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元木刻版画《播种》创作探析

2023-11-02何祥国

艺术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播种木刻陕北

□何祥国

20 世纪20 年代末至30 年代初,鲁迅先生倡导并发起新兴木刻运动,主办“木刻讲习会”,介绍具有进步思想的欧洲版画作品,指导美术青年进行木刻创作,扶植众多木刻社团,推动一大批中国现代版画先驱诞生。这些左翼版画家们利用版画的复制功能进行思想教育传播,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而人民版画艺术家古元(1919—1996)深受新兴木刻运动前辈作品影响,成为延安画派和解放区版画的杰出代表。

1919 年,人民版画家古元出生于广东中山县那洲乡(现属珠海市),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爱好美术,常作水彩写生。1932 年,古元考入省立广雅中学。他在广州上学期间,目睹军阀、官僚和洋人作威作福欺压老百姓,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状怀有强烈不满与困惑,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与进步青年参加学潮,走向街头示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表达对当局政党的不满,最终于1938 年前往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参加革命。

在陕北公学期间,古元参加课后美术小组,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由于表现出色,结业后被派往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深造学习。在鲁艺学习期间,为了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古元深入陕北农村,运用米勒油画中农民的样式与表现方法,探索版画艺术新形式,创作出许多精彩的表现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木刻版画作品,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深受人民大众喜欢。延安时期的版画艺术家,大部分是从后方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养分进行创作,古元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版画家。他的作品中饱含深刻的情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如何分析和理解他版画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表现手法与样式,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与探析的内容。

鲁艺时期的木刻老师大多数参与过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提倡用欧洲左翼版画家使用的木刻表现手法与创作方式来进行版画创作。古元在鲁艺为期一年的学习期间深受这些木刻教员的影响,创作出的木刻版画广泛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和创作方式。他创作的第一幅名为《播种》(如图1)的版画作品以农民播种的形象进行创作,画中一名男性农民在田间播种,人物形象明显带有西方版画的风格,似乎既吸收了珂勒惠支版画作品的浑厚,又有米勒作品的意境。同时期,他创作的《走向自由》(如图2)系列版画作品也显示出了艺术家学习借鉴欧洲进步版画的手法并且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图1 古元 《播种》 木刻 1939年

图2 古元 《走向自由》 木刻 1939年

1939 年,古元完成第一幅木版画作品《播种》,画面中并没有刻画常规的人物正面形象,而是刻画了一位皮肤黝黑又壮实的男子播种的背影。他运用了大面积的黑色来表现壮实男子的背影,精炼的阴线把背部手臂肌肉的起伏表现得生动鲜活,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画中人物剪影式的头部向右微微低头倾斜,似乎正看着种子落在泥土中,凸起的手臂肌肉曲线与因长期劳作大于常人的方形手掌和众多的点所代表的种子形成点、线、面的构成关系,在整幅画面中显得突出有力。画面上方c字形的黑色块,用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阴线排列包裹住,似乎象征着微风吹来,手中的种子也飘向右下方的泥土里,右手与下方播出的种子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象征着革命与抗日的成功。农民的另一只手抱着盛满种子的农具,似乎这里就是革命种子的根据地,在腰部与臀部大块的黑色指向下为一双矫健双腿,裤腿撸起至膝盖处,露出圆鼓鼓的小腿肌肉,光着脚丫稳健地走在黝黑的田野中。艺术家为了突出播种者的劳动形象,在画面中采用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播种男子的形象几乎占满画面中间,左右两边省略了烦琐的背景环境,而土地的黑色更显示阴刻粗壮的腿部,大面积留白则突出人物上半身形象。

这幅木版画作品中农民播种的方式与当时中国现实情况不符。当时的陕北,农民播种不会随意播撒种子在田中,而是珍惜每一粒粮食种子,保证它们不被浪费,并且希望每一粒种子都能获得丰收。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大部分农民处在温饱线的边缘,他们被资产阶级地主剥削,经常食不果腹,很少有农民能吃饱肚子,更少有强壮健硕身躯的农民。画面中这种脱离历史语境的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的表现形式与手法,是受到了西方农民画家米勒的作品《播种》与珂勒惠支创作的画面人物形象的影响。古元为了传达创作意图,通过强化形象特征与动作来突出播种革命种子的希望。虽然他学习木刻版画不到一年时间,却体会到了北方农村生活中农民的辛苦与对生活的希望,创作出这件《播种》作品,已实属不易,而关注生活、表现生活的品质正是优秀人民艺术家必备的品质。

古元创作的另一幅表现播种主题的版画作品《播种》(如图3)完成于1943 年,画面表现的对象仍然是陕北农民,刻画的人物造型风格明显借鉴了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艺术家从传统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寻找西方化的木刻版画造型中国化、大众化的表现方法。这张表现播种主题的版画,正是古元学习了民间剪纸艺术后造型风格转换的有力证明。画中人物形象采用简练的刻法,类似于传统镌刻刀法。而艺术家在选择表现播种者形象时,没有再次采用农民背影的视角,而是运用正面的角度表现播种的动作。画中用略粗的阳刻线展现出一名穿着无袖坎肩,戴着陕北特有的白头巾的青年男子,他有着显著的浓眉大眼,而头部却偏左微微低头看向播出去的种子,嘴角上扬似乎在憧憬种子成长的未来。画面中农民右手抱着方形容器,容器里盛着不多的种子,左手刚从容器里取出种子,并一颗颗撒向土里。与上一张播种主题的作品相比,古元在处理这幅作品的人物形象时,更加贴近当时陕北农民的生存状态与耕种习惯,人物形象也更饱满且更具生命力。

