,四肢配穴施与提插法每分钟40~60次,以病人肢体不自主抽动或难忍疼痛为宜,躯干、头部配穴与主穴针刺手法一致,护理4周。

1.3 观察指标

1.3.1 肢体功能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7]评估病人护理前、护理4周后的肢体功能,运动模块包含上肢运动功能(33个条目)、下肢运动功能(17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0~2分,“不能完成”计0分,“充分完成”计2分,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肢体功能越好。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97,重测信度为0.990,信效度较好。

1.3.2 平衡能力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8]评估病人护理前、护理4周后的平衡能力,该量表包括无支撑站立、坐到站、无支撑坐位、站到坐、转移、闭眼站立、并脚站立、手臂前伸、弯腰拾物、转头向后看、原地转圈、双脚交替踏凳、单腿站立、前后脚直线站立14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0~4分,总分为0~56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平衡能力越好。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64,重测信度为0.915,信效度较好。

1.3.3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9]评估病人护理前、护理4周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该量表包括修饰、进食、洗澡、穿衣、大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50 m、上下楼梯10个条目,满分为100分,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66,重测信度为0.910,信效度较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表1 两组FMA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BBS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改良BI指数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3.1 中风病人的护理现状

中风后病人常会出现神经损伤后遗症,如偏瘫、肢体痉挛等,严重降低病人的肢体功能,导致其无法独立生活[10]。常规护理可为中风病人提供饮食、心理及康复训练等护理,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病症,提高病人肢体功能,但其干预效果不理想,需寻求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3.2 推拿联合针刺对中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饮食不节、积损正衰、情志所伤等有关,上述诱因会导致瘀血阻滞、脑脉痹阻,需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法进行干预[11]。推拿、针刺为常见中医护理技术,本研究将二者联合用于中风护理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FMA评分、BBS评分、改良BI指数较对照组高,说明推拿联合针刺可提高中风病人的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这是因为推拿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之一,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机体特定穴位来发挥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12]。推拿时,揉、捏、拿等手法可以疏通经络、活动关节、行气活血;点按头维、风池、百会穴等可醒脑开窍、回阳固脱;以滚法推拿、推拿掌擦法对病人下肢进行推拿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弹拨背部竖脊肌可活血通脉、解痉镇痛[1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推拿可改善机体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通,改善病人的脑部血供,并能刺激神经传导,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从而减轻病人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其平衡能力[14-15]。

通过针刺经络、腧穴可发挥活血化瘀、温通经脉的效果,对于中风后遗症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16]。人中穴为督脉经穴,可协调阴阳,发挥急救作用;内关穴可理气止痛、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之处,有疏通经络、调补肝肾、行气活血之效;丰隆穴可开窍、醒脾化痰;尺泽穴可泻火降逆、清宣肺气;太冲穴可通络止痛、平肝息风;气海穴可行气散滞;足三里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为治疗下肢痿痹要穴,依据病人病情针刺上述穴位可调和气血、活血化瘀[17-18]。现代医学也表明,针刺可以通过局部刺激促使大量感觉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促使脑部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脑侧支循环重新建立,进而改善病人的协调能力,提高其运动能力[19-20]。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针刺与推拿联合干预可进一步促进中风病人康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胡臻妮等[21]研究表明,推拿联合针刺可改善中风病人的肢体功能,缓解其痉挛症状;汪瑛等[22]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联合推拿可改善中风后偏瘫病人肢体平衡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4 小结

综上所述,中风病人采取推拿联合针刺后可提高其肢体功能、平衡能力,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但本研究因研究者的精力与时间有限,未对更多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效果进行探究,也未对中风病人采取推拿联合针刺后的远期疗效进行追踪,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有偏差。未来可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展开深入探究,以期为中风病人的护理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中风病中风肢体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肢体语言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肢体写作漫谈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