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探讨

2023-11-03佘朝兵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8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校

摘要: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积极融入分级教学改革方案,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學习基础的学生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成为推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基于此,本文通过结合分级教学的优点,探讨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现状,研究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的对策,旨在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贯穿于高校所有专业领域,为现代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级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与广大社会公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密切相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所有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在分级教学改革的指导下,必须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有限的教学期限内帮助不同层级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切实提高社会各行业领域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

二、分级教学的优点

分级教学指教师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实际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因素,将其划分为水平相似的学习小组,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实施难度适中的教学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层作用和教师提供的针对性指导下得以全面均衡发展[1]。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界广泛认同的教学原则,面对不同学生群体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层次,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突出强调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长效发展,真正地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一)迎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我国已针对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并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支持。目前各大高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网络基础应用等内容,综合涵盖了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方法、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然而,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同。例如,部分高校的专业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对前沿技术也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知。而另一部分高校本身有着优质的软硬件条件,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仅局限于表面层次。最重要的是,大部分高校仍采用统一的标准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进度,这种方式无形中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但分级教学改革可以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

(二)减轻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也呈现出实时更新的发展态势。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新的实际需求,甚至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拓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模块,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备课任务不断加重[2]。然而。采用分级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减轻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每位任课教师只需负责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并向多个班级集中讲解该模块的教学内容。这既能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又能为教师挤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科研活动。因此,高校应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和教学能力科学分配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三)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每位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并重点关注计算机应用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困难和动手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在课后作业环节也很难吸收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长此以往,很可能打击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自信心。而对于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来说,很难对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产生兴趣,但采用分级教学的方式可以将全体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扩展分层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起到的引导作用。通过分级教学的方式调动各层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3]。

(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渗透素质教育。这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分级教学指学习者根据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以及实际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帮助每一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与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在分级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相同层级的学生划分为同一个小组,在班级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现状

(一)教师方面

大部分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仍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教师也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划分教学内容、组织课程规划,从而形成以教师为主、操作演示为辅的课程教学环境。部分高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地点集中于计算机机房,采用一人一机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知识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4]。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在办学条件的限制下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为课程讲解和上机操作两个模块,在多媒体课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基础知识。但是这种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过于模糊,无法真正将其内化到实践操作中。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准备的教案及知识点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为学生展示的教学案例过于落后,无法充分迎合计算机技术更新和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缺乏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了解缺乏深度与广度。

(二)学生方面

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同。部分经济发达且家庭条件优异的学生,已初步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而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有限,这些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难跟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度。与此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后,大一学年的学生将体现出明显差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教学存在轻视的态度,只注重计算机期末考试或学校规定的等级考试,本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此,教师若不采取分级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很可能导致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日益加剧,甚至严重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课程分级教学

首先,应该分级化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分级教学方案。基于此,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必须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对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确保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与此同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还需要自主探究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动态,以此为毕业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由于不同专业领域对计算机知识要求不同,如市场营销等专业对计算机软件编程、硬件组装等知识的需求相对较低,其更侧重于Office组件、 Word、Excel等软件的文字及图片处理工作。因此,任课教师可以带领该专业学生掌握文字编辑处理、文档格式、图文混排、幻灯片文稿演示、表格编排等基础操作。而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则需要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既需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又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学习相关的技能操作。例如,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运用图表分析功能,信息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在此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及其他专业教师可以共同确定教学方案,并将具体的宏观规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符合学生兴趣喜好的项目,引导学生明确教学项目和教学任务,并结合具体教学任务构建完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

其次,应建立网络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在课后作业巩固环节,教师可以将课后习题及相关学习资源上传到指定的网络平台,通过每周的课后练习安排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基于网络化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及时向不同专业的学生答疑解惑,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交流渠道。教师可以结合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程度,逐步增加每个课后练习的难度,并在下一次的课堂教学中集中讲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向学生拓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学生展示最新的学习案例,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信息。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从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度进行优化调整。

最后,需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现有任课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活动,要求其及时更新理论知识储备及操作技能,并结合分级教学改革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奠定良好基础。在高校中,也应创新师资队伍培训的内容,着重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可以专门开设课程教研室,为任课教师提供教研组织活动场所,鼓励任课教师互相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训,结合本校办学的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引导各专业学生积极研究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并将其与分级教学理念相融合,真正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教师不应只注重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高度重视学生课后考核评价环节。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考核机制,考查学生学习成果和知识掌握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中仅以考核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的陈旧理念,而是采取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手段,综合考量学生的课堂表现、综合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在评定学生课程总成绩时,教师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考核,全面考虑学生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因素,以保障课程评价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学生分级教学

相比于传统的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学上面临着更大的难度。由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主体对象通常为新生,而且大部分新生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相对薄弱,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同时,不同学生受到生长环境、教学条件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整体的学习基础也呈现不均衡状态,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后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度难以统一,无形中增加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难度。基于这种情况,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已迫在眉睫,不但需要科學引导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朝着更高层次进步,还应高度重视基本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开展专门的训练活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同。大部分高校主要在大一学年安排该课程教学,并在入校后的一个月内测试全体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操作技能,以实行分级分班教学模式,帮助不同专业的学生快速适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高校可以鼓励计算机应用基础扎实的学生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通过省、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证书后,即可免修这门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需要严格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学习相关知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可以围绕着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级,其中本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标准,结合其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任务,并结合各小组的实践成果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同时,教师应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在项目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创新、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期测试的方式检测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以任务为导向推动各小组高效地完成项目任务。

五、结束语

在分级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下,高校必须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成立专门的课程教学改革小组,要求小组成员积极探索全新的分级教学改革路径。确保各专业学生在分级教学中快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单位:佘朝兵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参  考  文  献

[1]杨晓燕.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23):166-167+180.

[2]闫思洁.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开展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19):161-162+171.

[3]樊琪.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2021,18(14):139-140.

[4]彭志勇,邓世权.“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7):132-133+153.

佘朝兵(1982-),男,汉族,湖南邵东,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从事公共计算机教学。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校
掌握学情,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