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血液透析通路护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2023-11-04王康美张亦然朱盛财
朱 璐,王康美,张亦然,朱盛财,黄 沂
慢性肾衰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患病人数逐年增加,预计2030年全球因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病人将达到540万例[1]。而血液透析(HD)是最常见的肾脏替代疗法,约占所有肾脏替代疗法的69%和所有透析的89%[2]。自体或人工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是较为常见的透析通路。相关研究表明,几乎一半(47.5%)的内瘘成熟后需要干预来维持使用或治疗并发症。此外,使用导管透析6个月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RBSI)的风险>50%[3-4]。因此,做好管道护理,维持良好的透析通路功能至关重要。本研究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13—2023年我国血液透析通路护理领域研究历程、热点及前沿进行梳理,以期为解决透析通路相关护理问题提供借鉴及思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检索中国知网,检索时限为2013年1月—2023年1月,文献来源限定为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筛除会议、报纸、科技成果、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共检索出1 871篇相关文献,经过NoteExpress去重,最终纳入1 686篇。主题检索词为“人工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自体动静脉瘘”“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置管/股静脉导管置管”“护理”“血液透析”。
1.2 数据分析
CiteSpace软件是利用文献计量学从海量的文献数据中挖掘与主题相关的文献,以可视化的手段展现某领域在一定时期的综合研究情况及热点趋势[5]。软件参数设置:时间区间选择2013—2023年,时间切片为1年;分别选取作者、机构、关键词绘制共现、聚类、突变等可视化图谱。
2 结果
2.1 发文量分析
研究领域中发文量是反映该领域发展水平和演变进程的重要指标[6]。对检索所得的1 686篇文献进行发文趋势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9年总体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发表177篇文献,说明此时透析通路维护已经逐步成为国内学者们的一个研究热点;到2019年发文量达顶峰(248篇),此后发文量持续下降直到2022年底(123篇)。综上可知,透析通路护理研究近10年来呈现波动发展的态势,预测发文量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会持续增长。详见图1。
表1 2013—2023年透析通路护理研究文献排名居前10位的关键词
图1 2013—2023年透析通路护理研究发文量分布图
2.2 关键词
2.2.1 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和核心内容的精炼概括,通过共现图谱分析,可以了解研究领域不同研究热点的分布及发展情况[7]。中介中心性>0.1时,提示可能是研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领域的研究趋势[8]。在共现分析基础上形成的10个有效聚类:护理、血液透析、原因、护理干预、内瘘成熟、尿激酶、血管通路、内瘘、穿刺、生活质量。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图谱显示,Q=0.871 2(Q>0.3),表明聚类结构明显,S=0.969 5(S>0.5),表明聚类合理,S≥0.7时,聚类则具有高度可信性[9-10]。详见图2。
图2 2013—2023年透析通路护理研究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
透析通路护理研究文献排名居前10的关键词中,“血液透析”频次最高,其中中心性>0.1的关键词分别为“血液透析”“护理”“血管通路”“护理干预”“尿毒症”“健康教育”,表明当前国内研究者对透析通路护理干预及健康宣教的关注度较高。详见表1。
2.2.2 关键词时间线图和突现性分析
时间线图是基于聚类结果,反映血液透析通路护理领域各个聚类的时间跨度及相互间的联系,突现性分析则在特定的短时间跨度里,统计高频词去反映某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两者相结合可具体地阐述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11-12]。由关键词时间线图可见,2013年国内学者主要开始关注透析通路的失功问题;2015—2020年部分学者将研究热点转向通路失用原因分析,并进行自我、中医、医护协同、互联网等方向的探索;2020—2022年则主要关注生活质量、自我效能等方面。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突现性分析发现,“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自我护理”“综合护理”“循证护理”“影响因素”“满意度”是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推测未来领域研究前沿可能为综合管理、生活质量、危险因素预测模型。透析通路护理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见图3,关键词突现性分析见图4。
图3 2013—2023年透析通路护理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
2.3 作者共现图谱
图5 2013—2023年透析通路护理研究中作者合作网络
2.4 研究机构合作可视化分析
