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新活力
——以汕头中山路环境品质提升工程为例
2023-11-04付卓群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文/付卓群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项目服务年限较长,中山路经过多年的运营使用,部分路段出现了病害、破损、设施陈旧等情况,导致路容欠佳、城市景观较差;影响了交通安全、通行效率以及市民的生活品质。
根据2019 年9 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会议要求,为迎接汕头市“亚青会”城市盛事,本着“服务赛事、服务政事、服务城市”的理念,落实“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目标,形成《汕头市迎“亚青会”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实施项目(第一批)》,在开展后进一步拟定“第二批”、“第三批”,对城市重点片区、门户节点、连接路径提出了相关要求,其中中山路环境品质提升是任务之一。
在亚青会到来的契机,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做好迎接亚青会的部署,积极推进汕头市城市环境品质化提升工作,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魅力,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亚青会,全面把握汕头市环境品质提升的机遇,满足汕头市城市交通发展需要,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改善市民的出行体验和城市景观风貌,项目拟对中山路(民族路-中泰立交)进行道路景观提升开展设计工作。
中山路作为城市主要的交通要道,设计将遵循亚青会的工作指导思路,全力打造一条服务赛事、政事、城事的环境品质景观大道。中山路品质化提升是满足中心城区发展,完善空间结构、路网结构的关键,是缓解城市环境压力与交通压力的有效手段;是推动片区经济发展的基石;是提升城市形象,展现都市魅力,以新面貌迎接亚青会的重要一环;是推动绿色出行、全民健身,构建公园城市的重要途径。
1.工程概况
汕头市是广东省地级市和经济特区,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内海湾的城市。本项目位于汕头市的中心城区,自西向东横穿金平区与龙湖区,港口景观良好,具有重要的交通运输价值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中山路,起点为民族路,终点为中泰立交,全长约8km,城市主干道,项目包含中山路、中山中路和中山东路;设计车速为60km/h,本项目建设内容包含:景观工程、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等。
项目建设后,是影响城市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是中心城区综合性、生活型干道,是联系中心城区东西片路网的主要道路之一。考虑本项目地理位置与作用,其直接影响区为金平区、龙湖区,间接影响区为汕头市其它地区。
本次中山路品质化提升面临三大难点,首先,“路权不清,通行不畅”,交通路网与城市空间缺乏有机缝合,缺少必要的骑行道,贯通的人行道;第二,“场地无序,绿地低效”,道路两侧绿地杂乱、低效,绿地服务水平与当今城市生活方式不匹配;第三,“空间消极,功能缺失”,缺少集中活动场地,活动设施,休闲设施等,郁闭度过高的场地将人 “拒之门外”。
2.改造思路
2.1 设计理念
项目位于汕头市中心城区规划北岸,北岸发展定位为:依托自然山水海湾基底,结合潮汕历史与人文景观,在充分展现潮汕特色城乡聚落空间的基础上,引入城市设计要素,塑造自然山水空间与城市特色空间交相辉映、有机融合的山水城区景观意象,突出汕头滨海山水人文都市的城市特色。
本项目的设计将在规划定位的基础上,以功能优先、以人为本、生态和谐为基础理念实现三个转变:将“以车位本”的固有理念转变为 “以人为本”,在满足基本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提升市民出行体验;将已经固化的“线性交通空间”转变为具有活力的“生活空间”,连通慢行道系统,结合沿线景观提升,串联两侧公园广场等生活组团,打造具有活力的街道空间;将“侧重交通通行”转变为“人性化关怀”,以全段路品质化提升的方式,着重注意居民的户外体验,关注人性化设施及细节处理,使得小成本大效果。
2.2 设计主题
设计主题定位为“繁华咫尺、利通八方”。
