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11-03砂国民

考试周刊 2023年4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学科游戏

砂国民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依赖教材与教师,而且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会觉得枯燥,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使数学学科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不仅迎合了学生生长发展的特点,也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贴合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内化,有效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一、 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形成良好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学生正面临人生的成长期,游戏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知识汲取,有利于学生完成知识内化。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完成深度互动,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成长。并且,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知识会更加积极。比如,乘法口诀的背诵,在传统模式下教师会将乘法口诀展现在黑板上,给学生讲解原理,之后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将乘法口诀记下来。但是,这种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在长期记忆训练下学生可以背诵,也会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产生负面情绪。通过使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结合歌曲,利用多媒体再配上一些拍手的动作,可以一边玩,一边记忆,不仅能够加快学生的记忆速度,也可以通过有效互动,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完成知识记忆与应用。

(二)调动学生各项感官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一般,但学生的记忆力很强,较为擅长单纯性记忆,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教师要通过数学学科的教学,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拥有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游戏化的教学,可以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同时,利用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调动学生感官的同时完成深度体验,这样应用实践就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大脑发育得更好。比如,小学阶段的学生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图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眼睛观看,再说出图形的形状,之后让学生进行感知,说一说图形的结构,最后运用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尝试自己拼出图形。这一系列的过程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也可以保证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发展学生思考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在上课时注意力有时难以集中,因此,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若以传统方法进行授课,很难保证学生进行持久性的学习,也会由于学生的思维无法长时间处于活跃的状态,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对此,通过游戏化的处理,在数学课堂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使学生有更好的状态。比如,图形的组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比拼,根据随机出现的图案使学生使用不同的图形进行拼接,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使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并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培育学生数学自信

在数学课堂上,游戏形式的丰富性不仅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而且在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时,学生精力也会更加专注。一般情况下,数学课堂的课后活动均以游戏为主,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完成游戏设置,这样才能在内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科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点评的方式,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点评,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成长的、进步的,也是被教师时刻关注的,这样学生会越来越有自信,也会越来越愿意参与数学活动。

二、 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通过数学游戏激活学生兴趣

教师要认识到,当学生有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不仅是学生最大的驱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探索事物时不可缺少的原动力。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迎合学生的性格和发展特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探索的需求。通过构建数学游戏,学生的情绪变得亢奋,对即将要开展的游戏内容充满好奇,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游戏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能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想要让学生始终有兴趣,教师就要在游戏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保证游戏可以实现对数学知识进行还原,并以此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通过直观化的游戏,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情境,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以及面值的人民币,并让学生观察,动手触摸,说一说这些人民币有什么不同?以此使学生产生具体的认知,之后再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以游戏的形式完成人民币换算。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超市的背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再将讲台清出来当作柜台。之后由其他学生提供商品,并写清价格,以此开展商品购买活动。这种游戏化的方式既能强化学生课堂参与游戏的意识,也可以通过互动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商品采购的同时,通过学习过的知识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计算与换算。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素质,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二)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学生思维

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离不开数感的培育。通过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思维素质,有利于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具体的问题情境,完成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育,以增强学生的数感,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将自己掌握的数学原理以及其他信息进行使用,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能力的转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整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使用,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可以使知识教学与游戏结合,使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乐趣。此外,想要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与游戏的结合进行调整,保证游戏的玩法与数学知识的结合更加科学。

教师要明确游戏活动的落实可以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使学生始终有兴趣参与课堂游戏。因此,教师在课堂游戏的构建上,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延伸,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进而在良好的氛围中,使学生通过探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变得更加完善。例如,量感是数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学生的量感对学生数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在“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电子秤,先让学生回忆在购物时如何知道物品的重量?学生都有跟随家长去采买的经验,因此容易回答出将物品放在秤上,电子秤显示的数字就是物品的重量。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物品,食盐、绿豆、黄豆、大米、香蕉、苹果等,以此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克与千克的比较,感受重量的差异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掂一掂、量一量的方式,在游戏中深化学生对重量单位的认知。当学生对1克、1千克有了明确认知后,教师可以继续构建游戏,让学生4人一组,一个人随机说某一种物品的重量,其他人再测量实际重量。这样借助学生生活中的物品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效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通过数学游戏巩固学生认知

