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早生茶树品种在重庆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2023-11-03李解肖富良唐敏陈雪侯渝嘉邓敏翟秀明

南方农业·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重庆地区适应性

李解 肖富良 唐敏 陈雪 侯渝嘉 邓敏 翟秀明

摘 要 为准确评价不同早生茶树品种在重庆地区栽培种植的适应性,促进川渝早茶产业发展,以峨眉问春、渝茶4号、嘉茗1号、福鼎大白茶(CK)等8个早生茶树品种为试验对象,按照《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NYT 2943—2016)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方法,对受试品种在重庆地区的物候期、芽叶性状、发芽密度及主要生化成分等性状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峨眉问春茶树品种萌芽期特早,比CK提前33 d以上。2)渝茶4号、嘉茗1号品种萌芽早,生长势强,芽叶性状优异。3)川茶2号品种萌芽期早,内含物丰富,鲜叶中茶氨酸含量相对较高,达到21.795 mg·g-1,儿茶素品质指标为290.87。4)峨眉问春、渝茶4号、嘉茗1号、川茶2号4个茶树品种具备萌芽期早、生长势强、内含物丰富等优势,适宜在川渝早茶地区栽培种植及推广。

关键词 茶树品种;早生;适应性;重庆地区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5.005

茶产业作为川渝地区重要的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对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名优茶市场得到蓬勃发展,并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为适应这一市场变化,目前川渝地区以绿茶為主导,围绕早市名优绿茶生产,着力打造川渝特早名优绿茶产业带[2]。然而,我国茶树种植区域广泛,因各地区生态环境及管理水平等因素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品种特性[3]。林开勤等从光合特性角度研究15个茶树品种(系)在贵州种植的适应性,筛选出马边绿、浙农901、川农黄芽早、川沐28等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的茶树品种,可在贵州进一步推广种植[4]。刘燕等系统比较了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筛选出鸠坑小叶种、威宁老茶树、福鼎大白茶3个抗旱性较强的茶树资源,适宜在高海拔高寒干旱的威宁地区种植和推广[5]。付润华等通过对川渝早茶产区的调研发现,川渝早茶区茶树品种良种化发展不均衡,部分良种栽种历史较久,存在品种退化、抗性降低的风险,急需进行品种更新换代[6-7]。同时,发现部分茶企、专业合作社在茶园新建或改种时不知如何选择茶树品种,缺乏对茶树新品种基本性状的认识。可见,川渝早茶产区存在育种环节与终端需求脱节、新品种适应性研究及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8]。

本文以峨眉问春、嘉茗1号、渝茶4号等8个早生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按照《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NYT 2943—2016)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方法,调查分析各茶树品种的生物学性状、内含生化组分及适应性,以求筛选出适宜川渝地区气候条件的早生茶树品种,促进川渝早茶产业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来自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2018年引进的白毫早、川茶2号、峨眉问春等8个茶树品种(见表1)。

1.2  调查内容

1.2.1  生物学性状调查

以《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调查方法为标准,调查参试茶树品种的树高幅、叶长宽、基部干茎、胸部干茎、叶脉对数等茶树生物学性状指标。

1.2.2  新梢生育期观察

春季萌发期观察各参试品种的春梢1芽2叶初展期、1芽2叶初展期。每区观察10丛,每丛选取最后1次修剪剪口以下第1个带叶健壮芽作为固定观察芽。从芽萌动开始,每隔1 d观察1次,各个生育期以30%观察芽达到该物候为标准,观察期间,如发生损伤或误采立即调换相同生长状态的芽。

1.2.3  发芽密度调查

春季进行观测,在通过1芽2叶期时,每个品种每小区随机取3点,调查33.3 cm×33.3 cm和10 cm深叶层范围内萌动芽的芽梢数,取3个重复平均值[9]。

1.2.4  生化组分分析

春季采摘各茶树品种第1批1芽2叶鲜叶为原料,液氮速冻,-80 ℃冰箱保存。茶多酚、儿茶素含量的测定采用《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3—2018);咖啡碱含量的测定采用《茶 咖啡碱测定》(GB/T 8312—2013);氨基酸含量的测定采用《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GB/T 8314—2013);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采用《茶 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5—2013)。

氨基酸组分-HPLC分析:取样品0.1 g经前处理后用pH=7.0的磷酸盐缓冲液定容至5 mL,经0.22 µm过滤器过滤后,采用安捷伦1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定量分析。使用安捷伦C18色谱柱(250×4.6 mm,5 µm;Santa Clara,CA,USA)在360 nm处分离成分,控制条件(柱温40 ℃,剂量20 µL),流动相由甲醇(A)和水(B)组成,流速为1 mL·min-1,梯度洗脱方法:0~20 min,80%~50%A;20~25 min,50%~75%A。