打造重整洁、利通行的商业型主干道,构建重品质、便生活的生活型主干道。以城景相融、蓝绿交融的方式激活城市街区活力,构建大健康漫步道,实现城景共治的美好景象。
其中“繁华咫尺”是从市民的体验感受出发,创建重品质、便生活的综合性型主干道。提升道路及景观的品质,解决现有的道路痛点(如基础设施的缺失、道路设置不合理、景观性差等);打通街道脉络,使街道更通畅更舒适,同时利用道路两侧的失效绿地,合理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道路的品质,让市民方便出行,喜爱出行。
“利通八方”是从区域的发展前景出发,打造重整洁、利通行的商业性主干道。借助大湾区建设及亚青会的举办,通过整洁通畅的道路景观,充分展现汕头市的精神面貌,以迎八方来客;整洁通畅的新风貌必然助力汕头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多更好的机遇。
2.3 设计策略
构建有序道路通行空间,城景共治,还路于民;激活绿带和滨水空间,蓝绿交融,还绿于民,以贯通非机动车道、漫步道和跑步道,使市民畅游绿洲;挖掘和激活城市中的灰空间和闲置绿地,构建口袋公园和运动公园,实现城园融合,绿色共享;基于保护在地生态基底,在保大树前提下,营造林中漫步径、休憩空间,体现生态可持续;提设施,布置人性化卫生间、遮阴廊架、夜景照明等,提升户外生活品质。
设计充分贴切汕头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性景观;以人为本为市民服务的理念,充分使景观设计具有共享性;打造以传统文化为脉络的现代艺术景观,充分展现艺术性理念。
2.4 设计最终效益
解决交通痛点,缓解交通拥堵、保障人和非机动车道通行无阻,优化当地市民出行质量;激活城市灰空间和防护绿地,实现城园相融,既提升市民户外休闲空间,也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构建人性化街道空间,提升汕头城市幸福感。
3.改造内容
本次中山路景观工程内容以下三方面内容:道路景观品质化提升,包括旧城段新建骑行道,修复人行道,规划设施带,提升道路设施等;慢行系统贯通及景观节点打造,包括新城段南北侧人行道贯通,骑行道贯通,节点公园打造,城市家具等景观亮化等;道路绿化提升,包括中央绿化带、人行道、渠化岛、中泰立交桥下绿化等沿线绿化带的改造。
3.1 道路景观品质化提升
道路景观品质提升主要针对中山路旧城段的提升,现状旧城段存在以下六大症结:
“旧”,由于已经使用多年,路面存在破旧,损坏等情况,同时路边设施老旧位置杂乱摆放;“乱”,非机动车行车混乱,存在与机动车抢行等情况,路权分配不清晰;“杂”,路面停车杂乱,大部分车辆均停在人行道上,压缩人行空间。影响城市形象;“滞”,慢行系统补偿,存在一定交通隐患,交通存在拥堵;“糙”,景观功能不足,出行体验差,服务设施缺失;“陋”,公交系统不完善,延线无景观两点,户外活动空间简陋。
综合对中山路旧城段现状情况的调研,本次设计提出以下五点道路景观品质化设计策略:
“整合资源”:针对现状规划、设计、建设分离,以及周边市政道路与慢行交通、绿化资源及其设施与功能的不协调,进行资源整合,使道路交通系统中各部分资源能够有效、充分的利用。
“疏理功能”:目前城市道路优先考虑以车行为导向的传统建设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行车和人行的空间,缺少必要的景观设施、供人休憩的景观空间和有当地特色的道路景观符号等[1]。针对慢行道现状周边路网及其相关设施,从不同功能道路合理衔接的角度出发,进行道路功能的疏理,将承担疏导慢行交通设施在功能上进行必要的区分。
“保障安全”:通过对渠化道、人行横道等需考虑人行的安全性,提出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对策,包括护栏设计、警示系统设计等。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围绕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统筹兼顾“保基本”和“提品质”,注重补齐民生短板、满足便捷使用,形成覆盖全年龄段不同人群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2]。
“减少废弃”:为减少工程废弃,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慢行道路线设计应尽量利用现状,并满足竖向排水、节能、节地等要求。
“提高品质”:此项是本次设计的最终目标,通过对现状道路优化提升建设,达到最终服务于周边片区居民与游客的休闲与景观目的,旧城段建成实景如下图1 所示:
图1 旧城段建成实景图
3.2 慢行系统贯通及景观节点改造提升
3.2.1 新城段北侧慢行空间及节点提升
中山东路北侧绿地长度约2 km、宽度35m,周围环境主要以居住区为主,目前空间利用率不高,活动场所质量不高,较为荫蔽。绿化缺乏养护,长势较差、绿地利用率较低、景观层次欠佳,色彩单一,郁闭度较高,存在安全隐患;园路多以水泥路面为主,铺装形式简单,品质较差。
