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意识形态及其安全:内涵和关系

2023-11-02丁柏铨

编辑之友 2023年8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关系安全

【摘要】舆论和意识形态各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并不在同一范畴之中,但存在紧密的联系。舆论是公众意见的公开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交集而成的结果,意识形态是系统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对舆论存在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其中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利用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公众舆论施加影响。一定的舆论,总是受制于相应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其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公众舆论对意识形态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公众舆论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也不是笼统的相吸或相斥关系,其间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的舆论,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舆论,不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互联网已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中赢得胜利,关键是提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力。

【关键词】舆论 意识形态 安全 关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8-010-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8.002

社会舆论可分为公众舆论和新闻舆论。本研究中,一般提及的舆论,多指公众舆论;对由新闻媒体形成的舆论,则专门以新闻舆论指称。现实生活中,舆论有其不可否认的重要性,以致对在舆论工作中出现的任何失误都不可等闲视之;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前一段论述,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后一段论述,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五个‘事关’”。巩固一个政权,离不开相应的舆论和舆论工作,也需要卓有成效地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从历史情况来看,在诸多复杂的原因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由于舆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出现重大偏差和失误,人们的思想防线被冲塌、政权的人心基础被摧垮的反面案例并不鲜见。

作为由公众意见公开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交集而成的舆论与作为系统性的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两者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才能发生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关系,即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对于上述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作过明确的论述。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部分极为重要的内容。笔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深入探讨。

一、作为由意见公开表达交集而成的舆论与作为系统性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

舆论和意识形态各自有着特定内涵,并不在同一范畴,但存在紧密的联系。对作为公众意见公开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交集而成的舆论和作为系统性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是本研究必不可少的逻辑起点。

1. 作为系统性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

有研究者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话语体系。主流意识形态要体现相应的思想话语体系,在各种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意识形态与政治及国家利益紧密相关;意识形态的内核是主导价值观,在现实中体现为话语权和软实力。[2]上述论述颇有启发性。笔者认为,意识形态固然是思想话语体系,但不只是思想话语体系。它是由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的集合。”[3]意识形态是具有群体性特征的、相对成体系和形成系统的思想观念。主流意识形态则是占有主导地位的系统性的思想观念。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4]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主导社会发展的阶层不断更替,主流意识形态并不完全一样,但主流意识形态在当时都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識形态,这一点亘古不变。

有关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马克思给出了回答:“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毋庸置疑,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基础而言有着强有力的反作用。意识形态的作用对象是人,是人的灵魂(系血肉之躯的“总开关”),作用的场域是人们的心理空间(属于人的思想精神层面)。“总开关”一旦出了问题,各种负面的思想因素就会乘虚而入,个体人和群体人的内在思想就会一片混沌。这种情况下,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心向往之并因之而凝心聚力就无从谈起,还会使经济基础失去人心支撑这一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6]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夺取政权须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此为舆论先行,意识形态工作先行。为何舆论要先行、意识形态工作要先行?因为它们做的是足以影响社会成员心灵世界之事,把控的是个体人和群体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丢失政权与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在通过舆论和意识形态作用于人心方面有类似之处。对于特定政权和社会来说,长期存在的与主流舆论相对立的舆论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意识形态,将会持续产生使人心背、人心散的作用,从而使政权和社会失去公众支持。这样的政权就会垮台,这样的社会就会崩溃。

2. 作为主体意见公开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交集而成的舆论

公众舆论的本质是群体性的、公开表达的意见,须形成交集。公众舆论的必备条件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引起舆论的议题。方法是或披露关于某种事实的信息,或提起受关注、能引起公众广泛议论的话题。二是有人们公开表达的意见,否则就形成不了公众舆论。三是公开表达意见者为数甚多。如果议论者和响应者寥寥,那么仍然不可能形成公众舆论。四是公众公开表达的意见形成交集。如果公众虽然公开表达了意见但其意见没有形成交集,那么还是形成不了舆论。