儿茶素组分-UPLC分析:取0.2 g样品经前处理后用用70%甲醇水补足定容至15 mL。振荡混匀,用50%甲醇水稀释20倍后经0.22 µm过滤器过滤,采用安捷伦EC系列+AB4000仪器进行定量分析。使用安捷伦C18色谱柱(250×4.6 mm,5 µm;Santa Clara,CA,USA)在278 nm处分离成分,控制条件(柱温30 ℃,剂量5 µL),流动相由0.1%甲酸水(A)和0.1%甲酸乙腈(B)组成,流速为0.3 mL·min-1,洗脱方法:等度20∶80。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茶树品种生长势分析

从表2可知,各参试品种生长势差异明显,C1在树高、树幅、主茎粗等生长指标方面均优于CK和其他参试品种,同时发现C5品种生长势表现较弱,且分枝密度相对较低。

2.2  不同茶树品种叶片性状分析

从表3可知,各参试茶树品种叶片均为中小叶,其中C1、C3、C5叶片较长,叶形均为长椭圆形,而C1、C5叶面积均达到20 cm2以上,总体表现为C5品种的叶片生长发育较强,C2品种叶片生长较弱。

2.3  不同茶树品种芽叶性状分析

茶树的芽叶性状、制茶适制性均与茶叶品质有着密切关系。芽叶的大小、茸毛、色泽等不同,其芽叶的物理特性和适制性也不同。从表4可知,各参试茶树品种1芽2叶长、发芽密度等芽叶性状均有明显差异,其中:C5、C6的1芽2叶长、1芽2叶百芽重均高于CK,但C5的发芽密度(871.7个·m-2)为参试品种中最低的,表明该品种产量指标较低;C7品种在1芽2叶百芽重及发芽密度均明显低于CK,表明该品种在芽叶性状方面综合表现最差;同时C3、C5在春季芽叶萌发过程中芽叶色泽表现为黄色,具有开发特色茶产品的潜力。

2.4  不同茶树品种物候期分析

茶树物候期是品种适应性关键指标,是品种内在特性与茶区气候、茶园小气候等外在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茶树物候期是茶树引种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从表4可知,除C4品种以外,其余参试品种1芽1叶初展期、1芽2叶初展期均早于CK。其中:C3、C5、C7的1芽1叶初展期、1芽2叶初展期相较于CK均提前20 d以上,达到特早生茶树品种标准;C7品种物候期表现为最早,相较于CK1芽1叶初展期、1芽2叶初展期分别提前为37、33 d,对于开发早市茶产品极为有利。

2.5  不同茶树品种生化成分分析

茶鲜叶中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咖啡碱、水浸出物等内含成分决定了绿茶品质。相关研究证明,氨基酸是茶叶香气和滋味成分,酚氨比作为评价茶树品种适制性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酚氨比小于8的茶树品种鲜叶适制绿茶[10],咖啡碱含量与茶树的品种和生长环境有关,咖啡碱含量过高会导致茶汤滋味苦涩。从表5可以看出,C3、C7相对CK品种物质含量更为丰富,同时总体8个茶树品种鲜叶酚氨比均小于8,其中C6酚氨比值最低为5.38。综合分析,C3、C7品种常规成分整体表现更优,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44.26%、43.91%,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而咖啡碱含量较低,分别为29.10、28.00 mg·g-1,酚氨比分别为6.15、6.16,均适制名优绿茶。

通过HPLC等技术手段,对8个茶树品种的鲜叶氨基酸、儿茶素组分进行测试分析比较,如表6所示。C2、C4茶树品种19个氨基酸组分总体含量较高,分别为53.863、49.352 mg·g-1,均高于CK品种的45.368 mg·g-1,其中:C2品种的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含量分别达到20.09、2.42、3.20、3.57 mg·g-1;而C4品种的茶氨酸含量最高[11],达到21.79 mg·g-1。

儿茶素分为酯型儿茶素(EGCG、GCG、ECG、CG)和非酯型儿茶素(GC、EGC、C、EC),酯型儿茶素是茶叶涩味的主体,对绿茶品质形成更为有利[12],具有收敛性强的特点。其中EGCG 具有很好的抗氧化、防辐射等保健功效[13-14]。从表7可知,CK、C3、C7三个茶树品种EGCG含量较高,同时三者酯型儿茶素含量均高于70 μg·g-1,其中C7品种酯型儿茶素含量最高达到80.20 μg·g-1,而C1、C5、C6相比于CK品种酯型儿茶素含量较低,其中C1、C6茶树品种酯型儿茶素含量最低,均为57.08 μg·g-1。

儿茶素品质指数是衡量茶树新梢中儿茶素水平变异的质量指数,也是鉴定绿茶嫩度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儿茶素品质指数越大,鲜叶嫩度和品质越好,绿茶质量越高。随着绿茶级别和鲜叶品质的降低,儿茶素品质指数也降低[15]。从表7可知,8个品种中CK品种的儿茶素品质指数最高,其次C3、C4品种也具有较高的儿茶素品质指数。综合分析,与CK相比,C3、C4品种酯型儿茶素含量较低,有益组分含量高,儿茶素品质指数相对较高,均适宜制作滋味醇和、苦涩味较低的名优绿茶。

