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果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贡献

2023-11-01麻彦坤

关键词:言语心理学马克思

麻彦坤

一、 引 言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与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理论和革命政治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活动和政治活动。维果茨基是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最重要先驱,发展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是他毕生的不懈追求。维果茨基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探索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心理学领域,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维果茨基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的统一,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作为研究其文化-历史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维果茨基比其他任何学者都更深刻、更科学地沿着马克思主义路线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他断言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是唯一科学的心理学(Doria,2018)。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包含了许多学者的观点,但维果茨基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其他学者的观点都奠基于维果茨基建构的框架(Zavershneva,2016)。鲁利亚这样评论:“维果茨基为我们树立了如何掌握历史方法的榜样,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马克思和列宁的方法论运用到具体的心理学研究中”(Luria,1979)。

虽然维果茨基研究者,如Cole,Wertsch,Valsiner以及Daniels 等人承认维果茨基是马克思主义者,赞赏他的创造性工作,表示会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发展,事实上,他们没有做到(Ratner &Silva,2017)。因为他们很少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意味着什么以及维果茨基如何利用这些概念并加以发展,他们没有提出心理学的政治维度,也没有提出心理学科的政治方面,他们从来没有试图像维果茨基那样沿着马克思主义路线重新阐释心理学,他们忽视了心理现象、心理学科以及文化的政治方面。因此,深入剖析维果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挖掘维果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贡献,探讨维果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关注维果茨基构建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思路与策略,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当代价值。维果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透视。

二、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的有机连接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和心理学的辩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延伸到心理学领域为心理学研究提出了富有成效的假设,修正了其理论偏差与方法论错误。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内部发展,填充了心理学领域的学术空白,矫正了其研究取向的错误,解决了一些久而未决的矛盾(Martins,2017)。反之,心理学研究也反哺了马克思主义,为丰富马克思主义贡献了特殊的理论与具体研究成果。当然,这些心理学的理论、结论和方法论需要适合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归纳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阐述或政治主张,相反,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利用心理学的特色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与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是相互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维果茨基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指导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维果茨基通过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以及有关具体心理现象的实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维果茨基认为,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不是一个学派,而是唯一科学的心理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心理学改革绝不意味着放弃先前的学术研究,有价值的理论和成果必然会以一种改良的方式整合进马克思主义心理学(Vygotsky,1987)。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只能由扎根于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论和研究成果来发展,而不可能根据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发展。维果茨基认为,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是将哲学学说应用到具体科学领域的典范,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具体科学研究,需要建构一种方法论,也就是应用到具体科学的概念系统(Vygotsky,1997a)。这一任务的实现并不是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范畴和辩证唯物主义简单地介绍到相关科学领域。直接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应用到心理学问题解决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缺乏有关心理现象的具体知识,即使历史唯物主义也不足以建构完整的心理学理论,因为它不能涵盖具体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发展的变化规律及其因果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无法包含适合心理学的范畴和概念。因此,维果茨基主张,我们必须创造一种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心理学理论,他称之为“心理唯物主义”(Vygotsky,1987)。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品质以其革命政治性批评了现存的社会系统并指导其重组。维果茨基将这一品质融入心理学的理论、结构与方法论,使政治品质成为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独特属性(Zavershneva,2018)。维果茨基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应用到了心理现象分析中,主张政治与科学的相互联系。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已阐明,对心理学的科学理解一定会引领社会进步,反过来,社会理解和批评也有助于阐明心理学理论特点和经验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中,文化心理学是连接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最有成效的研究取向。文化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是一致的,使用了马克思主义和学术心理学的概念,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论引入了马克思主义,这也是维果茨基发展他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的目标。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植根于心理学领域,力图将心理学与宏观的文化因素联系起来,对许多心理学现象展开了复杂的文化分析,无缝连接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系统,将文化加以拓展使之包含社会细胞和政治经济,将心理学的概念、框架等视为一种文化历史现象,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的连接器。

三、 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

通过阅读马克思的作品,维果茨基认为有必要创造一种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上的心理学的一般理论,阐明自己的原理、概念、规律和方法论,可以假定,辩证法原理在所有现实领域发挥作用,同时,辩证法也是思考、分析任何现实领域的方法。维果茨基创建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客观现实无法通过机械复制的方式进入人的主观世界,人掌握现实的能力可能是通过心理过程系统实现的,人类活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人正是通过认知、情感等心理机能组成的多功能系统生成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这一主观映像与客观现实的契合程度依赖于贯穿个体发展的教育经历和社会地位(Gordana,2020)。