两幅作品同为农民播种的主题,但画中所表现的人物造型特征与风格手法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明显的转变不仅体现在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上,更体现在古元对生活的重新认识以及艺术对生活作用的再思考。两幅作品的主题相同,所呈现出的面貌却有着明显的不一致,这种明显的差异变化也是艺术家个体自我经验变化与艺术实践道路上探索的结果。1940 年6 月,古元完成学业后,到人民群众中再学习,离开学校后,他前往延安川口区下乡碾庄,担任乡文书为人民服务,获取创作素材。而他的此次下乡,是艺术家第一次真正走到人民中去体会生活。这一年的下乡经历,对他此后的版画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古元作品中刻画劳动人民形象的差异与转变是他在碾庄的生活经历造就的。在碾庄与老乡们相处的经历对古元的创作审美影响是深刻的,这种审美的转变激励着他依据农村生活的经历进行创作。画面中的艺术形象也更加贴近现实,摆脱西方版画固有的创作模式与方法。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必须经过艺术家的处理加工再回到人民中去。古元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艺术家,他在碾庄下乡做乡文书工作期间,在工作之余创作了多幅描绘农村生活和表现农村景色的优秀作品,村里的多个家庭空间成了古元版画展览的重要场所。

古元在版画创作风格上的转变背后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现,他完成于1943 年的版画作品带有强烈的民间艺术特色,人物动作形态意味极强的“播种”图像,明显体现出艺术家对农村生活的强烈而又深刻的体验,可以看出古元从农民审美视角出发去赞美农民朴实而又有寓意的劳动。这幅作品与1939 年创作的《播种》相比,画面中农民形象已经没有前一幅那样极具突出的视觉张力,也没有了夸张过度的健壮身躯与肌肉感,整体形象更加真实,陕北农民的地域性特征更加清晰,着装和衣物装饰更贴近当地老百姓的真实形象,体现出陕北特色。

前后两次关于播种主题的版画创作,呈现出艺术家对农村劳动生活的关注与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传达了古元在体验和经历农村生活后的反思。首先,虽然同是以男性农民在田地播种为主要表现题材,但画面在呈现的精神面貌上已经有非常大的区别。古元在1939 年创作的《播种》作品画面中农民的形象为背面形象,看不到播种者任何面部表情,而处在阴影下的背影却能促使观看者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的艰辛和劳苦。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不仅是一位播种者,更可能是在地里“进行战斗的勇士”。1943 年古元创作的《播种》画面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已经不同于1939 年创作的《播种》作品中那样充满苦难但又具有力量感和战斗性,给人更多的视觉感受为温暖、柔和的抒情意味,整个人物形象似乎展现出非常愉快轻松的状态,画面传递出在田间劳动似乎是一件快乐的事。其次,将两幅木刻《播种》作品进行比较,类似剪纸窗花风格的版画作品中播种的人物形象已经毫无西方版画家柯勒惠之、米勒作品里的人物影子,而是重新创作出属于陕北特点的农民播种形象,采用了老百姓最喜爱的民间剪纸窗花造型风格来表现。这种窗花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艺人最具有传统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在陕北榆林地区广为盛行,因采用鲜艳又喜庆的色彩来表现美好、吉祥的内容而深受民众喜爱,成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家中常见的装饰品。而古元将民间意味与主题强的艺术形式运用在版画创作中,更容易被当地的民众接受。再次,两幅版画作品在画面细节上有着很大的差异,1939 年的木刻《播种》画面里看不到任何陕北形象特色的细节,而在1943 年的《播种》画面中,古元在农民的衣饰设计上,花费极大心思,农民的头部戴有陕北特色的白毛巾,寥寥几笔就把头巾形态特征生动地表现出来,背心的衣纹样式和鞋子款式、鞋头纹样都具有陕北当地农村的风俗特点,由此可以推断,此时的古元为了创作已经扎根于陕北农村生活。另外,画面中农民的播种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别,1939 年《播种》作品里的农民将手里种子大把撒到地中,而1943 年的《播种》作品里的农民却将种子一粒一粒按顺序撒在田地上。从当时农村缺粮、农民珍惜粮食的角度看,1943 年创作的《播种》作品中表现农民播种的方式更接近当时农村的播种习惯。

我们观察比较这两幅版画作品中相同主题但又不同表现形式的人物形象,不仅能感受到古元在创作这两幅作品的过程中与生活碰撞产生的情感变化,更能觉察到认知事物感受的变迁过程。作品中播种者形象的变化不仅表现出古元在这一阶段对艺术造型的探索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陕北延安农村里农民生活面貌的改变。

任何艺术作品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才能被民众接受并喜爱。古元所创作的作品,似乎都在随着人民的诉求与社会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对于艺术创作,艺术家必须带着对生活诚恳的态度和真实情感去面对,创作出民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这也是古元一生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播种木刻陕北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浅析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舒玛栎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初探
栾树种子育苗技术探析
塑料大棚番茄早熟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