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与机制剖析*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跨案例研究

2023-11-04王玉宝胡永国吴宗辉宋朋孟坡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培育主体康复

王玉宝,胡永国,吴宗辉,,△,宋朋, 孟坡

(1.西南大学运动康复研究所,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体育学院;3.西南大学医院;4.Dr.Sport运动医生;5.运动康复产业联盟/DJO中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致力于打造预防、治疗、康复到健康促进的全流程健康服务连续体”[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高度,始终坚持优先发展人民健康事业,树立“大健康”理念,提出一系列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努力实现由“治已病”向“促健康”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在健康关口前置的转换过程中,运动康复成为健康服务连续体中连接“祛病-防病-改善机能”几大健康促进板块之间的重要手段与实用方法[2]。运动康复人才是以物理治疗为主体,以运动为主要手段,兼具体育科学和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术后创伤、慢性疾病、神经病损等功能障碍人群促进健康的人才[3,4]。在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相关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中,对于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相关界定,即“熟练习得康复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精准掌握诊断治疗与防护在运动康复领域应用的技能,能够胜任运动康复、防护层面的具体岗位工作”[5]。运动康复人才作为运动康复实际效用直接呈现的“核心发动机”,其培育实践受到了国家关注。科学有效推动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旨在赋能我国健康促进领域多样化发展,而搭建运动康复领域可持续人才培育格局,有助于吸引相关各类人才涌入运动康复领域,从而破除运动康复人才现实培育困境。

1 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的理论构建

1.1 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1951年在《The Logic of Liberty》一书中,提出了“多中心”(Polycentrity)这一理念。多元化的多中心是与一元化的单中心相对应的一种社会治理秩序[6]。20世纪90年代,奥斯特罗姆夫妇以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创新性构建出多中心理论研究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公共事务治理。在多中心治理机制下,各主体根据定位设置进行社会规则下的相互调节与利益追逐[7]。与单一指挥秩序相比,高效稳定是多中心秩序的显著特征。同时,自主性管制能在公共利益提升以及公共秩序维护两方面发挥重要效能,并充分展现多中心治理的核心含义。奥斯特罗姆强调,主体互动性对多中心治理及社会秩序的构成具有现实意义,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思想与合作理念应贯彻在公共物品服务过程中,以追逐利益的高饱和度实现作为治理目标来完善相应治理规则,确保相应具体利益能落实在治理网络各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以教育体系的完善延展与产业化运作过程中的职后培训为主要样态,需要以多种主体的不同诉求为治理基点,将“政企校”与辅助培育的社会组织纳入整个治理体系。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具备着开放、多样、互促等主要特征。因此,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旨在为人才培育构筑理论基调,改善各主体之间的协调适配性与提升多元主体结构上的培育意识重视性,打造健康培育互促关系,实现可持续治理目标。

1.2 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现状

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关于运动康复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康复治疗师、运动康复师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8]。2021年6月8日,国家卫健委领衔多部门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强调了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建设的重要性[9]。2021年8月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更是强调了“推动体卫融合,探索协同式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服务机构数量的增多意味着运动康复人才需求的攀升,也显现出培育运动康复人才成为促进全民健康与推动体卫融合的突破之道[10]。不难看出各个部门机构蕴含着多元主体指导、分工配合执行、合作协同推进的治理理念。有关运动康复发展的政策文件,不断强调不同部门的逐渐加入与发布范围的陆续扩大,政府机构(国务院、体育总局、卫健委等)、教育部门(教育局、高等院校)和市场、社会组织与大众主体等之间进行合作联动分工培育。而当前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亟需科学推进,不仅需要塑造医学素养融合体育实践能力,更要培养新时代“管理+专业+研究”型的综合型人才。虽然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已有了部分先行宝贵经验值得总结与学习。但相关研究表明,诸多因素制约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如大众对于运动康复的认知存在障碍[11]、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定位不明晰[12]、运动康复人才职称考评缺乏相应国家标准[13]、运动康复产业化推广仍处于起步阶段等[14]。上述各类因素分别从不同层面造成了我国运动康复人才数量少、运动康复专业培养体系不健全、运动康复人才培育推进工作难等问题。

