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调查及保护研究
2023-11-03罗玉恒吴利华谢爱萍张军伟
罗玉恒,吴利华,谢爱萍,张军伟
(1.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2.甘肃农业大学园林工程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3.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有生命的文物,更是人类悠久历史的见证,在维护区域生物种群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和社会经济价值[1]。笔者对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域内的古树名木开展资源调查,准确掌握古树现状,为制订古树名木保护监测、规划设计及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自然概况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泾河中上游,地处平凉市崆峒区境内,东起太统山下的党家山、何家山,西至宁夏固原市的泾源县,南至大阴山、十万沟,北至胭脂河,地理坐标为106°26′18″~106°37′24″E,35°25′08″~35°34′50″N,总面积16 283 hm2,约占平凉市崆峒区国土面积的8.4%,其中核心区6 680 hm2,缓冲区4 645 hm2,实验区4 958 hm2。保护区涉及崆峒、麻武2 个乡镇、11 个行政村、35 个社。境内崆峒山属我国著名的十二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儒、道、释共处一山独特的人文景观,极具保护价值[2]。
根据保护区摸底调查,辖区范围内目前共发现有油松、圆柏、蒙古栎、白杜、元宝槭、小叶杨、旱柳为主的各类古树名木186 株,树龄均在100 a 以上。古树是太统崆峒山地区自然环境变迁的见证者,对研究本区域的森林植物、气候、植被变迁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2 研究方法
调查工作采用现场实地调查、查阅历史资料和访问法,保护区范围内全覆盖,对现存古树名木进行每木调查,外业调查采用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古树名木研究中心产教融合科研成果“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管理软件,全面系统地查清保护区内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单株古树名木树种、树龄、保护级别、生长地点、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养护管理等数据和照片资料,掌握了解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价值。调查依据原国家林业局《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古树名木鉴定规范》,结合项目内容,并制定了《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3.1.1 种类分析
古树名木普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散生古树名木186 株,隶属13 科18 属21 种(表1)。古树名木的种类丰富,但具有不均衡性,少数的科、种占绝对优势。
3.1.2 科类分析
松科的株数最多为47 株,占总数的25.3%;其次是壳斗科34 株,占总数的18.3%;杨柳科28 株,占总数的15.1%;柏科为27 株,占总数的14.5%;槭树科为14 株,卫矛科为10 株,榆科为7 株,豆科7株,胡桃科为6 株,占总数3.2%~7.5%,其余均在5株以下,共6 株,仅占总数的3.2%(图1)。
图1 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科名及数量结构
3.1.3 树种分析
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的优势树种(数量排在前10 位)有油松44 株,占总数的23.7%;蒙古栎34株,占总数的18.3%;圆柏21 株,占总数的11.3%;小叶杨18 株、元宝槭14 株、白杜10 株、旱柳10株、槐7 株、胡桃6 株、侧柏5 株、大叶榉树5 株,均占总数的10%以下;其余11 种均在5 株以下,仅为12 株,占总数的6.5%。
3.1.4 保护等级分析
在自然保护区186 株古树名木中,其中一级古树24 株,二级古树22 株,三级古树140 株,分别占总数的12.9%、11.8%、75.3%(表2)。其中一级古树最多的是油松,有18 株,主要分布在崆峒山景区的中台、西台、南台、招鹤堂、法轮寺等区域;其次为圆柏,有3 株,分别分布在崆峒山景区的凤凰岭、法轮寺和南台;余下为白杜、槐、紫果云杉各1 株一级古树,白杜和槐都位于崆峒山景区的紫霄宫院外,紫果云杉位于招鹤堂院内。
表2 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各树种保护级别株数株
3.1.5 各区域古树名木数量
在太统崆峒山保护区中,崆峒山景区古树株数最多,为154 株,占总株数的82.8%;崆峒镇有15株,占总株数的8.1%;麻武乡有17 株,占总株数的9.1%。一级、二级古树都在崆峒山景区内,太统山区域的崆峒镇、麻武乡合计只有32 株三级古树。
3.1.6 人文资源
崆峒山的珍贵古树数量之多,树龄之长,树体之高在甘肃省自然保护区中实属罕见。其中著名的有:(1)圆柏:崆峒山凤凰岭弥陀寺前有“西柏”一株,树高22 m,胸围3.95 m,据测已有1 000 a 树龄,却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其枝叶向四方延展而生,因此被称为“千年华盖”,这也是崆峒山上树龄最长的一棵柏树。崆峒山胸围1 m 以上的古圆柏有20 多株,其中较著名的2 株:一是凤凰岭弥陀寺前圆柏“千年华盖”;二是凌空塔院内的圆柏,树高23 m,胸围3.1 m,冠幅12 m,树龄1 000 a 以上。(2)紫果云杉:树高达18 m,胸围2.3 m,树龄推算约650 a。当地亦称“孔雀柏”,位于崆峒山招鹤堂院中。相传该树为丰华道士由云南带来,后人为纪念他而称此树为“丰华柏”,后来又取其谐音“凤凰柏”,又因树冠像孔雀开屏,又称为“孔雀柏”。(3)油松:在崆峒山景区共有古油松44 株,平均树高17.09 m,最高的约27 m,平均胸围1.9 m,最大胸围3.1 m,平均冠幅8.8 m,最大冠幅14 m,推算树龄多数都有1 000 a 左右,另在崆峒山中台的腰岘有2 株并立而生,大小相同,树冠相接的油松,高大挺拔,被形象的誉为“将军松”,树高达21 m,胸围分别达2.5 m 和2.1 m,树龄1 000 a 左右。此外,在崆峒山棋盘岭还有1 株1 000 a 左右的“观棋松”,古松傲然挺立,仿佛是在凝神观棋;在崆峒山塔院法轮禅寺院内的凌空塔顶生长有一株极为罕见的“塔托松”,树高达5 m,据推算树龄约230 a,此树挺拔苍翠,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塔托松”之自然胜景,被誉为崆峒山一大奇景,也是“崆峒十二景”之一。(4)蒙古栎:俗称青冈,在崆峒山自然分布较普遍,在南台有1 株蒙古栎,高约15 m,胸围4.2 m,冠幅11 m,树龄约450 a。(5)白杜(丝绵木):在崆峒山紫霄宫有一株白杜,树高13 m,胸围3.8 m,平均冠幅12.5 m,树龄约700 a,因其根外露似“龙”形,故当地称之为“龙树”[2]。
