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为一员加一力

2023-11-03文并图魏一凡清华大学

大学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孩子

文并图/魏一凡(清华大学)

8月23日天安门公安民警、“全国劳动模范”快递小哥和北大毕业的非遗传承人等7人,在清华大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在清华大学建馆报告厅里,300多位同学感受了百姓宣讲团的风采。

这场活动的另一个举办方是清华大学博士宣讲团。活动之后,8月25日,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组织330余名研究生新生骨干分为5个支队,走进东城、西城、昌平等地开展调研和宣讲。在国家电网国调中心、国家博物馆、奥体中心、首钢工业园、未来科学城、丽泽SOHO、草厂四条和泰安里等胡同,同学们打卡新时代首都发展坐标,同时展开宣讲。

8月27日,清华大学博士生宣讲团联评宣讲比赛在建馆报告厅举行,同学们结合实践的见闻与思考,讲述他们眼中现在进行时的中国式现代化,也特别呈现了其中自己和同伴的青年担当。以下是同学们在首都各处和联评宣讲比赛中的部分宣讲内容。

过去一年里,我都在宁夏基层农村工作。很多人都看过《山海情》这部电视剧,里面重点讲了宁夏西海固这个地方。联合国曾在1972年将西海固评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因为它实在是太缺水了!每年降水量200毫米,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提出,福建、宁夏两省区合作,帮助群众从西海固搬迁出来,通过生态移民脱贫致富。

在宁夏,像《山海情》里讲述的生态移民史诗还有很多。我过去一年工作的地方是宁夏红寺堡,它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在过去的戈壁荒漠里建起了一座新城,安置了足足20万西海固移民。为了取水,人们修建了泵站,将黄河水抬升了300米、远送了50公里。“黄河之水天上来”,送来生命的希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红寺堡移民群众的家中,亲切地告诉大家,“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公管学院 徐纪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收到朋友的邀请,加入到共生领域这支自然科普创业团队后,不仅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更重获了一双发现自然之美的眼睛。

我记得那是一个加班的周末,当我盯着屏幕中的像素点,竭尽所能地创造甲方口中的“五彩斑斓的黑”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小伙伴大声说道,“一只红隼飞过去了”。我清晰地记得,我当时一扫积攒了一周的疲惫,从工位上直接跳了起来,并扑到窗边,试图去捕捉这只和我同在这座城生活的小猛禽的身影。

红隼转瞬就飞走了,但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认识到了自然科普的意义所在。正是因为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这只红隼对我而言不再是一只匆匆飞过的小鸟,她是我的邻居、她也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她,是我周末难忘的惊喜;她,就是我身边的城市中的自然!

怀揣这样的热爱,以及将这份对身边自然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的信念,《城市自然故事·北京卷》诞生了。

这是一份用作品打动社会公众的答卷。在胡同、在公园、在郊野,我们用一个个城市中大家熟悉的场景,去介绍自然,去带领大家重新认识那些就在我们身边,却也最常被我们忽视的自然中的朋友。

我们打开了学科的边界,让读者不仅能看到精致的绘本,更能系统地了解这些与我们共生的邻居的生活习性,看到自然之美更要看懂自然之理,我们的书中用了大量的信息图表和知识卡片,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指示精神,兼顾知识性与艺术性,将诸如昆虫如何分类,鸟类何时迁徙,野花何时开放等一系列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

打开学科边界的同时,我们更试图打破空间与媒介的限制。除了科普书籍,我们还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相关机构合作,参与到京郊S5铁路沿线的科普空间的搭建中,让科普展板融入物种生境,让科普读者走进身边自然,让城市居民建立与自然更深更广,也更具体的情感联系。

我们还打造了一批明星物种,打造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IP!让濒危动物“站C位”,将流量与关注度导向保护区的发展与建设成果。我们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机构合作,将保护区中的生灵带入人们的生活。以“高原三傻”,雪豹、藏狐、兔狲为核心,我们打造了一系列本土物种IP品牌,可以随身携带的藏狐拍拍手环,可以发出鸟鸣的朱鹮挂件,一个个鲜活有趣又贴近生活的形象加入我们的“物种宝藏”计划。让更多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作为来自清华的青年设计师,我们致力于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带入更多人心中。

——美术学院 李子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我家开车十几分钟,就能来到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站:浙江湖州长兴顾渚村。就是在村中院落里,唐代茶圣陆羽编写出世界现存的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是什么吸引茶圣在此久居?就是顾渚独特的气候和水土,让茶叶根呈现紫色、形状呈现笋状。或大或小的茶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记得我小的时候,顾渚茶很便宜,因为产量多,所以不值钱。后来湖州市政府发掘并保护制作紫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数人慕名前来,不单是为了一品紫笋茶的风味,更是为了追随茶圣陆羽的历史足迹。