公众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舆论的基本方式是公开发表意见并形成交集。因此,公众舆论所形成的力量,是来自人们心底的力量,底蕴是对作为舆论的议论对象的特定人物和事件、社会现象乃至政权的心理认同度(或向或背或中立),其间会折射出相应的离合度。如果公众对特定人物和事件、社会现象乃至政权的心理认同度低,这就不仅是一种不妙的征兆、危险的信号,而且构成了一种公众发自肺腑的现实的否定性力量。如同马克思所说,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7]这种力量并不是物质力量,是精神性的,是不可忽视和不容低估的。当然,对公众舆论须做具体分析。其中,不乏体现理性的正面意见和正能量。然而以下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从众的意见表达,有之;言不由衷的意见表达,有之;前后不一的意见表达,有之;甚至受到蛊惑而进行的意见表达,也有之。

与舆论密切相关的是舆情。笔者认为,舆情和舆论联系紧密,然而两者又并不是一回事。[8]舆情层面,包含了作为主体的公众并未公开表达的意见,还包含了主体的态度、情绪。态度不是意见,因而不属于(也不可能属于)舆论的构成部分,但它却是舆情的构成部分,影响特定主体意见的公开表达,甚至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是包含着一定倾向的间接性的特殊的意见形态。情绪是舆情中相当活跃的元素。情绪宣泄是舆情中的一种常有形态,但并不是舆论本身。情绪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间接性的意见表达。它较之态度的厉害之处是:奔泻而出的情绪极具传染性和感染力,且极易调动他人的情绪。被激发出来的群体情绪极易失控并由此造成社会震荡。舆情中的公众未公开表达的意见,与态度、情绪混杂在一起,三者交互作用,在公众中广泛传递、迅速扩散、混合交叉。在相互感染的过程中,态度和情绪有可能走向极端和极化,并产生舆论、舆情间的叠加效应及舆情层面内部意见、态度、情绪的叠加效应。应该说舆情层面中情绪的因素显得最为复杂、最难控制,它甚至左右了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的意见公开表达,也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舆论的呈现形态和发展走向。

舆论舆情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从正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性评判和接受(体现为正向效果),或放大否定性评价以及与此相连的抵触情绪(体现为负面效果)。舆论的核心是多数公众意见的公开表达。舆论舆情是民意的晴雨表。民心向背、聚散,总是会通过舆论舆情流露和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同样不可以掉以轻心的是,舆论舆情对公众之心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公众长时间地被某种具有不良倾向性的舆论笼罩、覆盖,就难免不受其影响。在此过程中,舆论舆情的渗透性和弥漫性、影响力和撼动力往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 舆论舆情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互作用关系

毫无疑问,意识形态对舆论舆情存在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其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利用自己的统治地位施影响于公众舆论。一定的舆论,总是受制于相应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其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后者对于前者的影响是制约性的。特定舆论舆情及其主体不是受制于这样的意识形态,就是受制于那样的意识形态。

当然,舆论舆情对于意识形态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公众舆论或以弥漫状存在,以渗透的方式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或以将对象主体置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方式发生作用,被公众评论的人物与事件受到藏否,社会评价因此发生变化,并由此感受到极大的舆论压力。公众还会将被评论的人物与一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联系,并由此改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舆情对意识形态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主体的强烈的情绪宣泄之中。

二、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的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舆论与意识形态间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也不是笼统的相吸或相斥关系,其间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三个地带。第一个是红色地带,主要是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这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决不能丢了。第二个是黑色地带,主要是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构成的,还包括各种敌对势力制造的舆论,这不是主流,但其影响不可低估。第三个是灰色地带,处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帶之间。对不同地带,要采取不同策略。对红色地带,要巩固和拓展,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对黑色地带,要勇于进入,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对灰色地带,要大规模开展工作,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9]上述论述,蕴含了公众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间的关系状况。红色地带的舆论、黑色地带的舆论、灰色地带的舆论,每一个地带的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三个地带”的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1)红色地带的舆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红色地带的舆论,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思想舆论主阵地上具有引领公众舆论作用的舆论。这一地带是三个舆论地带中最重要者。