3.2 生长状况
古树名木生长势分为正常株、衰弱株、濒危株。保护区186 株散生古树名木中,生长势正常111 株、衰弱71 株、濒危4 株,分别占总株数的59.7%、38.2%、2.1%,濒危株分别为位于崆峒山景区中台的2 株白杜和1 株元宝槭,还有1 株位于塔院法轮禅寺院内的1 株油松。生长环境好的15 株,环境中等的135 株,差的36 株,分别占总株数的8%、72.6%、19.4%。生长环境差的主要位于崆峒山景区的中台街道、上山马路的车道中、在丛林之中以及崆峒镇甘沟村的甘沟油库等区域。
3.3 存在问题
保护区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景区广场、停车场、车道等市政设施建设过程中,注重场地平整、硬化铺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古树正常生长的需求,预留树池过小;(2)铺装的石材面层以及下面的混凝土垫层、原土夯实层等,破坏了古树的根系和正常的土壤孔隙度,封堵了地面透水透气的通道,地上与地下的水气交换严重受阻;(3)生长在丛林之中的古树,范围内杂树、杂草较多,与古树争抢养分,影响古树生长;(4)调查发现部分古树有大量的蛀干性害虫危害留下的虫孔,病虫害防治工作亟待解决。
3.4 保护对策
古树名木经历长期的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能生存和繁衍至今,展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3]。保护区在今后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以实现古树名木资源有效保护为目标,总结经验,提出以下几点保护的对策和建议:(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力度。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认识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运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制作古树名木画册等各种形式,结合森林防火、公益林保护等措施,普及人们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认知,大力宣传古树名木的生态、观赏、科研以及文化价值,提高民众爱护、保护古树名木的生态意识,形成全社会监管和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推动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治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效。(2)强化古树名木保护的责任落实。按《平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细化保护管理措施,确定管护范围,实行管护责任。建立起古树名木图文档案和坐标位置、生长环境、历史科普文化等信息化空间地理数据库,向社会公布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名录,悬挂古树名木保护铭牌,落实具体的管护责任,确保每一株古树名木都能找到责任单位、责任人,能够及时掌握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3)建立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和监测体系。保护古树名木资源,应站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高度,建立起以智慧信息化管理、分类保护为主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和动态监测体系,依托自然保护区已有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智慧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境、长势、病虫害、保护现状等项目进行定期监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4)积极开展古树名木的复壮保护。根据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实际生长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有效的复壮、管护措施,提升古树名木自身免疫力和生命力。邀请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其生长环境和生长势进行专业评估,依托古树复壮专业技术人员对濒危株和衰弱株实行“一树一策”抢救修复措施,确保古树名木得到有效复壮。(5)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保护的资金投入,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保护古树名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将造福于全社会。应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引导社会群体或个人捐资认养,进一步拓宽保护经费渠道。古树名木的普查、保护、复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要使古树名木资源监测和保护管理工作具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和长效管理,确保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
4 结 论
太统崆峒山保护区现存古树名木186 株,隶属13 科18 属21 种,其中一级古树24 株,二级古树22 株,三级古树140 株;其中,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的优势树种(数量排在前10 位),主要有油松44株,占总数的23.7%;蒙古栎34 株,占总数的18.3%;圆柏21 株,占总数的11.3%;其它还有小叶杨、元宝槭、白杜、旱柳、槐等。
保护区186 株散生古树名木中,生长势正常111 株、衰弱71 株、濒危4 株,分别占总株数59.7%、38.2%、2.1%;生长环境好的15 株、环境中等的135 株、差的36 株,分别占总株数的8%、72.6%、19.4%。保护区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古树的正常生长,急需要对衰弱株和濒危株采用复壮修复措施,对古树濒危株的复壮修复工作,更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