同学打造的明星物种IP

如今的顾渚是长三角最大的民宿集聚区,依托文化高附加值,从茶文化品牌升级,到打造茶文旅综合体,紫笋茶的价值新空间正慢慢打开。我看到无数青年回乡,有的甚至攻读了理学硕士,回来传承紫笋茶文化。在田间地头的青创策源地、梦想发射基站、大自然工位,青年们一边享受优美的环境,一边头脑风暴着创新创业。我选择用公共管理学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探寻政策优化的路径,可能就是这片紫笋茶叶,给我的初心吧!

——公管学院 祝辰浪《拾来一片绿茶叶 斟得两杯文明茶》

我们核行业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巴基斯坦缺电严重,曾经连首都伊斯兰堡都平均每3小时停电1小时。2021年5月20日,华龙一号首堆K2在巴基斯坦落地生根,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还为当地人创造了超过15万个就业机会,当然也带动了国内众多企业的发展。互利共赢,何乐不为?

不久前,我前往法国参观世界最大的聚变装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在这个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中,我国率先完成了工程建设。当时进去参观,中国负责人自豪地对我们说:“咱们中国人可以昂首挺胸地走进去,太多工作都是我们完成的。”

——工程物理系 李焱《青春向党 强国有我——青年视角下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我刚刚迎来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时,和很多人一样,我刷到了一个视频:齐鲁医院和华西医院的援鄂医疗队在机场不期而遇。我当时躺在沙发上,抱着手机,看着学长学姐们赴武汉支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学生是可以做点什么的。

我不是学医的,没有过硬的医学知识,没有办法和学长学姐一样奔赴抗击疫情的前线,我想,如果无法奔赴前线,那么就去扎根土地。

顾诸村的采茶景象

这一年,我来到湖头镇的贫困乡村,挨家挨户给孤困孩子送去御寒衣物和防疫物资。也是这一年的冬天,孩子们木讷的表情,眼神躲闪的神态,上网课却没有电子设备,有了募捐的手机后却没有网络的焦急等现状好像比病毒的肆虐更刺痛着我。我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弱小。

这一年,我推动成立了针对帮扶孤困孩子的大学生志愿实践基地,让更多的同学看到了这群孩子,更多的青年参与了进来。从此的我变成了我们,中国青年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团结、有力量的群体。

这4年,我们一起过元宵节、贴春联,一起过生日、写回信,一起剪纸、玩游戏,也会在冬奥的时候捏冰墩墩,试图弥补孩子们因意外而迟到的或再也不会出现的父母亲的陪伴。

然而,扶贫远不止于此。我们带着这群从未出过村的孩子,在去往红嫂革命纪念馆的路上唱着《跟着共产党走》,就像亲历前辈们走过的伟大征程。我们和老兵齐唱跨过鸭绿江,忆起那段峥嵘的岁月,增长着孩子的志气。

这四年里,我看见了孩子们洋溢的笑脸,收到了自闭孩子主动给我发的“姐姐,新年快乐”,见证着一个个辍学回家的孩子重返校园,这一件件青年和孩子的故事,是脱贫攻坚政策落地最美的证明。

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和孩子们一起捏的冰墩墩

清华大学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新时代首都发展坐标之首钢工业园

刚好今年,也是第四个年头,我本科毕业了,与当年那个刷着学长学姐去武汉抗击疫情的短视频的我相比,我和那些孩子一样,更有勇气了,也更坚毅了。我从管理学院跨专业,来到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公共卫生专业的研究生,我想,未来我可以有更科学、更专业的能力来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徐颖《中国人民正在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科学和工程是造福人类、驱动历史的双引擎。工程与科技的结合,把科学发现和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为培养一批专业化工程领域人才,2022年8月,教育部、国资委确定了10所高校,8所企业联合建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3年4月,清华大学为解决卡脖子难题“重拳出击”,成立工程师学院,聚焦各领域核心技术培养优秀人才,致力于打破工程技术壁垒。清华大学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正如我的名字那样,立志于做那一个翱翔于天空之上的大鹏,我的专业方向也和“天”紧密相关。

三年前,我加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动力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前往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参加实习,为某型航空发动机控制器设计试车分析软件。我研究出的“飞农在田”植保无人机用于土壤分析、播种、喷洒作业、农业灌溉,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青年力量。三年后,我再次坚定地选择加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为一名青年工程师后备军!

——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杨志鹏《从大国重器中的青年力量看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孩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熊孩子爆笑来袭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