由新闻媒体形成的新闻舆论,无疑是这一地带的中坚力量,在整个社会舆论中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体现了正确导向的新闻舆论,担负着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使命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及时、真实、负责地反映公众的心声,反映舆情,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了重要渠道;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全面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及人民的喉舌的功能作用;按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和真谛,对社会生活中众所关注的痛点难题、敏感事件、棘手问题进行解析,通过令人信服的舆论引导,使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而不是刻意回避痛点难题、敏感事件、棘手问题,也不是三缄其口。尤其重要的是,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而不是“你关心你的,我讲述我的”,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数事实证明,对“民有所呼”无动于衷、不予理睬的新闻舆论,其结局只能是因无人喝彩而黯然退场。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对公众冷淡、冷漠,其结果必然招来公众对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加倍冷淡、加倍冷漠,势必无法担当传播和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综上,新闻舆论作为执政党主阵地上的舆论,应自觉体现和勉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并始终以此为己任,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这一地带的舆论主体,除新闻媒体包括主流媒体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网民。他们有正义心、有责任感,明事理、有担当,是坚守舆论主阵地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能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问题,帮助党和政府分忧解难。他们所发出的自觉体现正能量的声音,应当得到主流新闻媒体及时的肯定和赞许,并在主流媒体上得到充分表达和表现。此外,还有一部分网上意见领袖也是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的舆论引领者和传播者。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有见解,其意见体现了正能量且有着非同一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于意见领袖,不可一概视之为“异见领袖”。为识大体、顾大局、有见解的意见领袖的体现正能量的意见点赞,对某些意见领袖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不能视而不见,而应指明其意见中的不正确之处,不能让他们误导公众。

(2)灰色地带的舆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思想舆论领域中的灰色地带,是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的舆论都在争夺的地带,客观上存在着向红色地带转化的可能性,同时也存在着向黑色地带蜕变的危险性。灰色地带的舆论,是存在着对立关系的意识形态双方都在争取、争夺的对象。这一舆论地带的意见比较驳杂,情况也比较复杂,对这一地带的舆论内容当进行具体分析。

毋庸讳言,从总体上看,灰色地带的舆论与主流意识形态并不合拍,甚至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和谐之音和相抵牾之处,然而它又并非铁板一块。一部分舆论内容,体现出其主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模糊认识、刻板印象甚至某些偏见,因而对后者有所偏离;一部分舆论内容,由于种种原因,流露出对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的误识、误解;一部分舆论内容,体现出对某些意见领袖的不正确意见的盲从,呈现出明显的“羊群效应”;一部分舆论内容,是受敌对意识形态的蛊惑和挑唆所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的状态。灰色地带的舆论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状况,给主流媒体和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了舆论引导的艰巨任务。

(3)黑色地带的舆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思想輿论领域的黑色地带,是与红色地带相对立的一种存在。其间的舆论,对主流意识形态充满敌意。黑色地带本身就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峙的意识形态的地盘,或是敌对的意识形态想要利用的舆论地带。敌对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存在于上述思想舆论的黑色地带中。对于赤裸裸地表达敌对意识形态的舆论,绝大多数公众是具备识别和抵制能力的,也保持着一定的警惕性,但以隐蔽的方式出现的敌对意识形态的内容,识别的难度则有所加大。更何况敌对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常常是经过巧妙包装的,是以伪装的方式出现的(如打着捍卫人权、争取言论自由、尊重事实真相、维护公众知情权等旗号),有些则是迎合公众心理制作而成的花言巧语和足以惑众的谣言。这些舆论,在特定情况下容易激起人们的心理共鸣,起到蛊惑人心的作用。对此类做法的真实用意进行识别并加以抵制,客观上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说不、大而化之地加以否定,往往收效甚微,甚至还会引起公众反感,因此须探讨把道理说到公众心坎上的路径和做法。

2. 处理好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1)在处理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关系的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是统治阶级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所做出的制度安排所致。但主流意识形态的应然地位,并非就是其实然地位。主流意识形态不仅有一个在社会中占据理论上的和国家体制上的统治地位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能否在公众心中占据统治地位和实实在在发挥统率作用的问题。牢牢占据公众的心理空间,使公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心向往之,这是首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历史上与人民为敌的统治力量,其意识形态即使占有了由国家体制所规定的统治地位,在人民的心目中也不可能占据统治地位;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其意识形态才能在人民心目中占据统治地位。

当今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把公众舆论引至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相一致的方向,这既合乎历史逻辑,也合乎现实逻辑。不应由主流意识形态反过来迎合灰色地带甚至是黑色地带的舆论,也不可能是红色地带的舆论与黑色地带及灰色地带的舆论长期“和平共处”(事实上,“三种地带”的舆论相安无事的情况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也不许可红色地带和灰色地带的舆论向黑色地带的舆论转化、蜕变。

