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化学学科德育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3-11-03朱鹏飞岳俊冰

化学教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化学课程立德树人课程标准

朱鹏飞 岳俊冰

摘要: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学化学学科德育的研究历程可以分为初步探索、稳步发展、改革推动和深化研究四个阶段,在不同历史時期国家教育方针的影响下,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化学学科德育内涵不断拓展、设计体系日趋完善、实践案例不断丰富。由此可以得出新时代化学学科德育研究的启示:进一步明晰学科德育内涵,促进学科德育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的学科育德能力。

关键词: 化学课程; 课程标准; 立德树人; 化学学科德育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3)09-0007-0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学科课程是从各门科学领域中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编排与组织体现着国家、民族的意志和人民广泛认同的价值观[1]。可见,育德是学科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学科德育是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充分挖掘除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专门的德育课程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用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实践活动[2]。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3]。基于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是提升德育实效、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举措。

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4]。中学化学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化学学科德育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学科德育表面化”和“学科德育虚无化”的现象。“学科德育表面化”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硬性附加一些口号式、标签化的内容,“学科德育虚无化”是指教师认为化学学科知识具有客观性和真理性,价值引导的功能较小,学科德育属于形式化的内容,实施意义不大[5]。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和能力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学科德育的概念内涵、实施方法尚不清晰。以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研究载体,回顾建国以来中学化学学科德育研究的变化历程,梳理总结化学学科德育的内涵、发展特点和启示,有助于教师增强学科德育意识和提升学科育德能力。

1  我国化学学科德育的变迁历程

选取1951~2022年我国正式颁发的16份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学学科德育的研究历程分为“初步探索”“稳步发展”“改革推动”“深化研究”四个阶段。化学学科德育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在不同历史阶段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影响下,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1.1  初步探索阶段(1949~1976年)

1951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中学化学科课程标准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课程暂行标准。其中“否定一切迷信,建立科学的观点,培养学生由实际追求理论的兴趣”被纳入《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草案》中,而《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草案》则强调:“由实际追求理论,再由理论追求实际,养成辩证唯物观点,启发学生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及创造性”[6]。1952年教育部以苏联教学大纲为蓝本,颁发了《中学化学科课程标准草案》,其中学科德育目标不仅涉及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及国际主义精神[7]。1954年颁发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进一步强调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介绍我国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远景、苏联化学的研究和苏联化学家的伟大成就,以及苏联如何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协助我国发展化学工业的情形[8]。1956年颁发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提出化学教学在实现中学教育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的目的任务中具有重要意义[9]。到了1963年,《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到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再提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10]。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纲和课本被批判为“修正主义”,被停用,各地所编课本和教学过分强调所谓政治,贴政治标签[11]。纵观这一时期学科德育的内涵,其主要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三个方面。学科德育教学方法强调实地学习和联系实际,规定了各年级学生生产参观的次数,明确了实地学习的方法和参观步骤,同时教学大纲还指出开展德育工作要注意防止牵强附会、生硬联系的弊病[12]。

总的来说,建国初期的化学学科德育着重强调社会宏观需求,重视和突出了政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发展的需求,此外内涵也没有体现出学科特征和学科本质属性。有关学科德育的阐述主要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点”中简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涉及较少。

1.2  稳步发展阶段(1978~2000年)

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是文化大革命以后颁发的首个化学教学大纲,其再次强调了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提出要初步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化学科技活动等培养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钻研科学技术的精神[13]。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改为“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重新加上爱国主义教育,并首次提出“科学态度”这一具有学科特质的德育要素,学科德育的教学方法除了实地参观和劳动外,还强调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电化教育手段等[14],这表明倡导的教学方法由直接经验为主转向直接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此后颁发的多份教学大纲都指出重视科学态度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15]。

九十年代以后,学科德育内涵进一步丰富。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16],这表明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发展需要,尝试将学科德育变为人的德育。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在“教学目的”中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首次鲜明地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思想品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养成[17]。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首次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其中德育目标主要在“情感·态度”中体现,基本内容囊括了这一阶段不同教学大纲中学科德育涉及的要素,包括学习兴趣、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18]。

在稳步发展阶段,教学大纲首次提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的德育目标得到了初步体现,社会责任、情感教育等也在教学大纲中有所涉及。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环境保护、新材料等方面的内容,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扩充学生视野。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促使化学学科德育朝人性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学科德育要以人的内在需要为动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课标中有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描述较少,没有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同时学科德育要求比较抽象,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这些不利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实践研究。

1.3  改革推动阶段(2000~2017年)

