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体能在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和实施策略研究

2023-11-03林宁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间歇高强度体质

林宁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三明 336000)

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数字化体能是属于运动训练学中的常用名词,体能一词也常用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当中。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促进相关学术研究和行业商业的发展,数字化体能逐渐出现在大众健身科研与实践领域。特别是在运动康复、体弱人群体质促进等领域,数字化体能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发文量较多。除此之外,相关的研究也表明,数字化体能在优化人类的生理生化指标(如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等)相较于普通训练也具有一定的前沿性。随之而来的是数字化体能商业化的发展,除了业态特征逐渐显现之外,出现了体能教练、体能培训师以及少儿体适能教练等诸多新兴职业。我国体能行业建设也逐步地规范化、行业化。在这种欣欣向荣的现象之下,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将数字化体能融合到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工作当中。其主要原因是探索一条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新路径。本研究主题在当前大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之下,探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寄希望于可以通过相关的论述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相关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相关的研究,通过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检索了有关数字化体能在体质健康促进相关的研究。检索发现,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能训练”、“数字化监控”、“体能大数据”等方面,相关的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2、大学生体质“持续下滑”,亟待“触底反弹”

2021 年9 月,教育部发布第8 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6-22 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以初中生上升最为明显,大学生则整体下滑。需要说明的是由教育部领导执行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自1985 年开始实施,分别在1991-2021 年之间每5 年发布1 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从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在体质与健康方面出现了“触底反弹”,然而大学生体质确在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之下。2021 年大学生仅增长0.2%,基本上没有增长。在身体柔韧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中小学生出现了好转,大学生仍未出现好转,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则出现下降。

近年来一些研究也对大学生体质下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多数研究认为随着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群体的身体活动整体下降以及久坐时间的增加是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营养过剩、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以及电子产品使用过度等原因。总体而言,运动相关的行为以及相关的运动环境的改变导致了大学生体质的下降。因此,近年来较多的学者关注如何通过改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以及锻炼的外部环境(包括人居环境和建成环境等)来提升大学生的身体活动量亦或减少久坐行为,这也是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主要方法论。本研究中试图将数字化体能付诸于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课外体育以及体育素养认识当中,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数字化体能来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数字化体能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健康促进效应明显

前已述及,数字化体能是竞技体育科学中的常用名词。在竞技体育中,体能是当代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2000 年后历届奥运会备战训练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然而近年来数字化体能在大众健身领域的成效明显。现有的研究表明,数字化体能(其形式也包括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除了应用于精英运动员之外,在普通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法国的一项研究通过高强度间歇训练对22 名老年人(平均年龄63 岁)进行为期12 周的干预,之后发现干预组的最大摄氧量以及通气阈提升明显,同时后期的随访中发现干预组人群的寿命较长。一项专门针对肥胖人群的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干预研究中显示,对于肥胖人群而言连续12 周的高强度间歇的自行车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受试者的体脂百分比,提升最大做功能力。而对于儿童而言,数字化体能的效果也是正向的,主要表现在最大摄氧量提升以及肌肉力量的增长等方面。

在数字化体能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大量的研究涌现。Little 的研究对7 名21 岁的男性大学生进行数字化体能,经过2 周内进行了6 次高强度间歇训练,结果表明,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实用模型是增加骨骼肌线粒体容量和改善运动表现的有效刺激。Linossier 的研究采用7 周冲刺训练(重复5s 全力冲刺)对最大功率输出在力-速度测试和30-s Wingate 测试,对10 名22 周岁的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对缓慢抽搐纤维进行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后,表现出适当的适应性反应,这些纤维表现出更大的氧化能力。以上研究尽管结果层面都是从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的反馈,但这些指标也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如最大摄氧量以及无氧阈的数值可以反应学生的快速力量的水平。在国内的研究中,窦丽等的研究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能量消耗和心率的影响,其结论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是一种高效、安全的运动方式,花费时间少,能有效增加能量消耗,提高肌肉和心肺适能,增加最大心率和安静时心率。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表明类似于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数字化体能方法可以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优化,这也为后续通过数字化体能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奠定的理论基础。

图2 一名自由式摔跤运动员阶段训练竞技状态监控

除了上述体能锻炼的生理效应之外,数字化体能花费时间少也是其对于大学生健康促进的主要方式之一。前已述及,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保持一定的身体活动量是运动锻炼的主要目的之一。而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量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大学生社会化节奏的加快,缺乏参与运动的时间成为影响大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类似于高强度间歇训练这样的锻炼方式或许可以有效节约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花费的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是指以≥无氧阈或最大乳酸稳态的负荷强度进行多次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分钟的练习,且每两次练习之间安排使练习者不足以完全恢复的静息或低强度练习的训练方法。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强度高和持续时间短是高强度间歇训练的主要特点,这种良好的特征也是该种训练方法被广泛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数字化体能在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实施策略

在充分论证了本研究开展的实际意义以及数字化体能对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效益之后,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四点实施策略。