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构建,强化学生对数学原理的认知,并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可以将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有效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素质。比如,“时分秒”的学习是基于“认识钟表”后,发展学生时间认知的内容。想要保证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游戏的设计上,就要考虑知识的递进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开展“时间滴答滴答走”小游戏,将“时分秒”的具体内容融入表盘认知中,再根据学生认知递进性的特点完成游戏加码,以此使学生在愉悦的游戏环境中先复习,再完成知识迁移,进而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种方法既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也可以通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求,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产生浓烈的满足感。

通过游戏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完整,也可以在活动训练中,利用竞赛的形式完成巩固。但是,只有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保证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游戏活动的构建才更加有意义。例如,在学习“角”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游戏活动,以供学生自由选择。比如,画角、寻找生活中的角、剪出常见的角等,既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能使学生的练习充满童趣,减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抗拒感。又如,在学习过认识图形后,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游戏活动,使用画、拼、贴、剪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过的图形剪出来,组合成自己喜欢的图案。这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与创作想象力,也能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效果,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四)通过数学游戏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所有教学手段都有着自身的缺陷和优势,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使用也有不足,只有结合实际情况,保证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应用适合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才能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防止单一教学带来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通过游戏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教师也要明确不同的游戏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只有保证游戏的特性与教学内容和目标一致,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使用才能体现寓教于乐的效果。想要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游戏化内容的构建上,教师则要偏向选择可以发展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游戏。

不同游戏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使用具备灵活性,确保各类游戏的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以此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为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团队游戏的设计,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摸球”游戏。教师可以准备几个不同的盒子,并在每个盒子里放置两枚乒乓球,不同盒子里的乒乓球的颜色并不一致,有两个白色的、两个黄色的和一白一黄的。小组中的成员一人一次只能摸一个球,摸到球后要记住自己摸的是什么颜色,之后再把球放回盒子里,由下一名学生继续摸。每一个小组要有一个记录者,记录好每个人摸出的颜色。在这一游戏下,学生的合作学习自然开展。在结束摸球后,教师要收集学生的记录卡,之后以小组比拼的方式,让小组间开展“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可能性问答,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给获得胜利的小组发奖品,再通过语言激励其他小组。这种游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合作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

(五)通过数学游戏增强学生信心

游戏离不开环境的创设,更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践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一次又一次获取成功后,增强学科学习自信心。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融入数学学科的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也成了教师教学中强而有力的辅助手段。使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感性素材,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可以使游戏的构建更加丰富。

小学数学学科的知识具备抽象性,通过使用现代化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为具体的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在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使用上,往往会占据课堂较多的时间,因此在数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以游戏视频展示的方法完成知识练习,从而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卡通人物完成游戏化内容的构建。如喜羊羊起床后,发现冰箱里的苹果有五个,到了中午美羊羊和沸羊羊来喜羊羊家,给喜羊羊分别带来了三个苹果,到了下午的时候,喜羊羊吃掉了两个苹果,这时喜羊羊还有多少个苹果?这种动态的内容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游戏的构建上可以通过抢答等形式进行落实,既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又能在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并通过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自信心。

(六)通过数学游戏发展学生能力

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辅助,而且想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要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练习。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多数以题海战术完成习题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单一,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度不足,致使学生形成学习疲劳感。对此,通过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有效使用,在课堂练习中将游戏与习题练习结合到一起,既能发挥游戏教学的辅助功能,也能强化学生的各项能力。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同时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学生的不足,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再配以相同的练习题由学生进行计算,以此通过比一比的方式,看哪一个小组计算得又准又快。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应用题的形式进行比赛,让学生进行抢答。这些方式既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计算,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形成逆向思维,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过的知识自编游戏,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三、 结论

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会带来重要影响,以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使用为例,既能迎合学生发展的特点,也能提升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但是,只有结合学生发展的现状,保证游戏化教学模式应用的科学性,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学科游戏
【学科新书导览】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超学科”来啦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爆笑游戏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