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19]。而国际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这些对新世纪我国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学科德育内容阐述产生深刻影响。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01版义教课标),提出以提高科学素养为主旨的课程理念,并依据科学素养的内涵,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系。学科德育的内涵要素主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体现,主要包括学习兴趣、辩证唯物、爱护环境、科学精神、热爱祖国等。课程标准采用相应的心理活动或操作行为词语细化描述学科德育课程目标,如关心、养成、增强等,并将体验性学习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三个水平。在课程内容方面,一方面设置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具体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学习情境素材”“活动与探究建议”等引导教师教学时将知识链接社会生活,促进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实现知行合一。在学科德育评价方面,首次提出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通过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20]。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指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等设计学科德育实施体系的方式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得到了延续[21]。在课程目标方面,部分行为动词要求发生变化,体现进阶性,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在课程内容方面,除了在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各个模块分散渗透式体现学科德育的内涵,还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两个选修课程模块,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比于01版义教课标,《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修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视三者为对等的主题。在课程理念方面,将“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修改为“重点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表明课标研制者意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受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在具体的内涵阐述方面,新增加了“增强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课程内容方面,新增了27个学习情境素材,其中较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关[22]。

纵观这一时期,学科德育要素不仅得到丰富,同时其内涵也进行了更加详尽的阐述。学科德育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道德不全部是规定、限制人的力量,也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发展和创造自己的过程[23]。课程内容从加强STS联系逐渐转变为渗透STSE理念,与学科德育的关联更加紧密,与此同时学科德育的评价方式开始进行探索。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初步构建了学科德育实施体系,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整体设计。然而三维目标是一个中性的框架,指向不够明确,实践中容易出现三者分离割裂的情况[24]。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活动表现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化学学科德育的实际效果难以保证,实践过程中标签化、口号化、虚无化的问题显现出来。

1.4  完善健全阶段(2018年至今)

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不仅指出了各学科开展学科德育的路径和重要性,同时明确“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这一文件及改革推动阶段学科德育实施出现的问题为学科德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17版高中课标)提出了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在内五个维度的核心素养,除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一鲜明具有学科德育特征的核心素养维度外(见表1),还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维度中指出引导学生形成物质观等学科观念,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维度中引导学生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17版高中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维度系统设计学科德育落实体系。首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阐述相应的课程目标,用更加外显的行为动词进行阐述;其次在课程内容中,既注重各部分内容的德育元素渗透,也通过专门的主题进行系统化阐述,如必修课程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此外在每个主题下还提供了丰富的反映我国科学技术重大研究成果和建设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等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设置“学业要求”提出具体化的学业表现期望。最后在学业质量上,从认知、理解、践行等维度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分为4级水平,为学科德育评价提供了科学标准[25]。

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四个维度将学科德育整体在课程标准中设计的思路延续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2版义教课标)(见图1)。22版义教课标首先在课程理念上提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崇高要求”,这是对“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进一步的刻画,充分凸显了“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其次提出了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与高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相比,删去了“社会”两字,凸显对个人、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责任,新增加了“科学伦理与法治意识”等要素(见表1)。第三,基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进行学科德育内涵的进一步阐述。在课程目标上,增加了科学家精神的阐述,强化了绿色发展观、学习化学责任感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中,以大概念为统领,设计BCMAP五个维度的内容结构,包括大概念(big idea)、核心知识(core knowledge)、基本思路与方法(method)、重要应用和态度(applying and attitude)以及必做实验(practice),其中重要应用和态度就是将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的学习要求具体化[26]。“主题5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侧重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强调通过与资源、能源等核心知识的学习和化学、技术、工程融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基于跨学科实践活动,幫助学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挑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回顾这一时期课程标准落实学科德育的设计,可以发现:首先,学科德育的内涵通过核心素养及相应课程目标的阐述更加丰富立体,增加了“科学伦理、法治意识、科学家精神”等方面的要素。在具体的学科德育发展方向上,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更加关注德育对学生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生活的建构的品质和能力[27],课程目标中提到的“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正是践行了这一点。其次,化学学科德育的课程内容设计体系更加完善,基于BCMAP的内容设计体系将学科德育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核心知识的学习、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养成。第三,化学学科德育的评价得到真正落地,一直以来,人们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方式感到困惑,这一阶段课程标准,通过“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刻画学生的表现期望,为教师开展学科德育评价提供了可能。课程标准对化学学科德育的阐述篇幅在不断增加,化学学科德育的内涵、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重要性和紧迫性被深刻认识,地位明显提升,这也契合了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科学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品德和人格养成的发展趋势[28]。

