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衔接在幼小数学衔接中的应用策略
2023-11-02丁文娟
丁文娟
【摘要】幼小数学衔接渗透双向对接机制,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又满足幼儿素养成长的需求。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通力合作,在双向衔接教育教学中建立崭新衔接秩序,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幼儿数学与小学数学有太多对接点,教师要做好衔接设计,培养幼儿数学思想和意识,在观察、思考、整合、互动、应用中形成数学素养。
【关键词】幼小衔接;双向;数学;应用
幼小衔接是一个既传统又新颖的课题,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深度关注,唯有正视问题的存在,才能给出正确的解读,研究出适合的方案。特别是数学学科的衔接问题更为突出,需要做重点应对。衔接应该是双向的,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要发力,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升级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数学素养培养不能是简单的知识记忆,需要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只有提升观察、分析、整合、操作、归结能力,才能让幼儿很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一、关注互动渗透衔接教育机制
在幼小数学衔接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味让幼儿记忆背诵一些所谓的“知识”,幼儿没有实践体验,其数学知识积累也是比较单薄的。幼儿年龄较小,实践操作能力有限,如何做好匹配设计,让更多幼儿能够进入到实践环节,教师组织幼儿在具体观察、操作、讨论、对比、思考中形成数学认知。幼小数学学习衔接追求双向对接,作为幼儿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幼儿展开对应学习,联系小学教师进行学习联动,为双向衔接机制顺利运行奠定基础。
双向衔接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策略,幼儿数学学科教育渗透衔接机制,教师需要做好具体的方案规划,也需要有创新的主观意识。幼儿数学学科关涉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在衔接策略设计时,不妨从数学角度展开具体探索行动。如数字游戏活动,教师设计序数“找座位”活动,要求幼儿按照自己的编号找位置,幼儿对数字有了直观认识。再如“接牌”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幼儿手中有5张扑克牌,其中一个幼儿先任意出一张牌,如果这张牌是6,相邻的两个数5和7都要出牌,将三个数字相邻的牌放在一边。经过几个轮次的操作,看谁手中剩余的牌多少以此来决定胜负。
教师组织幼儿在数字游戏中认识数字,幼儿感知体验更为鲜活直观,记忆也会更为深刻,为小学数学10以内加减法学习奠定基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师要严格执行教育制度,不能渗透太多小学内容,坚持“去小学化”道路,无疑为幼小衔接带来更多挑战。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是自然反应,其学习是无意识的,学习体验却是最牢固的,这说明教师衔接措施落实比较到位,幼小衔接意识更强。
二、观照需求选择衔接教育方式
幼儿对数学现象、数学知识、数学实验等学习内容都比较有感觉,教师在幼情观察和分析时,要注意改善幼儿学习环境,包括实验材料、活动场地、观察物品的准备,以及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改进,都能够有效提升数学学习的品质。幼儿有不同生活环境,其数学认知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对待,根据幼儿学力基础设定不同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让更多幼儿能够找到学习的感觉,为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创造条件。
教师执行幼小衔接教育方案时,要对数学学科内容做优化处理,积极渗透游戏内容,组织幼儿在实际参与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如“多少”内容的学习,教师设计一些衔接活动。教师准备一些彩球,分发给幼儿,要求幼儿观察之后做多少比较,谁的彩球最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幼儿对数字比较敏感,平时生活中也会遇到多与少的问题,教师推出多少对比游戏活动,幼儿参与热情很高,经过观察分析比较之后,游戏获得圆满成功。教师拿出一些拼接卡片,要求幼儿根据具体要求摆拼。如选择4个相同的卡片摆成一行,选择不同卡片摆成两行,两种卡片数量要一样多。幼儿对这样的摆拼活动比较欢迎,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利用摆拼机会,展开多种设计,拼接出更多新的图案。
教师根据小学数学学习内容设计幼兒数学游戏,给幼儿带来更多学习体验机会。观察、摆拼、判断等学习活动,都带有鲜明的衔接特点,教师精选教育方式,成功激活幼儿参与热情,其学习体验更为鲜活,促进幼儿数学素养的发展。幼儿对游戏、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都比较感兴趣,教师针对幼儿学习诉求展开设计,创设更多学习体验机会,给幼儿带来研学体验,这无疑是最为科学的设计。