维果茨基在《心理学危机的历史意义》这篇文稿中对当时的主要心理学流派所使用的方法进行了透彻分析。他的结论是,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存在的致命缺陷体现为方法论立场的分裂状态。他认为,当时的心理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使用了“自然科学方法”,以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另一类使用了“唯心”的内省方法,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Vygotsky,1997a)。他坚定地认为,只有唯物主义才能为心理科学提供适切的基础,因为其方法是客观的,而唯心主义取向的主观方法经常适用于艺术和美术活动。如果心理学希望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放弃唯心主义,将唯物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

还是在这篇文稿中,维果茨基为自己设定的任务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心理学,确信奠基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科学心理学能够描述和解释基于机械原理的心理学理论(如行为主义和反射学)无法解释的发展过程和关键品质(Vygotsky,1997a)。他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第一步是建立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一般理论,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必须创立一种“心理唯物主义”理论。建立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严重依赖于适切的方法,理论是通过方法直接接触经验事实的。

(二)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维果茨基认为,追随马克思的方法去分析历史解释非常重要,他将分析、历史与实验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实验-发展”方法(Vygotsky,1978),这一方法的关键是历史。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我们知道过程的终点、结果、方向以及发展过程的形式时才能完全理解发展的某种状态以及发展过程自身”(Vygotsky,1997b)。在个体水平上,这一过程的终点就是完整形式的成人思维。维果茨基认为,“实验-发展”方法就是将历史引入实验研究,他断言,“是发展心理学而不是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新的分析取向”(Vygotsky,1978)。

维果茨基将历史作为从多个视角展望心理发展的手段(Scribner,1997)。首先,他区分了种系发生(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和一般历史(人类历史)。维果茨基对心理发展的社会历史分析部分奠基于恩格斯对人类学起源的解释,部分奠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发展理论和阶级划分社会理论。维果茨基认为,现代人的心理过程诸如随意注意、逻辑推理等与多数动物具有的初级的、生物进化的心理过程不具有发展上的连续性(Vygotsky,1998)。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不能用自然规律单独解释,其植根于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人类劳动活动。维果茨基对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文化作用的理解使他相信,在阶级斗争条件下,同样的心理过程会因为人的社会阶级的差异而不同。

维果茨基使用的历史分析的第二个水平(层次)与个体在社会中的生活历史有关。在一般历史中,生物发展最终被文化发展所代替,而在个体发展历史中,两种发展系统同时发生,交织存在。儿童在取得生理发展和成长的同时,获得了独特的文化工具,其中最重要的是言语交流,儿童言语的发展是通过与成年人或年龄较大的儿童的言语互动实现的,将儿童心理机能的生物遗传系统转化为心理机能的文化系统需要成年人发挥重要作用。在个体发展的历史上,发展的文化线出现两次,首先是社会经验的形式,然后是个人经验的形式(Sawyer &Stetsenko,2018)。维果茨基高度重视个体间机能向个体内机能的转化,将其提升到心理发展规律的高度。

历史分析的第三层次的使用体现在维果茨基理论建构中强调具体心理系统发展的方式依据时间线的不同而不同。例如,他明确指出,在不同历史环境中如个人历史、社会历史、种族进化历史,记忆发展过程明显不同。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具体心理机能依据年龄(如儿童与成人)、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化社会)、历史时代(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而不同(Vygotsky,1994)。这些观点都充分凸显了维果茨基历史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特征。由于建构心理发展一般理论过程中对历史作用的重视和强调,维果茨基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唯物主义哲学提供具体证据的潜能,将全部历史(包括无机史、有机史、进化史、社会文化史、个体发展史)作为建构心理学一般理论的重要基础(Feigenbaum,2017)。

四、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原则

维果茨基意识到心理学的危机构成了两个相互联系的难题:本体论与认识论(Matheirie &Zanella,2017)。本体论危机固然是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认识论危机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了心理学家开展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一方面显示了他所处的时代的痕迹,揭示了十月革命前俄国心理学的进展;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其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揭示了当时心理科学的进展。维果茨基思想发展与理论建构的关键在于他采纳了独特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开放、非本质的世界观。在《心理学危机的历史意义》这篇文稿中,维果茨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原理为基础完成了新心理学的建构,批评了前辈们对马克思作品的机械使用,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借用并呈现了主体与世界相互建构的观点(Vygotsky,1997a)。

