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创新型作业设计探索
2023-11-02韩丽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布置作业要改变观念,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物理作业的创新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型作业模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作业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9-0092-03
收稿日期:2023-07-15
作者简介:韩丽(1984.5-),女,江苏省常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双减”政策的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业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创新型作业,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发挥物理作业的育人功能[1].
1 当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作业形式单一
传统物理作业以笔头作业为主,拘泥于选择、填空、作图、计算等传统题目,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巩固与检验.学生在重复的机械训练中容易失去对学科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在单一的笔头作业中更不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2].
1.2 作业缺乏分层
传统物理作业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忽略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同的题目,相同的形式,相同的要求对待有差异的学生,违背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准则.长此以往,优秀的学生“吃不饱”,接受能力较弱的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
1.3 作业拿来主义
传统物理作业以各类练习册和考卷为载体,缺乏针对性的作业设计.为了达到考试的标准,采用题海战术,使作业成为学生巩固知识、获得成绩的工具.作业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题目情境单一且枯燥,使学生对物理学科失去兴趣.
1.4 作业评价标准单一
传统的作业评价突出作业本位,关注作业对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巩固知识,只关心是否会做,不在乎学生思考的过程.长此以往,不利于鍛炼学生的科学思维,限制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展.
2 “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改进措施
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着眼于课前发现、课中探究、课后延伸和课外发展.作业设计要重预设、重实践、重创新,摆脱传统作业的束缚,创造多样化的作业模式,使作业活跃起来,追求创新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形成物理核心素养.作业模式的多样化可以结合科学发展和生活实践展开,以科学小实验、教材解读为载体,达到作业的创新型设计[3].
2.1 作业设计与科学发展相结合,加强作业综合性
随着科技和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科学技术和手段展现在大众面前.作业设计可以紧跟科技发展,借助新型科技手段,充分挖掘科技资源,紧密联系课本知识,激发思维碰撞,创新教学资源.
下面以苏科版“牛顿第一定律”为例进行作业设计.
2.1.1 设计主题
课前围绕太空中的冰墩墩实验,设计对比实验,观察两次实验的不同,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1.2 设计思路
课前作业围绕“天宫课堂”展开,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并挑选两个有兴趣的实验,进行比对实验.引导学生查找其中的不同,分析原因,制作研究报告.
课时作业邀请学生介绍太空中和地球上的“冰墩墩实验”,发现运动状态不同,分析受力情况,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太空中冰墩墩的运动状态,充分理解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
学生通过课前作业经历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类作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1.3 作业内容
课前作业:利用周末时间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挑选其中一个实验,进行对比试验,查找资料分析差异原因,制作研究报告.作业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发现不同受力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自发研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该作业设计紧贴科学发展,以视频资料为切入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作业设计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研究能力.
课时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冰墩墩运动实验.模拟冰墩墩实验,注意控制变量,发现冰墩墩的运动状态不同,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冰墩墩的运动状态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
2.2 作业设计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加强作业实用性
物理来源于生活,作业设计应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贴近生活的实用性作业,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以苏科版第13章综合实践活动“简单电路设计”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2.2.1 设计主题
本设计主要围绕寻找学校智能灯,探究其工作特点和电路原理,设计合理电路并进行实验验证.
2.2.2 设计思路
课前作业围绕“寻找校园智能灯”展开,运用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发掘校园中的各种智能灯,并将其工作特点提炼成文.本课前作业设计重情境,运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以校为荣的自豪感.
课时作业利用不同智能灯的工作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其内部电路结构,联系所学知识建立电学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本课时作业设计重实验,运用实际问题驱动学生探究的动力,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道理.
课后作业以“优化校园智能灯”为主题,引发学生思考多组智能灯同时工作的电路设计.该课后作业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整个作业设计层层递进,相互呼应.整体上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形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面向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3 作业内容
课前作业:寻找校园内的智能灯,发现智能灯的工作特点,并形成报告.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灯、走廊灯、楼梯灯、厕所灯等,比较不同的灯的工作特点,明确各种灯的使用条件.作业设计以身边的事物为出发点,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课时作业:①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走廊灯的工作特点,设计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并进行实验验证,总结走廊灯的工作特点,即天黑且有人经过时才能工作,引发学生对两个开关同时控制一盏灯的电路思考.
图1 走廊灯电路图
②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双入口地下室灯,用视频还原其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双入口地下室灯的工作特点,即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灯都会亮.根据工作特点设计如图2所示的电路图,并进行实验验证.鼓励学生分析走廊智能灯和双入口地下室灯的异同,找到双开关控制同一用电器的设计思路,进一步理解串联和并联的区别.
③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楼梯灯的工作特点,用视频还原其工作过程.因为其工作特点与双入口地下室灯相似,即两开关分别能控制同一盏灯,引导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发现其中的缺陷.教师向学生介绍单刀双掷开关,引导学生运用单刀双掷开关进行实验设计与探究.实验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真正将物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④创新设计菜园防猫电路图.明确电路工作要求,即猫闯入拉断导线,警铃响;猫不闯入,导线完好,警铃不响.
课后作业:对课堂上的两组智能灯进行拓展.作业一:设计出天黑且有人经过时,两盏走廊灯同时亮起;作业二:设计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两盏灯都会同时亮起;作业三:为学校设计一个小电路,方便师生学习生活.在关注多开关连接的同时,关注多用电器的连接,让学生能力得到迁移,能真正理解串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该课后作业是课堂作业的延伸,又能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2.3 作业设计与小实验相结合,加强作业实践性
传统物理作业要求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通常停留在書面作业上,书面作业的缺点是枯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将物理笔头作业改编成动手小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以苏科版“二力平衡”为例进行作业设计.
2.3.1 设计主题
第九章第1节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3.2 设计思路
两个力方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二力平衡条件中容易忽略的问题.社会中涉及到的高空走钢丝就应用了二力平衡条件中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一知识点.课后作业从传统的文字作业,改编为动手小实验,利用身边的物品完成竖立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改进措施.物理小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其更直观地感受物理,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思维.
2.3.3 作业内容
为更好地理解二力平衡条件,请学生用易拉罐完成竖立游戏,并拍照分享,记录实验的过程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寻找家里其他的物品,例如辣椒、扫把等,完成竖立游戏,看谁完成的多.将传统的笔头作业改编为动手小实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
教师通过设计的新型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实践中找到物理学习的立足点.
作业设计不仅要贴近生活,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合理设置作业梯度,提供必要的关心和帮助,让学生有信心和时间完成.另外,作业设计要大胆创新,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做好记录工作,不断形成成熟的作业设计方案,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德斌,蔡水旋.初中物理创新实践性作业设计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10):103-106.
[2] 林兴俊.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的设计创新探索[J].学周刊,2023(22):99-101.
[3] 高建华,孙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学科教研的实施建议[J].辽宁教育,2023(1):36-38.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