1.3 多中心治理理论与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的逻辑契合

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渠道与来源较为单一,在学信网相关调查数据中得知,目前国内共有178所高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而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也达到了78所,但目前对于运动康复专业的标准制定并未成型,仅有针对7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国家标准,运动康复专业标准有待规范[15]。而“健康中国2030”背景与体卫融合政策视角下运动康复人才的需求并不能纯粹地依靠单中心治理——即政府力量与高校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需要同步发挥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个人能力等多元化主体力量协同建设。而多中心治理理论相关概念内涵与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存在逻辑契合之处:第一,多元化治理主体存在契合之处。自构建之初,多中心治理理论在逻辑分析架构上就以多元化、多样性为主要特征,并以提升治理能力和明晰治理边界为内在含义[16]。其二,互动效应在各主体之间存在契合。多中心治理在具体治理板块与单元之间呈现出多元互动与沟通,相互依存,提升效率。其三,多样化互动方式存在契合之处。运动康复人才培育体系呈现网式链形状,按照公共产品理论界定,运动康复人才培育隶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表现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17]。政府管辖范围内的是具有公共属性的纯公共产品,引入市场机制进行治理的是部分私人产品,多中心复合主体之间基于准则按照具体合作方式产生关系,在整体培育结构中协作与联动并行,促使行为决策不断优化,逐步实现各方主体互动的多样化。

1.4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的框架构建

“政府—市场—社会”三维视角切入的多元共治框架是既往多中心治理理论相关研究中的主流思维脉络,其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审视不同性质主体行为的决策对于治理对象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徐雪萍从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研究探索了“惠民保”的优化发展路径[18];王睿以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逻辑层级构建出“政府-社区-非政府”多主体之间协同建设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社区健康治理的制度体系[19];郑英从多中心治理理论出发探索构建了区域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协同框架[20]。与以上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从逻辑框架中所需要素为切入点进行阐释,遵循“内在机理-现存制度-剖析总结”的研究范式,在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既往研究中樊梦瑶等相关资深学者构建的“4G”治理架构的基础之上[21],着重引入其“治理主体(Governance subject)—治理方式(Governance mode)—治理规则(Governance rules)—治理目标(Governance targets)”为主成分内容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框架综合凝练分析,构建符合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富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理论框架(图1)。

图1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理论框架

在“4G”治理框架中,特别强调治理概念下“主体-方式-规则-目标”四者之间形成动态整合的统一体与整体联动的结合体。但就其板块内容来说,四大治理板块各有其特点,基于“4G”治理框架分析,结合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的现实境况得出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存有以下治理特征:(1)治理主体多样化。组织者、执行者与合作者存在于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的不同位置,不同的供给主体传递出综合多样的具体特征,涵盖医疗部门和教育部门等政府层级主体,运动康复企业、机构、门店等各类市场层级主体以及运动康复产业联盟、运动康复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社会层级主体。各主体处于培育行为的不同环节并拥有独立决策能力,主体之间存在紧密联系。(2)治理方式差异化。运动康复人才培育这项准公共产品存在着相互竞争与制约,为寻求治理平衡,各培育主体在培育过程中在各自指导教育培训、管理规划等具体内容中通过协调具体措施与做法来形成稳定合作,从而满足各主体之间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出发点来匹配运动康复人才需求。(3)治理规则一致化。长期以来,政府推动下的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相关规则虽稍有成效,但尚未形成规范化、模式化、可复制化的制度安排与规则体系。因此在多元主体加入培育的现实情况下,应坚持“沟通协议制”的行动安排与集体行动规则。方能确保效果展现、效能提升,从而保证治理效果。(4)治理目标长远化。受到治理主体与时间维度的差异化因素影响,各个治理目标呈现不同偏侧性。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的宏观目标是推动大健康产业的蒸蒸日上与构建“健康全覆盖”的和谐社会[22],政府主要以运动康复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育目标为核心导向,市场在逐利导向驱使下兼顾人才需求,而社会团队组织则倾向于公益责任感与社会领域效能的呈现。

2 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案例及模式分析

2.1 案例选取来源与标准

以参与主体多样化、治理方式特色化、治理规则明晰化、目标明确导向化为案例的选择标准,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探究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中的典型模式并剖析其运行机制。从2022年4月~9月,以我国区域化分布布局与创新性特色培育模式为调研方向,研究团队通过查找运动康复各类网站资源、收集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相关政策与文本资料、走访调研各类运动康复门店机构、深度访谈运动康复相关专家学者、电话咨询运动康复从业者等方式获得一手材料与数据,选取了在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中3个典型案例:即西南大学运动康复研究所、运动康复产业联盟、Dr.Sport运动医生。