(2)主流意识形态要为公众认同接受,离不开卓有成效的舆论工作。舆论宣传的目的不外乎两个:由人所不知到人所共知,由知之者甚少到知之者甚多。如果宣传的内容不受对象的欢迎甚至受到其抵制,那么宣传的效果可想而知。对于主流意识的相应内容,成功宣传的要义在于:让公众感到是真理(确实有道理),对人民有利(为民谋利益),形式很生动(是喜闻乐见的)。如果相反,说的是大而化之的、缺乏具体实在内容的空泛的道理,采用的是公众唯恐避之不及、枯燥乏味的动辄训诫的方式,那么,这实际上是将公众拒于千里之外,自然无法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3)区分不同情况,对“三个地带”展开有针对性的相应舆论工作。

其一,巩固和扩大舆论的红色地带。应通过各方面卓有成效的努力,使红色地带的舆论阵地不断巩固,舆论版图持续扩大。这不单单是舆论领地的扩展,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舆论的物理空间的全域覆盖,且要使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入公众之脑、心,让主流意识形态在公众心底扎根且不可撼动。也就是说,要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通过红色地带的舆论得到广泛的传播,并收到深入人心之效。为此,须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闻媒体做到:由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形成的新闻舆论,传播渠道畅通,实行有效覆盖,公众乐于接受,这是对传播力的要求;体现正确导向,在复杂的舆论格局中,能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使引导之声对于公众而言能声声入耳,这是对引导力的要求;能从正面影响公众舆论和公众之心,使之巩固原有的正确观点,修正原本存有偏颇的观点,这是对影响力的要求;忠于事实、言而有信的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工作者注重公信力、体现公信力,任何时候都让公众感觉到可信任,由此对主流意识形态感到可信赖,这是对公信力的要求。

其二,使舆论的黑色地带逐步缩小地盘。舆论的黑色地带,是藏污纳垢之地。对此放任,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是对人民利益不负责任。对于舆论的黑色地带,该揭露其本质则揭露其本质,该指明其要害则指明其要害,该点明其欺骗手段则点明其欺骗手段,该揭示其不良用心则揭示其不良用心。总之,要通过上述种种努力,致力于逐步缩小舆论的黑色地带的地盘。

其三,力促舆论灰色地带向红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的舆论具有可导性和可变性。主流意识形态和与此敌对的意识形态都把舆论的灰色地带作为争夺对象,且不放松任何可以争夺之机。这客观上使舆论的灰色地带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两股力量的牵引,既存在着被敌对意识形态牵引过去的可能性,也存在着被主流意识形态牵引过来的可能性。应清醒地认识到:主流意识形态在争夺舆论灰色地带的过程中并不占绝对优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性质严重的腐败现象和党内存在的相当普遍的不正之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令人咋舌的乱象、时不时出现的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严重灾难、社会环境中的与主旋律相对立的极不和谐之音等,往往被一些人归因为由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所致。以上各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确实会影响社会成员对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程度,这是问题的严重性之所在。上述问题正是中国共产党在自身治理和社会治理中通过不懈努力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将以上现象和问题归因为由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所致,这是不合事实也不合情理的。

力促舆论灰色地带向红色地带转化,关键是用以理服人加生动实例的方式阐明红色地带舆论对人民利益的维护,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说明黑色地带的舆论既与事实不符也与真理不符;实事求是地指明黑色地带将会把舆论引至什么方向、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三、舆论与意识形态安全:对其间关系的考察

舆论对意识形态安全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的舆论,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舆论,不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舆论对意识形态呈现为特殊的作用方式:通过意见表达直击公众心灵,通过舆情影响公众情绪,最终落脚到对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还是损害上。

1. 在互联网战场上能否顶住、打赢,直接关系意识形态安全

利用互联网、西方发达国家可以比以前更方便地传播其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互联网已成为其进行或公开或隐蔽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形成危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应舆论的常用工具。

通过互联网向中国输入包含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帝国主义的图谋,制造比较特殊的舆论,以此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从另一个方面构成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风险。