4.1、增加数字化体能科普力度,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

前已述及,数字化体能是竞技体育科学中的常用名词,因此在融入到大众健身以及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当中时,应该进行相应的科普工作。主要原因如下:(1)数字化体能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对于有基础病的人群需要谨慎采用。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且对于数字化体能的一些基础常识有一定的认识,如什么样的锻炼强度适合自身,当在进行高强度的数字化体能时身体出现不适应该如何应对等;(2)数字化体能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训练方法来进行,否则会适得其反。如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准备活动以及放松活动如何进行,进行大力量训练时的注意事项等。因此,需要提升大学生对数字化体能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增加数字化体能科普力度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具体的执行当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配备数字化体能的教材以及相关的读物,将数字化体能作为大学生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2)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增加有关数字化体能知识的传授,特别是注重相关训练方法的传授;(3)大学生应该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行为,在锻炼的实践当中储备相关的数字化体能知识。需要说明的是,体育素养包含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健康等多方面的内涵指标,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本人、体育教师以及学生管理人员的配合协作共同干预。

4.2、深化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提升课堂健康促进效率

大学体育教育是大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改变体育锻炼行为的最重要的路径方法,同时对于部分参与体育锻炼频次较少的学生而言,体育课或许是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培育效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方面“三无体育课”“放羊课”这样的课程依然存在;另一方面,2002 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成为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目前《纲要》已经稳步实施了20 年。近年来,高校体育工作发展迅捷,在新教育理论、体育理论、课程理论的催生之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对于新型体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相关教学要求的改革。

深化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提升课堂健康促进效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1)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课时数量,目前《纲要》中规定各个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实行144 学时的大学体育课程,同时这些课时需要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完成,显然较少的课时数无法完成大学体育相关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对于一些高阶运动项目的教学,因此在未来的体育教育改革当中应提高体育在整个大学教育课程中的数量,并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相关的体育课程,发挥体育课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2)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实施“课课练”等结构化教学措施。数字化体能的效果是即时的,也就是说数字化体能需要保持长久地进行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假如“课课练”等结构化的教学环节,在长时间、固定频次的锻炼中让学生养成进行数字化体能的习惯;(3)构建大中下课程一体化体系。运动技能的学习不同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人类动作发展的特定时期(固有反射时期—基本运动技能时期—专项运动技能时期等),这些动作发展是和人类动作发展相对应地,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抓住人类的动作发展规律,换言之大中下课程一体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3、丰富课外校园体育活动,养成人人锻炼优良风气

在大学体育阶段,除了常规的学校体育课程之外,课外校园体育活动占据了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将数字化体能融合到校外体育活动之中,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一环。既往的研究表明,同伴支持是人们参与各种身体活动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于可红等的研究表明,人际水平中同伴支持能够对大学生的锻炼自我效能产生影响,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大于教师支持,教师支持通过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与态度影响体育行为。除此之外,环境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来自家庭、学校或者同伴支持的人文环境,也包括居住环境、校园楼宇规划或者社区环境在内的建成环境。

丰富课外校园体育活动,养成人人锻炼优良风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进行实施:(1)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提升校园体育锻炼的文化氛围。增加数字化体能特色的社团以及相关的体能竞赛活动,活跃以数字化体能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2)合理规划楼宇建筑、体育运动城所等建成环境,加大相关体育场所的开放力度,增加以数字化体能为特色的训练器材和场地,促使大学生在课外体育中促使学生养成“积极锻炼健身”的风气。

4.4、建立数字化体能评价机制,健全健康促进反馈体系

建立数字化体能的评价机制是保证数字化体能融入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中的重要策略。一方面,数字化体能的融入需要定时的进行评估其发展状况,对数字化体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予以修正;另一方面,数字化体能不同于传统的体质健康促进方式,数字化体能相关的训练理念更新快,训练器材以及方法的迭代较快,因此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及时督促改进训练的方法和策略。最后,数字化体能的评价需要与大学生健康促进的评价反馈机制相融合,作为一个整体的反馈机制体系服务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

建立数字化体能评价机制,健全健康促进反馈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落地实施。首先需要建立大学生数字化体能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体现科学性、应用性以及时效性的原则,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知识对评价体系的信效度相关的指标进行检测,最大程度地保证评价体系的落地实施;其次,要将大学生数字化体能的评价体系融入到健康促进的反馈机制当中,特别是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反馈机制的融合,建立“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综合反馈机制,充分保证数字化体能可以融入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反馈体系当中。

5、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尝试将数字化体能融合到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工作当中,寄希望于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研究发现数字化体能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健康促进效应明显。未来可以从增加数字化体能科普力度,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深化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提升课堂健康促进效率;丰富课外校园体育活动,养成人人锻炼优良风气;建立数字化体能评价机制,健全健康促进反馈体系等四个方面着手开展相关的工作。同时在具体的实施当中,即需要统筹大学的体育部门和健康教育部门的协作,也需要提升作为主要执行者的大学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未来的研究当中可以继续关注数字化体能融入到大学生健康促进中的相关具体实践问题。

猜你喜欢

间歇高强度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拿什么拯救自己——浅谈高强度压力下的自我调适
高强度汽车焊管用冷轧窄带钢开发生产实践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华菱湘钢成功开发80kg级高强度水电用钢
高强度合金结构钢与高强度铝合金防护层的耐霉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