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与小学学科融合教育的探索

2023-11-02韩小艳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德育小学语文

韩小艳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德育与学科融合教育的重要价值,分析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德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希望通过德育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给小学生创造一个更适宜成长的环境,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学科融合

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德育融合进教学课堂中,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构建一个更加合适小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效课堂,实现对小学生思想启蒙的引导式教育,促使小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基于此,教师应尝试小学语文与德育的融合,探索融合教育的新途径,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优化,给小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成长的学习环境,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一、德育与学科融合教育的重要价值

德育本身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教师难以通过具体的课程开展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德育与学科融合教育有助于将内容具体化,给德育开展提供一个更形象的教学媒介,进而提高德育的可实践性,确保德育的质量,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一方面,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进学科学习课堂之中。另一方面,学科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利于学生更加系统地解读学科知识,同时对德育本质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促使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更加系统地内化和吸收,夯实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真正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进小学学科教学体系之中。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于学生语言和文字层面都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启发,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语言和文字进行基础学习,从而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能力。但现实语文学科教学现状中,教师通常只对学生进行文字和语言层面的教学,忽视了语文学科中的德育价值,导致学生无法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成长。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还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当对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得学生在德育渗透下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成长为具有高素养的全面型人才,真正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进语文学科教学体系中。通过和德育的融合,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课堂上感受热爱、尊重、自信等情感,促使语文教学课堂的良性发展,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强化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将语文学习的生活价值真正发挥出来,为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缺乏劳动观念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德育,但现实教学中,德育仍旧是停留在一个很浅显的表面,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设置通常不足,甚至会被其他学科教学占用,导致小学生难以接收到系统的德育培养。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导致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过度溺爱的情况,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就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思想。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在于小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劳动意识,由于家长总是将小学生当作是温室中的花朵,认为其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处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担心小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受伤或者是意外情况,就将家庭中所有的家务包揽下来,学生每天的任务只有学习和玩耍,从而导致小学生不具备劳动的机会,严重缺乏劳动的意识,进而导致小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对于班级劳动产生抗拒、逃避的心理,在集体劳动的时候总是出现偷懒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班级责任感,严重阻碍了其思想道德的发展。

2.小学生缺乏金钱观念

由于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家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生活要求,对于小学生的要求基本都是有求必有应,就会导致小学生形成只要他们想拥有的东西都可以被满足的错误思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一旦出现要求没有被满足的情况就会无理取闹,缺乏正确的金钱观念,甚至无法体会家长的辛苦和爱,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和电子产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小学生拥有了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的生活,各种精美的时装、游戏等吸引着小学生的眼光,这些充满趣味性的东西在小学生眼中有着极大的诱惑,尤其是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而言,一旦沉迷其中就很难走出来。

3.小学生缺乏意志力

現实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家长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遇到需要独自经历的困难,使得小学生缺乏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向外界求助,独自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会方寸大乱,再加上缺乏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便无法独自尝试解决问题,很容易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倘若学生一遇见问题就往后退,就永远无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也只是一味地逃避,而不是主动寻求解题问题的办法,缺乏成长所必需的意志力,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三、德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

1.尊重学生,展示德育价值

小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其思想和心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在进行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时候,首先需要将小学生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进而实施有效的德育熏陶教育,促使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新课程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出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个体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基于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习个性进行德育内容的设计,判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寻找的德育融合的基准点,实现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逐渐对学生的思想心智产生正向熏陶教育。例如,在教学《铁杵成针》时,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自主进行理解学习。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同以往了解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进行联想学习,教师在学生结束阅读思考后,给学生提供表达想法的机会,让学生结合一些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并阐述和论证,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思考认知进行总结教育,对学生总结出的人生道理进行升华,借此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德育渗透,使得学生对于文言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有深度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坚毅的品格与顽强的意志得到启蒙发展的空间,并为小学生后续的成长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运用德育书籍,奠定高尚品格的基础

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渗透,教师应当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得小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逐渐形成正确的德育意识。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素材中的德育书籍进行整理筛选,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德育书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德育意识。小学生本身就具有思想、心智、性格上的差异,教师在进行阅读书籍挑选的时候应当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基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语文阅读基础进行挑选,给学生推荐更具针对性的德育书籍,确保德育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教学《金色的鱼钩》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挖掘出其中的德育思想元素,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德育思想的发展,而对于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文本阅读学习时,教师应当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3.结合语文写作教学,强化德育意识

语文学习离不开具体的写作教学,通过写作学习环节,学生可以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再吸收和输出。为了小学生的德育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得小学生在德育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将德育融合教学贯穿进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围绕德育主题开展的写作教学活动,运用德育教学渗透的载体,将德育教学的目标融合其中,贴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德育写作课堂,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写作框架,使得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对德育思想进行吸收、理解、再输出。如《十五望月亮》《藏戏》等,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进行初步的回忆,结合学生的亲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将德育主题同写作学习进行科学渗透,深化学生的德育意识,使得学生建构起自己的写作框架,逐渐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家乡的魅力,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自豪之情,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指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和成长观念,埋下建设美好家乡的未来种子。

4.进行趣味德育,激起学生德育情感认知

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乐趣,继而帮助小学生明白生命的本真。教师在德育融合教育环节中,可以进行趣味性的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得小学生对于德育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内心触动。例如,在学习《我变成一棵树》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模仿扮演“一棵树”,对故事中的情节进行演绎,体会故事中的美好。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和故事情节相关的动画,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散,让学生逐渐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到小动物之间的快乐,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爱护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思想,使得小学生本身的价值认知和世界观体系趋于完善。

5.完善德育评价体系,探寻学生成长优势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会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外界看法的影响,因此,学生需要一个及时的教学评价来长期保持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小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及时规范自身的行为,保证小学生成长方向的正确性。基于此,为了实现小学语文与德育的融合,应当对德育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融合途径之时,改进德育评价体系切入点,对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完善,构建一个融合教育评价模式,将德育内容和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进行融合,真正发挥德育评价的指导作用。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当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考核,以学习《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对于文章表达思想的掌握学习,还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结束后判断学生是否形成了民族自信的基础意识,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学习变化,及时挖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对学生实施积极引导式的教育,让学生逐渐摆脱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因素,消除学生身上的不良情绪和思想,使得小学生能够健康积极地成长。

6.结合德育实践教学,升华德育思想

教师应避免在小学语文和德育融合教学中运用说教式的教学形式,而应当构建实践教学活动,基于语文學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促进小学生对于德育意识的实践内化,帮助小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认知。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和德育意识基础进行设计,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知识的灵活迁移和互通,在提升语文学科能力的同时升华自身的德育思想。以学习《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可以将感恩父母的德育思想进行融合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父母关爱以及自己对于父母的感激之情,同时可以设置一个课后实践任务,可以是回家抱抱父母,或者是回家和父母一起做家务,帮助父母一起做一天的饭,或是给父母准备一个充满心意的礼物。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感恩父母的真谛,帮助小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家庭观念,促进小学生健康地成长。

四、总结

综上可得,小学语文与德育的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更合适学生成长的教学途径。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就包含着极强的德育属性,有着同德育融合的良好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地创新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挖掘出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元素,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还应当吸收学习更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方法,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学习榜样,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安维清.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

[2]陈志刚.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合分析[J].神州,2020(35).

[3]付飞勤.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策略分析[J].文渊(高中版),2020(4).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德育小学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