2  我国化学学科德育的嬗变特点

2.1  学科德育内涵要素不断拓展

从建国以来各历史阶段化学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来看,学科德育的内涵不断拓展和丰富,逐步由单一走向全面。首先,化学学科德育的学科属性更加凸显。科学态度、可持续发展等体现学科特征的学科德育元素逐渐被重视。其次,化学学科德育的人性化得到彰显。建国初期,學科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服务革命建设的社会主义工作者,因此重点关注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改革开放后,逐渐重视个人的因素,科学精神等成为化学学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个人的价值成为化学学科德育的重要导向;进入新   世纪,德育的人性化进一步被强化;2018年后,学科德育注重社会性和个人性的统一,更加关注学科德育对学生改变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功能。最后,化学学科德育逐渐呈现精细化的特征。从初中到高中,分学段制定学科德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特征。

2.2  学科德育设计体系日趋完善

化学学科德育在课程标准中的设计体系由孤立走向统一,日趋成熟。在初步探索和稳步发展阶段,学科德育的相关阐述主要出现“教学目的”部分。改革推进阶段,学科德育元素集中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并且用不同层级的行为动词进行阐述,提出用活动表现来进行评价。深化研究阶段,课程标准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等维度系统规划学科德育的整体落实,同时基于BCMAP的内容设计体系,将学科德育的发展与核心知识的学习、研究方法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开展融为一体,实现多维素养的协同提升,有助于解决当前学科德育标签化和表面化的问题。

2.3  学科德育内容案例不断丰富

学科德育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地关键在于丰富的学科德育内容。回顾建国以来课程标准中有关学科德育的内容案例,呈现越来越丰富的特点。最初,侯氏制碱法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及苏联化学家的贡献等成为学科德育的主要素材,且涉及内容较少。进入九十年代后,开始增加人类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题材、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等。进入新世纪,学科德育内容从STS逐渐转向STSE。而2018年后,新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科学技术重大研究成果和建设成就、科学家精神等有机融入化学课程。与此同时22版义教课标引入跨学科实践活动及应用化学、技术、工程的内容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思路要求,在附录中增加了碳中和、制作简易制氧器等两个具有丰富学科德育价值的教学示范案例。学科德育案例的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增强。

3  新时代发展化学学科德育的启示与展望

3.1  凝练内涵要素,夯实学科德育理论研究

没有清晰的学科德育内涵界定,没有解决育什么德的问题,那么学科德育实践就会缺乏明确方向[29]。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学科德育的内涵要素在逐渐扩大,但迄今为止,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很难明确学科德育的详尽内涵要素。新课标中除了“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一素养以外,其他素养维度的学科德育要素分布比较散,因此有必要集中力量开展学科德育内涵要素凝练工作,帮助教师把准学科德育研究方向。此外如何挖掘学科知识的育德价值,如何探索学科德育实施机制、如何处理好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的关系等有待进一步探索。

3.2  开展多维实践,促进德育教学深度融合

学科德育标签化、浮于表面是当前实践研究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探索学科德育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需要深刻领会新课标学科德育的整体落实设计路径;另一方面,需要将具体的设计思路内化,并转化为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设计时从目标、情境、活动、评价等方面积极开展系统研究。设计表现性德育目标,创设时代性、思想性兼具的真实情境,多样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和任务,基于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开展科学评价等是化学学科德育在课堂落地生根的关键。

3.3  强化育人实效,提升教师学科育德能力

教师的学科育德能力关系整个学科德育实践的效果。然而目前教师对学科德育存在认识不清、能力不够等问题。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科育德意识,树立常态育德观念,准确认识化学学科在塑造灵魂、涵养品德方面的育人价值。其次,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科理解能力,学科德育的关键在于把握学科本质,以学科教学方式隐性精准育德。教师要在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将学科德育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中。第三,教师自身是最好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教师知识、品德、情感、人格、精神乃至教师的言行举止等方方面面[30]。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道德素养水平,提升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生活态度。提升教师学科育德能力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田保华. 试论学科德育的问题与出路[J]. 课程·教材·教法, 2015,(7): 5.

[2]王天娇, 戚万学. 学科育德的实践向度[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10): 65.

[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 (2017-09-0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4][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5]吴俊明, 张磊. 科学的多元价值与科学价值观养育[J]. 化学教学, 2016,(4): 7~13.

[6][7][8][9][10][12][13][14][15][16][17][1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化学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1.

[11]梁英豪. 建国以来我国化学教育的回顾[J]. 化学教育, 1982,(4): 13.

[19]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3]杜时忠, 孙银光, 程红艳. 德育研究70年: 回顾与前瞻[J]. 教育研究, 2019,(10): 19.

[24][28]王祖浩, 遲少辉.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43(23): 8~15.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7]鲁洁.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 引导生活的建构[J]. 教育研究, 2010,(6): 3.

[29]杜萍, 段庆生. 学科课程育德问题与对策分析——以重庆市小学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8): 119.

[30]朱小蔓, 王平. 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3): 87.

猜你喜欢

化学课程立德树人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石油工程化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化学总复习教学方法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化学课程中的能量与化学能量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