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诗词中的地理意境解读

2023-11-02李腾达

地理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用典山地长征

邓 伟,李腾达

(1.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成都 610101;2.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 610101)

毛泽东是马背上的诗人,他的许多诗词洋溢着地理空间与景观的美学特征,将山、水、云、雪、霜、树等地理字眼运用自如,形成了大气磅礴之势,顿增艺术感染力,让地理现实空间尽显美学意境,渲染着炽热的革命激情、光辉的革命理想和惊世骇俗的神奇瑰丽。

一、时空景观的妙想

作于1925 年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词的片头就点明了季候和地理场景,暗喻人物所处 “操危虑深”的时局,诗人的行迹和地理场景在时空层面序次展开,从宏观上“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野由远眺仰视及近观俯察,展现了岳麓山的群峰耸立,层次分明,霜叶红盛。波平如镜的湘江,碧清透明,百船穿梭,好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山水秋色图,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革命期许的乐观心态。微观上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刻画出革命者“天高任鸟飞,水深凭鱼跃”的豪迈情怀。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将山中层林与水中鱼翔之静态和动态做了全息的地理图景概括,表现出诗人将地理景观有层次地诗化为具有感染力的美学意境。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独特的地理场景的感悟,诗人才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气壮山河的一问[1],这是一种壮怀激烈的思想与情感的迸发。

作于1927 年的《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是对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象交汇的地理坐标的精美融合。所谓“九派”应是泛指长江水系网络的发达,由西向东贯流,象征长江水势浩大,这是水文地理空间情势的词语概况,而沉沉一线指的是南北铁路线。将人文和自然纵横景观紧密地关联起来而加以宏大渲染,接着诗人望远处之烟雨茫茫,看近处则是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一个锁字,描绘了江面的较狭。这一切都展现了诗人地理视角的独特与开阔,把远近纵横的天地之象尽收眼底,富有极强的地理画面感。诗人寓情于景,诗句动人心魄,纵然才有“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心态狂歌,彰显出一个彻底革命者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乐观。

作于1934 年与1935 年间的《十六之令三首》,以山地为美学载体,贯以山字独起,并妙用“快马加鞭”“卷巨澜”“奔腾急”和“战犹酣”等词语,生动地展开了红军长征过程的宏大叙事,既诠释了复杂而艰险的山地环境,更映衬出红军长征的万难与雄壮,极其富有长征中人山浑然一体的宏大画卷之震撼感。

作于1935 年的《忆秦娥·娄山关》,描述了西风劲吹,南飞雁声阵阵,寒霜袭人的秋冬时节,传来了红军出发时阵阵细碎的马蹄声和呜咽的喇叭声,给人以一种无比悲壮的战前场景感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给人以一种无比豪迈壮怀的激昂,也表明娄山关战役的胜利给未来革命带来了希望,加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更是令人感慨不已[2]。

作于1935 年的《七律·长征》,通过时空跨越而展现出一幅红军长征路线的山川地理漫卷。诗人将崎岖险峻的山地视为腾细浪、走泥丸,充分折射出毛泽东的性格特点:挑战精神和超越情怀。“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以快速的地理时空大转换,刻画红军长征的速度,纵然山高路险,也无法阻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前进的步伐。“云崖暖”确实点出了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气候特点,这充分表明毛泽东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别是山地地理环境特点的精准把握,并惟妙惟肖地写就在诗言词语中。

长征的伟大胜利,除了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密切相关外,也与毛泽东深谙山地地理环境并在军事战略行动中恰当运用分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大多数革命根据地都与山地有关,可谓红星中国与山地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作于1936 年的《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辉煌的篇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好一派宏大的北方冬季大地与天空特有的地理景观尽收诗人眼底;“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明喻出寒冷冬日时节黄河失去涛流水势的寂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刻画出一幅冰雪覆盖的群山和高原的动态美感,山地的峰峦、高原的起伏在天际融合而构成了绝美的山地地理画面。

此外,毛泽东的诗词中巧用地理知识的语句很多。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妙美地刻画了地球自转的规律,阐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特点,尤显大气磅礴。

二、地理意象的洞察

毛泽东的诗词多以山川、气候、天象为烘托,堪称气势雄伟,浑然磅礴。诗人如此博大的地理视角缘于他对自然和事物大开大合的洞察力,充分体现在诗言词语中的夸张和比喻,闪烁着大道哲理的光芒。

毛泽东诗词中“山”字可谓吟咏多多,借山地而幻化思想、情感意象(表1),这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与中国山地地理环境的必然联系。

表1 毛泽东诗词中山地幻化的意象

毛泽东在诗词中自如把握宏大地理场景,并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历程渲染在这特有的地理空间上,讴歌了共产党人镌刻在山河中的革命史诗,高度展现了诗人超凡的地理意象洞察力和表达力。

三、用典的地理烘托

据有关研究统计,毛泽东一生写就的诗文用典多达183 600 处,其纵横古今的用典妙笔亦在引经据典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3]。毛泽东诗词中的用典不仅注意从古典中提取精华,而且还善于从夸张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借用典故的神奇隽永,反用典故的别开生面[4],可谓出神入化,寓意生动而深刻。

毛泽东诗词用典的地理烘托语句较多,如“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三首·山(一)》),就是借用民谣“上有骼楼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诗人将原民谣的“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 这一诗句建构了与原典相异的令人振奋的奇异境界,使诗情顿呈异彩。从“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可知毛泽东观察世界的视角一贯与众不同,他是站在宇宙之外更为广袤的空间来观察宇宙,看待地球,俯瞰世界的。

毛泽东在创作诗词中化用典故,其中《沁园春·长沙》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就是点化了《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泽东将“飞”改为“击”,“跃”改为“翔”,一字之改,灵动地再现了鹰在天空中雄健有力地盘旋搏击,鱼在江里游来游去栩栩如生的欢快情态,勾勒出一幅江河立体化空间的地理生态画面[5]。

毛泽东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意境,尽情读来深为诗词中宏大的、多层次的地理时空意境和用典幻化的美所感动。

致谢:衷心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在本文写作构思中给予的指导!

猜你喜欢

用典山地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山地草甸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