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以晋东地区为例
2023-11-03郑茹楠郝泽文
王 宏 郑茹楠 郝泽文
1.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2.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广东 东莞 523000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教育活动。近年来,它已经成为教育的热点。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了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1]。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绚丽,是研学旅行的理想之地。2020 年4 月,山西省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活动依据。阳泉市地质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我国北方地区规模较大且较为典型的碳酸盐岩地貌、岩溶地貌和泉域地貌出露区[2],又有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诸如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发祥地盂县藏山、传统古村落“深山里的布达拉宫”大汖、“天下第九关”娘子关、“百团大战”革命圣地狮脑山等。阳泉市的研学资源丰富独特且研学价值高,为晋东地区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让地理教师成为研学课程设计的主力军。但研学旅行不是地理这一门科目的研学,而是多学科的融汇与提升。地理教师想要成为优秀的研学导师,应当深入探究研学基地与各学科核心素养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打破学科壁垒,在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设计研学课程。本文对晋东地区的主要景区进行实地调查后,将其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与高中阶段各学科核心素养比对取舍,形成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融合历史、思想政治和美术等科目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期为地理教师主导下的研学课程设计以及学校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学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比格斯在《卓越的大学教学:建构教与学的一致性》所提出的“一致性建构”理论,强调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学方法实现并和评价结果保持一致[3]。将一致性建构理念应用于研学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对应“研学目标”,“教学方法”对应“研学活动”,“评价结果”对应“研学评估”。“研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后知道应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研学活动”即确定研学旅行的地点、资源以及如何研学;“研学评估”即评价前面的目标实现得如何:研学课程的设计可从这三点去展开。
(一)研学目标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中提出,“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以及“责任担当”四个目标[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目标[5]。本文以《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将“身心健康”这一目标融入“责任担当”,并加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的“创意物化”,形成“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责任担当”“创意物化”四大目标。此外,在制定目标时,研学导师应当清楚研学主体是学生,搞清楚学生的层次、经验、特点以及需求,针对不同的学段制定相应的研学目标,与此同时,选择合适的研学内容服务于目标的完成。
(二)研学活动
研学活动的开展在致力于实现研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其强调真实情境中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最终实现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6]。项目式学习理论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模式支撑。因此,研学导师在设计研学活动时,须包含观察与体验、问题预设、问题研究、成果展示、问题修正、提出结论六个环节。让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发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主动思考,采用查阅资料和实地探寻等问题研究方法,得到初步研学成果,由导师对其结果进行总结评价,由学生不断改进后得到最终结论。所以,在课程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并融入课程要素。活动设计必须有核心知识点以及思维与技能的填充。这就需要研学导师在课程设计之前,实地考察研学基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梳理出与各年级不同学科课程标准相衔接的内容,做到一一对应,心中有数。
2.研学导师应当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模式,进行指导并教会学生技能,但研学旅行不能成为导师一个人的研学。研学导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不能“填鸭式”,也不能“放羊式”,做好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参与和促进,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下提出问题,促使课堂知识点与现实情景深度结合,做好学科知识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3.在课程设计中,不能只重视“行”中,要有“行”前的知识预备和“行”后的总结与提升。行前、行中以及行后的巧妙结合,将大幅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
4.研学课程设计要与研学手册配套,做到心中有数,相辅相成。研学手册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实际研学时的灵活性。
(三)研学评估
研学导师应主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研学主题,选择合适的成果展示,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或小组的研学成果。此外,由于研学内容的广泛性与开放性特点,导师应当注重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评价,评价时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只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可从过程表现、成果展示、创新发展等角度全面评价,且采用多主体评价的形式,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评价等。针对小组合作时出现的形式化、合作不密切等问题,要细化研学评价,弥补漏洞[7]。
二、晋东地区研学课程设计方案
(一)研学旅行准备
1.实地考察,规划路线
为更好帮助学生了解乡情市情,拓宽眼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开始制定研学课程前,需要实地考察阳泉市整体旅游资源的布局和各景点基本情况。为此,笔者开展了为期三日的户外考察,同时大量阅读阳泉市各景区相关学术论文,梳理研学知识点。以高中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和研学目标为依据,选定了藏山、大汖古村落、玉皇洞、娘子关、狮脑山、华阳集团等地作为研学实践点。在保障学生安全以及能顺利完成研学活动的基础上,制定了为期两日的“盂县—阳泉—平定”一线的研学路线。保证学生可在法定节假日内完成研学旅行。
2.课程设计,编制手册
综合阳泉市旅游资源,在对接课标的基础上,做好知识点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为此,笔者从各景区中梳理出46 条知识点,设计了“表里山河”“古村探秘”“忠义藏山”“百团大战”“我和我的家乡”五大研学主题。并制定四大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详见表1。依据研学课程设计,编制研学手册,准备研学工具包。研学手册使用彩色活页装订,人手一册。准备的研学工具包有中性笔、铅笔、中楷毛笔、橡皮、彩铅、智能手机、生宣方形作品纸(33cm×33cm)、地质锤、标本盒、墨汁、卷尺等。研学导师与学生人数按1∶5 配置。本次课程按照学生人数为30 人设计,要求领队导师一名、助理导师四名、户外安全指导员一名。
表1 晋东地区研学目标
(二)研学旅行实施
1.研学旅行行前准备
在研学旅行前,知识预备会直接影响研学效果。本次研学在行前一周内由导师组织开展,从“什么是研学旅行?”“我的家乡阳泉”以及“研学旅行安全教育”三个主题出发,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研学旅行准备,详见表2。
表2 研学旅行行前设计
2.研学旅行行中实施
研学旅行的核心在于行中,为期两日的研学旅行共包含五大主题。其中,“表里山河”以地理学科知识点为核心,对晋东地区的黄土地貌、岩溶地貌、泉域地貌进行研究。“忠义藏山”融合历史和美术学科对中国古代建筑、藏山忠义文化等内容进行研究。“古村探秘”融合地理、历史和美术学科对古村人地环境,以及娘子关的历史文化和商旅文化进行学习研究。“百团大战”是红色研学,其融合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对抗战时阳泉的战略地位以及革命先烈在百团大战中的感人事迹进行学习研究。“我和我的家乡”融合地理和历史学科对阳泉建城史以及时代背景下的转型发展进行学习研究,详见表3。
表3 研学旅行行中课程设计
3.研学旅行行后总结
当研学旅行结束后,学生对研学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和提炼,初步形成研学成果,并寻求研学导师对其成果进行修正。次日,由研学导师围绕五个研学主题,在学校组织“晋东地区研学旅行结果展示交流会”,由各小组集中展示自己的研学成果。由研学导师、各小组组长以及学生本人组成评分团,结果记入研学评价。
(三)研学旅行评价
研学旅行评价有助于研学课程的优化和对学生的研学情况进行梳理,是导师与学生的共同反思与总结。晋东地区研学旅行将从过程表现、成果展示、创新发展三个角度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导师评价。由研学导师汇总数据后按照90 分及以上为A(优秀)、80 ~89 分为B(良好)、60 ~79 分为C(中等)、低于60 分为D(不合格)的标准予以等级评定,最终结果按照学分形式计入学业评价,详见表4。
表4 晋东地区研学旅行评价表
三、结语
晋东地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地理教师尝试融合多学科进行研学课程设计的一次有益尝试。研学课程设计的质量,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并且要做好研学课程的反思与调整。阳泉地区风景名胜众多,且有砂器、剪纸、桃仁月饼、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可将其设计为人文类、体验类研学课程融入现有课程设计,丰富研学主题,增强旅行体验,真正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