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居前3位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及其血液净化中心(15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5篇)、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5篇),中介中心性均为0.0。通过对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各机构间缺乏沟通合作及多学科交流,仅有少量北京地区机构之间形成网络合作,但发文合作少,缺乏持续稳定性,除此之外合作关系多为同地区的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透析中心,跨地区、跨机构之间合作少。详见图6。
图6 2013—2023年透析通路护理研究发文机构合作网络
3 讨论
3.1 血液透析通路护理研究现状
近10年来,我国血液透析人数不断增加,透析通路护理研究总体呈波动发展的良好势态,并在2010年建立了血液透析登记的互联网平台,实施网络化管理[14]。国内探究了对透析通路的护理干预、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病人生活质量等,这说明研究者关注到透析各阶段的管路情况,将透析通路管理视为动态发展的过程。但该领域未形成核心作者,且高产作者发文量≤10篇,与此同时各发文机构分散,缺少跨区域、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未来要加强学科、研究学者及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拓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核心研究团队的形成。
3.2 血液透析通路研究热点分析
3.2.1 综合管理
血管通路的建立、使用及维护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人员的共同协作。在透析通路的选择上,目前国内外指南上仍遵循内瘘第一的原则[15-17],但也有研究者提出共享决策,认为动静脉内瘘不应该是默认的血管通路,考虑将瘘管优先转变为病人优先,促进病人参与决策及选择正确的、合适的透析通路[18-20]。在透析通路评估上,不少学者由物理评估转向仪器,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协助,特别是穿刺前利用掌上超声技术引导内瘘穿刺,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并有效减少血管瘤、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21-22]。在透析通路维护上,研究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互联网、云平台等社交媒体,拓宽内瘘延续性护理的健康宣教维度与广度,同时将内瘘功能锻炼时间提前至术前,并贯穿通路建立及使用始终[23-25]。潘文静等[26-28]尝试探索护联体、线上线下、多学科协作透析通路护理干预新模式。同时,中医护理技术(雷火灸、艾灸等)也能较好改善内瘘血流量、狭窄等问题,且病人接受度、满意度较高[29-30]。在透析通路自我管理上,Adib-Hajbagheri等[31]调查发现,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与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技能密切相关。薛贵方等[32-33]则指出国内病人内瘘的自我管理能力处于中低水平,缺乏自我检查意识和相关紧急处理能力。结合相关聚类(护理、护理干预、内瘘、穿刺)可知,成熟血管通路维护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问题,未来仍需在多方面综合管护上开展进一步研究。
3.2.2 生活质量
研究显示,长期透析导致病人动静脉瘘瘤形成或长期带管使其身体形象发生改变,病人易变得敏感、焦虑,会因照护负担、经济负担、家庭责任而产生愧疚、自责等负面情绪,导致病情的复杂化,降低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34-35]。因此,结合聚类“生活质量”可知,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透析病人的自我尊严感和生活幸福感,未来可将自我管理的依从性、生存质量、满意度等内容纳入透析通路护理评价体系中,重视发挥病人自我效能,建立更加合理人性的评价体系,从而提升透析通路的护理效果,减少通路失用事件的发生。
3.2.3 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随着透析时间延长及各种内外因素影响,透析通路会出现诸多并发症,如内瘘血栓、闭塞及瘤样扩张或导管感染、堵塞等,因此早期的风险识别对于医护人员、病人尤为重要。国内血液透析通路的危险因素研究较多,但不同类型通路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构建少且效果评价各异,多为单中心、小样本,尚未形成统一的护理规范与标准[36-37]。聚类“原因”提示,如何早期科学客观地识别危险因素,找出透析通路失用原因已成为研究热点。未来,学者们可以构建本土化的预测模型并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外部验证,为医护人员提供简便、高效的风险预测工具。
4 小结
通过CiteSpace软件整理出国内透析通路护理研究脉络、热点及趋势,但因纳入文献类型多样且只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可能存在文献分析不全面及漏检问题。今后研究中仍有必要纳入多个数据库,确保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可信。同时在综合护理的基础上要继续关注透析通路的危险因素、病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各研究团队的跨地域合作,并结合现代高科技技术,实现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努力延长透析“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