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老电影
2023-11-03蒋文昕厦门大学
文/蒋文昕(厦门大学)
在厦门大学“影像工作坊”的课堂上,同学们看电影的方式很“特别”。在他们眼中,电影变成了一张张静态的图片,上面还有划痕、污点……这门课由厦大讲座教授井迎瑞与厦大电影学院副教授张艾弓共同开设,除了教授知识,还传授修复电影的“手艺”。而最近同学们在做的就是,“复原”抗战时期的经典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六期修复团队培训结束后师生合影
这门课以外,在厦大电影学院,还有一支专门进行电影修复的团队。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修复了《小兵张嘎》《东方红》《穆桂英挂帅》等众多经典电影。
魔术时刻的延续
在井迎瑞看来,电影修复就像“变魔术”,最有魅力的地方莫过于利用数字手段让原本损坏得毫无生命力的录像带“活起来”——画面清晰了、能动了,人物也能开口说话了,井迎瑞称之为“魔术时刻”,他也致力于将这份魅力传递给同学们。
“这个过程有点类似用PS 软件修图。”受损的胶片电影经过胶片清洁、数字化扫描后,即变成电脑上一帧一帧的可视化画面,再由同学们利用相关软件去除划痕、污垢等。
今年研三的孙亚男是电影修复团队的一位成员,在修复彩色胶片电影《东方红》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难题。
要想原汁原味复原一个脏点的颜色,就需要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衣服质感,找到最适合的颜色。这无疑超越了技术本身。
孙亚男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只为寻得一个最贴切的颜色。“首先根据电影的故事背景去图书馆查阅当时的文献资料(以图画为主),一些电子杂志网站也可以查到这期间《人民画报》《人民中国》的彩色图片,再建立一个图库,把当时的建筑、人物衣着、民居内部陈设的图片等收集起来,参考这些颜色进行修复。”为了更加还原电影中人物穿的衣服颜色,团队还会联系各地电影博物馆,咨询是否有当年的戏服保存,参照戏服颜色,“实在无法确定颜色的部分,我们会联系当时剧组的老师做采访,根据他们的描述进行修复”。这个过程是繁杂的。但在寻找、比对中,孙亚男也渐渐明白,电影是对历史最忠实的记录,人们的衣着、画面的色彩都反映着历史的风貌。而这正是电影修复的意义所在,还原的不只是电影,还是一个时代。
参与修复《东方红》的唐李希回忆看到电影放映时的心情说:“我们在修复的时候,它是静止的,还有很多瑕疵,但当看到它重新配合着声音一起动起来的时候,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有情怀的人一拍即合
厦大“电影修复”的引入,得益于一次特殊的缘分。
2010年,井迎瑞在云南丽江发现了1000多箱20世纪的电影拷贝,却无法为其找到安身之所。此前,他曾多次受邀到厦大讲课,与张艾弓等人结识。爱电影的人与有情怀的人一拍即合,这批拷贝件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家”。
画面划痕修复前后
井迎瑞将500多部拷贝如数捐出,厦大翔安校区德旺图书馆也开辟出8楼的部分空间进行保管。2014年,这块保管地也进一步被打造成了国内首座兼具展陈、保护、修复等多重功能的音像文献中心和电影博物馆。
2022年,依托文献中心修复本硕同学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在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赛金奖,并入围了国赛总决赛。
现在,井迎瑞常常给电影学院的学生们开设讲座,讲电影修复的故事。而他总会提到那部闽南语经典影片《妈妈为着你》。
20世纪50年代,这部片子丢失后,半个世纪未见踪迹。一次偶然机会,井迎瑞在民间采风的过程中得到线索,便立即带上团队去民间放映员家里寻找,但却得知已被扔掉。
最后,在回收厂弥漫着酸臭味的回收物堆里,他们才“打捞”起这部被丢弃的“宝贝”。
2019年,《妈妈为着你》在发布会上展映,正值80岁的演员白虹坐在现场,看到这部自己年轻时期拍的片子放映,“心里高兴得要命”。这是她收到的最特别的生日礼物。除了《妈妈为着你》,井迎瑞还主持修复了《薛平贵与王宝钏》。作为历史上第一部闽南语片,它的修复不仅让台湾电影史更为完整,更重现了台湾社会的发展历程。
“补救与我擦肩而过的历史文献,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井迎瑞总结道。历史文献有不同的载体,影片也是其一。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井迎瑞在厦大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推动着电影修复事业的发展。
快乐大于枯燥
2021年,电影修复团队带着修复好的彩色电影《东方红》去到了上海胶片博物馆进行展出。电影结束之后,许多人都不愿离开,围着团队成员们进行交流,希望他们能够多修复一些胶片电影,到上海去展映。
今年,曾荣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的《香魂女》也经由该团队的修复后,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首场放映座无虚席。
导演谢飞充分肯定了影片的修复效果,“观众中有80%为年轻人,他们对这部摄制于30年前的电影充满了热情与喜爱。”谢飞说,“这种将过去的经典影片修复后服务于社会,送到年轻一代观众眼前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
不久的将来,由选修“影像工作坊”课的同学修复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将在国内视频网站播出,让老电影在新媒体上被看见。
读研的3年时间里,孙亚男已经参与修复了6部片子。厦大电影修复团队的“考古”也一直在路上。
尽管课程繁忙,孙亚男仍能保持热情坚持下去。在她看来,尽管电影修复是一个很复杂、耗时的工作,但收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便知道这个工作不论过去、还是未来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