3  小结与讨论

茶树为多年生经济作物,茶树品种更新换代需要持续多年投入较高的成本和承担较高的风险[16]。因此,品种的适应性区试是茶树品种推广示范的必要过程。通过对品种物候期、芽叶品质和生化成分的观察鉴定,对优良茶树品种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17-18]。

本文通过对峨眉问春、嘉茗1号、渝茶4号等8个早生茶树品种生物学性状数据的调查及生化组分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参试茶树品种叶片均为中小叶,其中嘉茗1号、巴渝特早、渝茶4号茶树品种生长势表现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和其他参试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茶树品种生长势表现较弱,且分枝密度相对较低。2)在物候期、芽叶性状指标方面来看,渝茶4号、保靖黄金茶1号、峨眉问春3个茶树品种的萌芽期均较对照福鼎大白茶提前20 d以上,达到特早生茶树品种标准,其中峨眉问春品种萌芽期表现为最早,但保靖黄金茶1号、峨眉问春品種同时表现出产量指标较低、芽叶性状较差。3)在生化指标方面看,巴渝特早、渝茶4号、川茶2号在常规成分、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整体表现更优,其中与对照福鼎大白茶相比,渝茶4号、川茶2号品种酯型儿茶素含量较低,有益组分含量高,儿茶素品质指数相对较高,均适宜制作滋味醇和、苦涩味较低的名优绿茶。

通过分析比较,结合茶区品种物候期适宜比例构成,判定峨眉问春、渝茶4号、嘉茗1号、川茶2号茶树品种适宜在川渝早茶地区推广种植,其中峨眉问春主要表现为萌芽特早的优势;川茶2号主要表现为萌芽早、物质含量丰富,适制名优绿茶;渝茶4号、嘉茗1号主要表现为萌芽特早、生长势较强,同时渝茶4号春季芽叶为黄色,具备开发早市特色茶产品潜力。

参考文献:

[1]  金基强,张晨禹,马建强等.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J].中国茶叶,2021,43(9):42-49,76.

[2]  王磊,陈新强.川渝黔茶产业发展经验及对广西的启示[J].广西农学报,2017,32(5):56-61.

[3]  宋明义,任荣富,周涛发,等.浙江“安吉白茶”产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现代地质,2008,22(6):954-959.

[4]  林开勤,韩兆岚,宋勤飞,等.15个茶树品种(系)的光合生理特征和叶片功能性状[J].西南农业学报,2021,34(11):2370-2377.

[5]  刘燕,罗文敏,段如雁,等.威宁地区茶树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22,35(3):530-535.

[6]  付润华.四川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茶业通报,2021,43(2):51-52.

[7]  刘巧灵,周宇,陈绍炳,等.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特早茶种植气候条件分析[J].河南农业,2016(29):36-37.

[8]  胡尧.川渝茶树品种及70份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8.

[9]  翟秀明,李解,廖雪萍,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茶树品种在重庆地区的适应性评价研究[J].中国茶叶,2022,44(8):24-32.

[10] 黄飞毅,陈宇宏,刘伟,等.湖南莽山茶树种质资源调查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1,22(2):328-337.

[11] 疏再发,王琳琳,娄艳华,等.白化茶树L-茶氨酸累积机理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7):217-224.

[12] 钟秋生,单睿阳,林文明,等.不同茶树品种“梁野炒绿”理化品质分析[J].茶叶学报,2023,64(1):30-37.

[13] 臧鹏,屈维丽,于燕波,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食品体系中的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11):361-363.

[14] 李解.雅安藏茶及其茶褐素、茶多糖提取物对60Coγ辐射损伤小鼠防护作用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7.

[15] 徐梦婷,魏明秀,陈潇敏,等.寿宁长叶1号等茶树新品系儿茶素和氨基酸组分分析[J].茶叶学报,2022,63(1):20-26.

[16] 金孝芳,曹丹,马林龙,等.10个无性系绿茶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J].湖北農业科学,2015,54(23):5933-5936.

[17] 唐永金.作物及品种的适应性分析[J].作物研究,1996(4):2-5.

[18] 曹绪勇,覃杰,金圣明,等.浅谈茶树无性系良种引种栽培的四个原则[J].中国茶叶,2016,38(3):30-31.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重庆地区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1971-2018年重庆地区高温的气候特征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基于FY-3A/VIRR卫星数据的干旱监测研究——以2011年重庆地区为例
2012~2015年重庆地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的监测
既定PSS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适应性分析
SWC-WARMS在重庆地区的降水预报性能分析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大孔径浅台阶控制爆破在重庆地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