三、对接生活展开衔接教育活动
数学学科与幼儿生活高度融合,教师深入研究学习内容,组织幼儿借助生活认知进行研学行动,能够获得丰富教育教学成果。幼儿对生活化学习活动最为期待,教师要对幼儿园办学环境和条件做综合评估,对幼儿生活认知基础有准确判断,适时推出一些观察活动、参观活动、讨论活动、表演活动、实验活动、亲子活动、信息搜集活动、操作游戏活动等,将数学知识渗透到这些活动之中,让幼儿在实践中形成学习体验认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幼儿数学认知建立也需要生活实践的支持,教师针对幼儿学习需要展开对应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双向衔接的进程。如举行实验活动,要求幼儿深入到生活环境之中,搜集一些数字摆拼材料,参与数字摆拼实验活动设计。幼儿对数字摆拼游戏比较熟悉,搜集生活中的实验材料,能够为幼儿带来更多数学学习的体验。在材料展示汇集环节,教师要求幼儿主动展示材料,鼓励幼儿做具体操作,幼儿回馈主动,课堂成为幼儿的实验室,各种摆拼方案不断推出,各种材料纷纷汇集,为后续数学游戏设计提供丰富资源。再如生活观察活动,教师要求幼儿深入生活,寻找一些数字应用案例,看谁能够找到更多素材。幼儿对生活数字应用不是很在意,教师设计观察任务后,开始关注生活细节问题,很快就找到一些数字应用案例。
教师对接生活展开任务布设,组织幼儿寻找数学实验材料和数字应用案例,为幼儿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幼儿平时对数字没有什么敏感性,通过这样的观察学习活动,逐渐建立数字认知积累,这当然是最有效的学习,为小学学习数学奠定基础。幼小衔接方式方法众多,不同学科也有不同做法,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具体设计和组织,成功调动幼儿参与主动性,其实践应用措施值得推广。
四、家园互动形成衔接教育合力
家园互动是现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幼儿对亲子活动比较有期待,教师抓住幼儿心理展开设计,与家长进行多重交流,共同研究数学学习方案,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家长大多会积极配合,在主动响应过程中形成教育合力。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比较规范的教育,在家庭中则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引导,其数学知识储备存在差异性,教师对幼儿学力基础有科学分析,这样才能与家长展开数学探讨,对幼儿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形成矫正,为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奠定基础。
在家园互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要发挥关键作用。幼儿对家园互动学习活动比较向往,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学情分析,针对数学衔接需要做出准确设计,让更多家長能够参与到衔接活动之中,为孩子学习助力。首先,教师要不定期为家长提供教育服务,这些服务内容包含征询家教信息、提供学法指导、传授组织经验、展示教育案例,与家长保持有效沟通,共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其次,数学学科关涉集合、数字、等量、时间、空间等内容,教师从生活视角出发展开设计,给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引导建议,推出一些实践活动方案,都能够促进幼儿数学素质的提升。
家园互动包含诸多内容,教师从更多方向展开设计和组织,为幼儿和家长提供学习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幼小衔接教育进程,为幼儿顺利进入到小学学习创造条件。幼儿对小学学习充满期待,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却难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这样会对幼儿带来更多负面影响,教师有意识渗透幼小衔接内容,组织幼儿参加多种形式的幼小衔接活动,其助学作用会更为突出。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发挥重要辅助作用,教师要有合作意识。
幼儿园有数学课程,教师针对幼儿学习需要展开教学设计,为幼儿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组织幼儿进入实地观察,操作一些带有数学知识内容的区域游戏,无疑能够促进幼儿数学意识的培养。双向衔接要求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合作,幼儿教师要为衔接有序展开创造条件,研究衔接策略,调查幼儿学情,针对性推出教育教学方案,改进学科数学课程,优化教育活动方式,让幼儿在实践性学习中成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娜,郑梦阳.幼小衔接阶段数学教育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教师,2021(33).
[2]周素娟.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探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04).
[3]魏惠兰.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J].新教师,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