针对场地现场情况,总结以下五点策略:
“城景共治,还路于人”:充分考虑地情、民情,从城市管理角度出发,消除绿地与道路的边界,构建城市景观与慢行系统相融的公共空间。
“蓝绿交融,还绿于民”:基于道路、河道空间,通过绿地缝合的方式,构建连续的三道畅游廊道,形成城市空间与水岸相互渗透的纽带。
“城园融合,绿色共享”:利用既有防护绿带,构建城市绿色缝合空间,打破单一防护功能,营造多元体验场所。
“激活城市灰空间”:激活中心城区互通立交灰空间,清理杂木,构建口袋公园和轻运动空间。
“保大树”:基于在地保护,尊重场地生态肌理,在保大树基础上构建林中漫步道。
“提设施”:结合游园径配置人性化设施,基于人性化、景观化、无障碍的设计思路,提升城市公共绿地服务水平。
本次北侧慢行系统提升目标首先是是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充分为市民所用,打造街头休闲休憩生态景观带。其次将原有绿地抽梳打通空间视野,设置休闲广场,增设骑行道与慢跑道,增添景观小品与主题花境增加游园乐趣。改造着重在于居民的户外体验,旨在打造出一个整洁、安全、连续畅通的慢性空间,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下,提升公众出行体验。
3.2.2 新城段南侧慢行空间提升
项目周边环境以办公区为主、靠近码头。A 段全长1.3km,B 段全长783m,绿化宽度均为33m,目前绿地利用率较低,荫蔽度较高,活动场所质量不高,机非车道没有隔离栏,人行道铺装品质较弱,无游步道与慢跑道,游人休憩设施简单,无特色景观小品,缺少游览情趣。项目B 段全长783m,绿化宽度约28m,周边环境以办公区为主,临近码头。目前绿地利用率较低,荫蔽度较高,活动场所质量较差,人行道现状设施陈旧,且较窄,不利于通行,绿化面带面积过宽,但使用率低,管养不到位,使人行道拥挤。
本次南侧慢行系统提升目标是打造整洁、安全、连续畅行的慢行空间,将现状人行道拓宽,更换铺装增加车行道,更换沿路铁艺栏杆及围墙面层石材,慢行系统建成实景如下图2 所示:
图2 慢行系统建成实景图
设计功能定位将提升街道景观、丰富游人体验,打造连续畅行的慢行空间。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间增加防护栏杆,人行道铺装更换为石材,增加游步道、慢跑道,道路两侧增加休息坐凳、文化小品等,优化河涌游步道。
3.3 绿化景观品质化提升
中山路现状绿化范围为两侧行道树、侧分带及中分带,民族路至利安路行道树以樟树为主;利安路至汕樟路行道树以樟树为主;汕樟路至东厦路行道树以大叶榕为主;东厦路至金环路行道树以杧果为主;金环路至泰山路行道树以杧果为主,现状中分带植物配置为乔木+灌木,乔木分布过密,显得杂乱,主要乔木有黄金香柳、澳洲鸭脚木、幌伞枫、糖胶树、鸡蛋花、黄槐、小叶榄仁、美丽异木棉等,灌木主要有红花继木球、鹅掌藤、小叶榕等。
基于现状绿化情况,本次设计提出“还绿于民”的绿化改造理念,因地制宜,设置四类景观带,包括“绿林大道”“清爽街道”“城市广场”“多层次立体绿化”。
行道树选择以行车安全性与视线诱导种植为出发点,分枝点应在离地2.5m 以上,侧枝不能影响车辆行人行走,夏季能形成成片的凉荫,降低道路温度。
将长势不佳,冠幅小的行道树进行补充完善,清洗中分带护栏,改造护栏为造型护栏并挂花,移除桥下乔木,增设移动花箱,形成丰富的绿化景观,节点处以金凤花标志为视觉焦点营造花林大道。
结语:
根据总体研究,本项目的建设,对汕头经济、文化、政治及各方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路网及交通改善方面存在迫切的必要性,对迎接“亚青会”等重大的城市活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项目建设方案可行、合理、实施可能性较好,本次环境提升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对完善汕头中心城区路网,推进城市开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旅游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服务水平、改善自然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大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本项目的改造对于改善区域生活、学习、居住、营商环境及改善交通状况有极大的作用,受到沿线居民的大力支持。改造实现了激活临街界面,促进城街融合[3],实现“城景融合”的设计理念。项目的实施让中山路乃至汕头中心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