网上的一部分舆论(黑色地带的舆论),来自敌对的意识形态阵营,在某些情况下严重影响了我国一部分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这些舆论中,有的对于人民来说具有离间性质,有的对于历史事实和现实事实具有歪曲性质,有的对于公众之心具有搅乱性质,有的对原本稳定的社会心理具有搅局性质,有的对国家、民族和英烈形象有明显的抹黑性质,有的在是非对错问题上有迷惑性质,有的含有讨好、拉拢性质,有的有着混淆黑白的性质。这些舆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完全背道而驰,是意识形态安全的严重干扰性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西方反华势力妄图以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我们在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现在看来,必须要把网上斗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高度重视起来,抓紧干起来,讲究战略战术,坚持下去,久久为功。”[10]只有在这个主战场上的舆论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中顶住、打赢,才能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在互联网舆论主战场、主阵地上不可能出现真空状态,“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因“我们不去占领”而失去阵地,或占领了而又丢失阵地,都将无法向人民、向历史交代。进行网上斗争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容不得稍有懈怠。在网上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2. 主要由网络形成的“大舆论场”使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难度大大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大舆论场”作过重要论述:“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11]

四种界限的模糊带来的结果是:舆论格局和舆论形态的复杂性大增。以国际国内舆论界限愈益模糊为例。国内舆论往往瞬间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点,敌对意识形态很快介入;国际舆论与国内舆论交互渗透、无缝对接。这就使得对国内的特定事件的舆论(事件舆论)及由舆论引起的事件(舆论事件)的处理,远不如国内舆论和国际舆论界限相对分明时(即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那么单纯和简单。再以虚拟与现实间的界限愈益模糊为例,现实空间中的舆论,由于引发舆论者、参与议论者的身份清晰可见、可辨,据此进行相应管理相对方便。但在虚拟空间中,引发舆论者、参与讨论者的真实身份并不明确,因而给甄别、判断和评价网上意见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在身份不为他人知悉的情况下,引发舆论者、参与讨论者发表意见相对更为开放。再则,在虚拟空间中,对网络舆论经常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的“网络水军”如鱼得水,经常能在网络世界中掀起大浪,为管理者和网民制造出许多难题。总之,四个界限的愈益模糊,客观上隐含了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诸多风险因素。

八个特点的存在造成的结果是:使对网络舆论进行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引导难度陡增。主要与网络空间相联系的“大舆论场”充满变数,更加不易把握。具备八大特点的“大舆论场”对意识形态安全影响极大。如舆论更具有突发性,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经常性的潜在威胁和现实威胁。在网上,一条信息、一则微博、一个帖子,都有可能形成一起足以引起亿万公众关注的突发性的网络舆论事件。此类事件中,公众的注意力、议论内容高度集中,有时甚至形成群情激奋、亢奋的状态,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很大的冲击力和损害性。现实空间中,冲突和冲突性要升级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虚擬空间中,冲突和冲突性的升级可能频频出现。微博的社会动员力、微信的瞬间渗透性,都可为冲突性的出现和升级提供功能强大的助燃剂。八个特点中每一个特点都有足够大的能量,它们汇聚起来,将会产生更大的能量。

网络舆论对意识形态安全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舆论对于意识形态的特殊作用方式有:通过意见表达直击公众心灵,通过舆情影响公众情绪,通过维护或搅乱公众的心理安宁和正确认知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导向错误和内容错误的舆论,使一部分公众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离心力、抵触感,不信任、不认同、不顺从,甚至完全对立。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12]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有些是由公权力本身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握有公权力者做了有损公权力的公信力的事,且这样的事经常发生),有的则是敌对意识形态对握有公权力者进行妖魔化所造成的结果。无论哪种情况,都须高度警惕。

3. 导向不正确的舆论直接危及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这是舆论工作中一个永恒性的主题。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包含的11种安全中,政治安全(居于首位)、文化安全及社会安全,都与意识形态安全密不可分。意识形态不安全,就会危及政治安全。瓦解政权是从瓦解政权的支持者的人心开始的。瓦解政权的支持者的人心,既是舆论在起作用,也是一定的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是特定舆论和特定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舆论经年累月地发挥着作用。当然并不是说围绕一个舆论议题形成的舆论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围绕某一个议题形成的舆论,有其生命周期,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会大致告一段落。后起的新的舆论议题,虽然不同于此前的舆论议题,但在倾向性方面会存在某种一致性。再则,在新的舆论周期中,曾有过的舆论会作为一种记忆被唤醒,从而成为当下舆论的参照,并加剧当下舆论的影响力度。相同类型的舆论议题连绵不绝,不断强化某种倾向,长年累月地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会加深公众在某方面的刻板印象,加剧某方面的心理倾向。

