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2023-11-03毛本津刘光旭
毛本津 刘光旭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思政元素,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为基础,分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蕴含的绿色发展精神进行挖掘梳理,提出构建绿色发展课程体系、组织绿色实践活动和创设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校园文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 课程思政 高中人文地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4-5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些都表明我国正在走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学校是弘扬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阵地,应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人文地理的研究涉及国情的方方面面,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学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思政教育与地理课程相结合,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文章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思政元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为融合对象,开展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一、绿色发展理念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指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被污染、破坏,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關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一理念本身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等方方面面,与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大同小异,因此可将人文地理知识与绿色发展理念相融合。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是思政教育的隐性形式,其目的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张鹏韬和王民梳理了近百年来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挖掘了其中的地理教育价值观,从中凝练出了六大地理价值目标,其中包含环境责任。[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环境责任已经成为地理教育的应然目标。[2]以高中地理课程为载体,在教学中将绿色发展理念与环境责任意识紧密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此外,虽然必修第二册的内容侧重点为人文地理,但是由于地理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相互融合的,且人文地理是在自然地理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人文地理中包含自然地理的内容,二者都涵盖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地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一)科普绿色发展知识
要使学生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应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绿色知识。高中阶段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关键时期,人文地理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这些几乎涵盖了国家社会维度的方方面面,每个知识点都可以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如资源的绿色开发、绿色人口结构、产业绿色发展等。教师应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科普绿色发展知识,深度挖掘地理知识的绿色属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培养绿色发展意识
绿色发展意识是在当今资源、环境和生态等问题日益凸显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以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内涵。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思政元素开展地理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学生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三)养成绿色发展行为习惯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不仅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用绿色发展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让学生积极践行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节水、节电,落实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等,提升治理身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参与度。通过培养学生绿色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提升地理实践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思政元素的地理教学探索
(一)课程标准分析
在课程性质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文简称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课程性质作出阐释,强调要让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这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十分契合。
此外,课程标准指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课程目标上,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认同人地协调观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与和谐发展的态度。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课程标准将必修课程分为两个模块,分别为地理1、地理2。地理2包括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的选择、环境与发展四个方面,同时明确提出该模块的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可见,课程标准对绿色发展理念尤为重视,教师要注重挖掘绿色发展理念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以章节为单位分析
第一章“人口”共有三节内容,分别为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首先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概况;其次进一步学习人口变化差异的原因,揭示人口迁移的内在动力;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学习人口的合理容量,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的资源所能供给的人数是有限的,要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和节约资源。这一章节知识包含了人口绿色发展的理念。
人口的变化既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日益显著,而每一个问题都与人口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人口的变化一定要与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将人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本章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不管是人口总数、性别比例还是年龄结构、地区分布等都要遵循可持续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地区绿色发展。
第二章“乡村与城镇”分为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三节。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出现了城镇和乡村两种人类聚落形式和发展模式,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和文化景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也愈加凸显,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然而一些农村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资源浪费、居民观念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3]城市集中展示了人类发展成果,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等。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把城市发展与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相结合,有助于推进城乡环境整体优化。在本章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绿色农村、绿色城镇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三大产业不仅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如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对耕地、河流、农业生态、粮食安全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产业转移过程中也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提升学生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四章“交通運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由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组成。交通运输是连接物质交换的生命线,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部门。
交通运输方式多种多样,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及重点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绿色交通不局限于绿色出行,还包括基础设施的绿色布局、运输结构的绿色转型、交通运输沿线的绿色治理、新能源运输装备的推广等。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运输的教学过程中,在增强学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绿色出行的意识,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为国家绿色发展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主要包括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这些教学内容与环境发展联系紧密。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以及人地关系不协调日益凸显。为了促进我国更好地发展,党和国家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战略,如“两山”理论、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这些内容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进一步解读国家发展理念、战略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支持国家的做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立志建设祖国。
2.整体分析
必修第二册课程包含人口、城乡、产业、交通、环境与发展五个模块,前四章分别介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五章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整体上以社会经济活动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绿色发展理念与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切实分析一些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所提出的发展理念,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3.实施策略
(1)构建绿色发展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建立一个完整的绿色课程体系,并且长期坚持实施,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绿色发展思维体系。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课程暗线对各章节内容进行串联,形成人口绿色增长、城乡绿色发展、产业绿色转型、绿色交通运输、绿色生态文明五个章节主题,将绿色发展渗透到人文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路径,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2)组织绿色实践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开展绿色生产生活实践,同时在绿色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技能。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绿色实践活动,例如结合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环境保护纪念日,组织相应的绿色实践活动,如开展保护动植物、校园植树、节约水资源、土地污染调查、水污染调查、社区街道打扫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周边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学会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增强绿色发展意识。
(3)创设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等,这些文化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通过创设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绿色发展理念。
在物质文化上,建筑、绿化、学习场所、校园标语等具体实物都可以引入绿色发展设计理念,可从功能区的布局、环保材料的使用、造型设计等着手,全方位融入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精神文化上,积极向学生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营造绿色健康的学习氛围。在制度文化上,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学校规章制度,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在行为文化上,开展专题讲座,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普及绿色环保知识,组织绿色校园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新时代催生新理念,新理念指导新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将绿色发展理念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是新时代地理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张鹏韬,王民.基础教育地理价值观目标的坚守与演进:基于百年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目标的文本分析[J].地理教学,2019(7):7-18.
[2]同[1]7.
[3]万方旭.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经济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2,53(15):96-99.
[4]吉昌华,郑水泉.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95.
毛本津 /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研究;刘光旭 /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赣州 341000);*通讯作者,E-mail:2860920092@qq.com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ISM理论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XJG-2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