通过对3种典型案例的细致解读与深入剖析,将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的典型案例归纳总结为3种模式,分别是以西南大学运动康复研究所为例的学研交叉互促化模式、以运动康复产业联盟为例的专修培训共建制模式和以Dr.Sport运动医生为例的产品服务导向型3种典型模式。

2.2 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案例

2.2.1 案例一:西南大学运动康复研究所

(1)概况:西南大学运动康复研究所成立于2016年12月,是以西南大学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和西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团队为基础,秉承“体卫融合”理念,以“教学+科研+临床+科普”为发展特色的高等院校运动康复科研机构。研究所拥有康复医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团队相互交叉的独特优势,同时依托西南大学体育学院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体育总局体质评价与运动机能监控重点实验室综合打造。在开展运动康复专业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的实践当中综合进行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研究所硬件设备完备、治疗仪器先进,为科技创新与运动康复人才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自研究所成立以来,已逐渐成为省市级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体育赛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医疗保障与运动康复经验。曾为多届国际级、国家级体育赛事以及体育高考等各类体育活动提供运动康复保障,为人才实践提供了丰富平台。

(2)分析:西南大学运动康复研究所形成了致力于运动康复推广与发展,推动科学研发促进与深度耦合体育医疗板块并进,促进人才培育与教学研究同步的深度融合培育模式,即学研交叉互促化模式。在人才培育方式上,研究所侧重于学与研交叉、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具,其具有以下三点特征:一是科研指导培育。立足于运动康复发展实际需要,研究所科研团队进行新技术、新疗法的研学与创新,组织引导相关运动康复人才根据具体病患实例进行实践操作,人才的实操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可得到直观提升。二是精英选拔培育。研究所结合自身优势,以培育具备一专多能的运动康复人才为目标,选择具有运动康复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研究所对于培育人才的遴选有着严格的规定,结合独特方案设计与整体培育管理进行选拔。三是规范实用培育。研究所内指导培育队伍均为运动康复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博硕导师、医生、物理治疗师、康复师等),具备丰富一线实践经验,采用定向培育的导师责任制。无论从科研还是临床领域都能够给予科学实用指导。在专业的康复水平与人才的创新科研能力培养中,研究所独特的“学练考”范式显示出独特优势。自2018年以来,研究所先后培育多名康复专业实习生、运动康复方向硕士研究生,人才的运动康复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显著提升。

2.2.2 案例二:运动康复产业联盟(运康联CSRIA)

(1)概况:运动康复产业联盟于2019年3月正式成立,联盟是与运动康复相关的从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自发组成的跨区域、开放性、非营利的社会组织。随着运动康复行业的高速发展,标准化的运动康复机构设置逐渐成为了行业从业者尤其是运动康复经营者的基本共识。运动康复产业联盟的成立将致力于连接产业领域内参与各方,以集体的力量探讨解决运动康复行业经营者共同遇到的问题,分享各成员单位在运营管理、技术体系、人才培育等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营造产业共生形态。运动康复产业联盟业务架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①信息发布板块:主要以运动康复行业最新政策、企业动态与资讯、人才培育新闻与实践为主要内容;②学习交流板块:以精准的新型医疗社交为主要模式,接触运动康复行业专家与精英成员,积极组织产业联盟内会员单位举办学习、交流活动,拓宽人才培育的渠道;③会议商讨板块:定期举办线上线下运动康复产业论坛、行业交流会议,分享专业市场分析报告,组织优秀运动康复机构组织成员进行参观学习,安排投资与融资对接并提供企业人才招聘与培育平台服务等方面支持;④会员管理板块:运动康复产业联盟拥有一套成熟的会员管理机制,致力于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和专业能力的运动康复会员单位推动运动康复行业进步。

(2)分析:截至2020年底,国内以运动康复为主要业务的康复门店已超过370家[13]。运动康复产业联盟是以合作型联结方式将联盟和人才之间共同衔接,各级会员单位作为中介共同在运动康复产业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与循环共享的一种模式,即专修培训共建制。运动康复产业联盟内的人才培育做法颇具特色:一是完善覆盖培训课程。以运康联线上的授课课程价格为例,单次课程近乎公益性质的收费,使得运动康复人才能够轻松获取专业知识。运康联先后通过开展开设在线教育平台、与国际高水平文献 PhyioNetwork开展合作,从而提升从业者实战能力、帮助从业人员形成科学治疗的循证思维。二是提供标准参考借鉴。运动康复产业联盟联合业界专家学者、收集多维度运动康复发展数据,在第十七届IFOSMA峰会运康联专场发布第一版《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分析我国运动康复产业现状,为各级各类运动康复机构的服务内容与人才培育提出了更多思考,共同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运动康复人才。三是定期开展培训交流。运康联通过开设各类运动康复学术论坛分享人才培育经验(表1),以会议工作坊、运动康复经营与管理板块中研讨交流为主要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育方式,促进整体行业健康发展。