舆论有时是零星地发挥作用的,这样的作用方式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网上舆论的星星之火,完全可能演变为引起线上线下舆论的燎原大火。即使不是引起燎原大火,特定公众结合自己的经历,也可能对网上的舆论碎片做出自己的解读,将碎片加以连缀、拼合,使原有的观点得以巩固,或使固有的见解发生动摇。如果是向正能量方面靠拢,固然不错;如果是偏离正能量,则会成为很大的问题。

4.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是提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力

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力的掌控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意识形态安全的程度高低。虚拟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即时、自由、开放等特性,使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更趋激烈。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软件与硬件重叠交错,跨界影响,所有意识形态谱系都反映到网络上,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利益诉求的舆论场,成为国家间、群体间争夺的重要阵地。”[13]

网络舆论已构成了特定意识形态即网络意识形态。对网络意识形态体现的领导力与对通常的意识形态的领导力,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遵循新闻舆论传播规律和舆论引导规律。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和通常情况下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在上述诸多方面有着一致性和共同性。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一定程度上可借助行政力量实现;而对于前者来说,行政力量基本发挥不了作用(不恰当地使用行政力量,甚至还会引起网民的逆反心理),对于舆论内容的表达和表达方式的采用有着更高的要求。说干巴巴的道理、说不言自明的道理、说大而无当的道理、说简单重复的道理,都是无济于事的。对网络舆论进行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引导,对网络舆论意识形态工作进行领导,须有紧迫感、责任感,有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不仅如此,需要更讲究艺术性。具体是:在形成新闻舆论的过程中,将事(事实)、理(道理)、利(利益)、情(情感)、美(审美)等因素很好地调动起来、加以融合。用事实说话,事实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以及鲜活性;以道理服人,道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量和逻辑力量;以利益示人,所含、所涉的利益具体实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情愫感人,充满动情力,使受众无法不为之动情、动容;以美感悦人,能使受众在获得高品质的新闻信息的同时,得到由新闻作品带来的审美享受。如此,就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网络意识形态领导力,并将它落到实处。确保网络意识形态领导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关于舆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不在少数;关于意识形态及其安全,研究成果也不算太少。但将舆论和意识形态及其安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这类成果相对较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继续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

参考文献:

[1] 重温习近平8·19讲话: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EB/OL].[2015-08-19].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819/c385474-27483230.html.

[2] 王达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涵、挑战及对策[EB/OL].[2016-10-24].北京日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4/c_1119771771.htm.

[3] 丁柏铨. 论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通过思考获得的三个认知[J]. 社会科学战线,2020(9):151-157.

[4]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

[5] 马克思. 政治經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6] 詹成付. 增强历史自觉的光辉典范[J]. 红旗文稿,2021(24):4-9.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8] 丁柏铨. 对舆情概念的认知和思考[J]. 编辑之友,2017(9):5-11.

[9] 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0-31.

[10]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要敢于亮剑[EB/OL].[2020-09-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903/c70731-22782905Html.

[11] 習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429.

[12] 习近平. 习近平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5-09-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8/c_ 128206459.htm.

[13] 夏自军. 美国“网络自由”渗透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探究[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7(2):18-23.

An Explor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deology and Secu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News View

DING Bo-quan(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Public opinion and ideology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connotations and are not entirely in the same category. Public opin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open expression and the intersection based on public expression of opinion. Ideology is systematic idea. Ideolog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public opinion, and mainstream ideology exerts influence on public opinion through its dominant position. Certain public opinion is always subject to the corresponding ideology (especiall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inion on ideology, including mainstream ideology, cannot be ign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ideology is neither a simpl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nor a general attraction or repulsion relationship. There is a certain complexity. Public opinion consistent with mainstream ideology is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ideological security; Public opinion that runs counter to mainstream ideology is not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ideological security.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oday's ideological struggle. The key to winning the online ideological struggle is to enhance the leadership of online ideology.

Key words: public opinion; ideology; security; relationship

作者信息:丁柏铨(1947— ),男,江苏无锡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紫金传媒智库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实务、舆论学研究。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关系安全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