表1 运动康复产业联盟主办相关论坛

2.2.3 案例三:Dr.Sport运动医生

(1)概况:Dr.Sport运动医生(以下简称运动医生)是依托成都某健康咨询有限公司成立的具有医疗资质的专业运动康复与防护机构。其致力于打造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是备受业界关注的综合性运动健康管理平台。运动医生坐拥成都、重庆和太原三大城市的多个运动康复中心,构建了一整套“激励-递进-反哺”式的员工团队培训体系。机构内“运动伤病-运动疲劳-运动质量-运动表现”的防护治疗提升一体式服务流程是依托DRS运动评估系统进行打造,彰显了国内外先进的康复理念。在合作交流中,机构先后成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CUBA全明星赛事合作服务商、全国知名篮球赛事“路人王”运动康复合作伙伴、四川与重庆多所高等院校认定的运动康复人才教育培训实习实训基地。Dr.Sport运动医生以满足患者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提升运动康复战略地位为目标,提高运动康复人才与顾客的运动康复意识与运动康复科学认知。

(2)分析:通过总结归纳,运动医生主要是以营销运动康复服务课程为导向,旨在培育实操型运动康复师和管理经营型员工的模式,即产品服务导向型。其主要特征如下: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指导提升。机构基于公司总部科学研发团队为核心的专业师资库与课程资源库,以机构内的运动康复师为培训主体,通过线上直播知识讲解结合线下课堂教学实操、多门店巡店指导等形式,将中老年康养与女性孕产恢复等多种特殊人群的康复课程加入培育,复合型的课程体系不仅塑造了高质量运动康复人才的科学服务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更能够在新时代运动康复产业发展背景下实现营销范围扩张与康复服务的拓展。二是服务营销人员管理塑造。为了推广运动康复服务的知晓率与提升获客水平,增强康复产品购买力和加强服务患者的主动意识,运动医生围绕机构内运动康复服务种类与针对人群,结合科研团队定期研发课程,以理论与实践双重模块并举的形式进行岗位式的管理培训。提升机构内服务类营销人员产品认知程度和后续服务能力。三是打造人才储备项目。运动医生借助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联合培育,通过与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等各类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派遣机构优质师资前往学校进行授课,组织运动康复相关专业大学生到机构内进行现场真实康复实践教学与案例评析,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特色培育模式对企业吸引运动康复人才产生巨大帮助,也对更多大学生投身运动康复事业产生推动力。

3 多中心治理分析框架下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模式机制剖析

基于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的分析框架进行内在机理剖析,各模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差异性和明显的个体特性,以治理过程中四大治理板块为研究切入点,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规则和治理目标四个维度分别分析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的运行机制,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其治理过程,总结提炼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特色。

3.1 协同治理:多元治理主体实现互动培育

3种培育模式各自主体类别存在差异性,但都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参与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的显著特征。不难看出,学研交叉互促化是政府、高等院校、研究所合作的创新与升级,更是深化了产教融合程度,强调各主体共同参与联合培育。专修培训共建制是联动“政府-市场”培育运动康复人才的典型模式,作为突破政府单一主体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效用的典型示范,其依托于运动康复产业联盟进行延展的同时结合各级理事单位进行合作示范。在平台的中介效应下,各级会员单位注重其人才培育能力,主动进行行业之间、各类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实现增值效果。产品服务导向型的主要特征是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的运动康复机构、门店、中心参与到政府、教育部门组织的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工作当中,通过与合作的院校实施培育行为,强调运动康复机构、政府、高等院校多个主体进行互动。同时,在机构内的人才管理与持续培育上进行渐进式地教学培养,在提高运动康复人才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提升管理经营能力。

3.2 合作共促:差异治理方式体现逐步匹配

虽然各主体类别具有显著差异化,但通过3种模式之间的纵横比对可得知主体在人才培育过程、人才需求与建立关系所涉及的领域与环节均存在差异,处于培育体系不同位置的各个主体为了提高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的立体性与系统化,持续地进行合作完善,打造治理方式衔接机制。学研交叉互促化是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的深化落地,有效实现了人才的素质提升与运动康复专业技术推广,是一种涵盖运动康复理念、技术、实践的全链式培育。专修培训共建制是在运动康复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将多板块内容纳入平台运营之中。运动康复产业联盟与人才之间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各类别会员单位构建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了间接的利益循环与共享。产品服务导向型主要是在运动康复产业背景下,主营运动康复服务的企业公司结合先进康复技术与设备,以营销产品带动客户群体推广,推动高、新、精的康复手法与仪器工具来深入运动康复实践一线的有效举措。

3.3 灵活高效:系统治理规则呈现趋同规范

运动康复人才培育过程中多个主体虽在培训方式和教学内容存在差异,但基于一定的运动康复人才培育集体行动规则,多元主体之间无论是在培育行为的选择,还是在培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跟踪都逐渐在趋同中形成了治理规范。多元主体在实现整体性治理的同时可根据规则进行高效调整,有效解决了主体行为衔接效率问题。治理规则趋同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根据运动康复实践当中涉及的技术指导等内容科学设置教学培育课程。学研交叉互促化模式按照“一人一师”的要求,以实践当中涉及的技术指导等内容科学设置教学培育课程。专修培训共建制通过运动康复产业联盟各级理事单位为基点辐射当地范围运动康复人才培育,产业研讨交流培训会与互联网在线课程是两大重要形式。产品服务导向型推行的是一种“公司统筹招聘、机构定向培育”的管理原则,其采用与合作院校达成一致的“订单制”人才培育方案对运动康复人才进行可持续化培育,形成运动康复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高效、精细化的可行通路,呈现出“线上+线下、授课+帮扶、专业+通识、培训+培育”的“4+”培养特色。

3.4 内在诉求:共赢治理目标展现双重兼顾

3种典型模式具体治理目标虽存在差异,但社会责任担当和利益诉求导向的交叉融合共同驱使为多元主体的内在一致诉求,即致力于培育多维度复合型运动康复人才。多元主体之间互动培育人才,为运动康复领域人才库储备了中坚力量,实现了社会效益。而多元主体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以关系脉络构建利益的交互,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观察发现,学研交叉互促化模式的培育对象是各大高校与运动康复专业相关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旨在将科技研发与学习指导紧密结合,致力于打造运动康复发展新业态。专修培训共建制是依托全国各地运动康复产业联盟的会员单位进行共同培育,解决各地区地域运动康复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实际困囿,以理念的传播与技术的推广为主赛道,将政府企业联合的实际效用发挥至最大,从而延伸运动康复产业利益链,深化共享经济。产品服务导向型主要针对的各级城市中的运动康复机构内康复师、新型运动康复门店主体负责人和运动康复器械器材、课程与服务营销人员等,在目标选择上是培育兼具管理与技能的实战性运动康复人才,最终实现营销生产收益提高。

4 启示与总结

体卫融合与“健康中国2030”图景对运动康复的全方位发展与人才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全新挑战。目前,在运动康复产业这片“蓝海”之上,“体育+”“康复+”融合发展趋势显著,在定位选择与目标达成方面,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理应匹配宏观价值意蕴与微观现实需求,以“全覆盖、多领域、深耕作”作为培育的引领路径,致力于实现治理目标的双重兼顾。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政府应从顶层出发保障多方主体利益的同时更要完善各类相关政策匹配不同类型的价值诉求与实际需要,推动政府主体、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促进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继续深化,注重培育“专业-创新-复合”型运动康复人才。在多个主体加入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之上推动各主体遵循相互衔接的治理规则,不断创新治理方式与方法,丰富人才类别和人才属性,才能进一步提高培育效率,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重治理目标。

本研究在多中心治理理论和“4G”分析框架下通过相关实践案例总结得出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形成了“协同式主体、趋同型方式、同步化规则、共同体目标”的“四同”运动康复人才培育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强调了不同类别与形式的多元化治理主体共同参与、效用发挥。三类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案例的剖析为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育实践提供了借鉴。同时,本文也从现有理论视角研究探寻构建了新时代运动康复人才培育理论分析框架,以精髓与亮点提取典型模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关机制剖析与经验总结。

猜你喜欢

培育主体康复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