(一) 维果茨基的本体论观点

在《儿童的想象与创造》这篇文稿开端,维果茨基提出,人类大脑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它能够通过接受刺激而改变结构,还能够保存过去的经验,促进其复制。“如果大脑的活动仅仅限于维持过去的经验,人类只能适应熟悉的、不变的环境条件,先前经验中未曾遇到的那些新变化将无法引起恰当的适应性反应”(Vygotsky,1990)。维果茨基提出的大脑可塑性的论断,经过鲁利亚的发展,融入了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维果茨基强调了人可以超越自然和先前条件的限制,讨论了先前经验和未来经验、已经发生完成的和新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将历史视为一种过程、一种不间断的运动,不论是概括的社会发展史还是个人发展史都是如此。作为一种运动,历史由先前的成就及其重塑的可能性所支持,这些发展条件是一种历史的建构。

基于人的存在和历史的动态概念,维果茨基认为,大脑具有创造性特点,它不是突触的集合,而是积极的器官,迎接社会提出的挑战,重塑已经形成的联结,同时,建立新的联结,为其他可能性开放通道,“大脑不仅是储存先前经验的器官,也是组合以及创造性重组过去经验进而产生新的命题与行为的器官”(Vygotsky,1999)。正如马克思一样,维果茨基断言,得益于大脑的创造性能力,人的存在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正是人所具有的创造性活动,使人能够面向未来,改造现状,创造未来”(Vygotsky,1999)。

维果茨基关于历史的观点与马克思有机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表现为历史的过去,存在于一系列的具体条件,这些条件不仅仅指经济方面,而是包括整个的物质和非物质人类遗产。历史总能给我们周围的每件事物烙上印记,影响我们身体的存在,指导我们思维、体验、交往以及行动的方式。然而,人类存在的本体论条件不能还原为对过去的借用,过去包含在当前的客观条件中并得以更新,必然通过具备投射自身能力的一些基础性复杂过程指引未来。马克思这样写道:“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末端,我们得到了一开始就存在于劳动者想象中的结果。”(Marx,1976)

(二) 维果茨基的认识论观点

维果茨基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社会生活创造的劳动和语言将意识组织起来,不是谈话的方式决定了经验世界的方式,相反,逻辑起点是世界自身组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维果茨基认为,劳动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人类活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传递经验与思想的理性、目的性工具需要一个中介系统,其原型就是在劳动中因交往需要而产生的语言”(Vygotsky,1986)。维果茨基被视为社会建构主义的先驱,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如Gergen、Shotter 等人都谈到了他们的理论观点与维果茨基之间的关系(Ratner &Silva,2017)。López-Silva(2013)肯定了维果茨基和其他苏联学者如列昂节夫、鲁利亚等人在社会建构主义运动中的复兴,维果茨基的反认知、反心灵主义观点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主流心理学。López-Silva强调,维果茨基以及其他建构主义者构成了“建构主义连续体”的组成部分,维果茨基的观点是介于激进建构主义之间的中间立场,主张主体自身建构了现实,而社会建构论认为现实是社会建构的(López-Silva,2013)。建构主义虽然承认维果茨基的深刻影响,但在解释语言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时,脱离了其起源,忽视了人的活动与语言、思维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解,语言与人的社会存在的物质关系相分离,这一理解与维果茨基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维果茨基是一位重视语言研究的心理学家,在其文化-历史心理学中,语言是一种真正的人类文化工具,在意识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真正发挥了人类心理机能。在19世纪70年代,西方“发现”了维果茨基的著作,与此同时,后现代思潮风起云涌,后现代运动涉及了“语言学转向”。心理学科内部掀起了一场针对现代科学观的批判运动,反对先后处于主流地位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从批评家的观点来看,维果茨基是一位伟大的同盟者,他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历史概念被视为反对关于人的生理学化、主观论、还原论观点的强大武器(Lantolf,2017)。在谈到儿童发展中语言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时,维果茨基指出,“为了成为某一事物的符号(单词),刺激符号必须被它所指代的对象本身的特征所支持。在这样的游戏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同样重要,客体对象的真实特征及其符号意义进入游戏中的复杂结构关系。对孩子来说,单词通过客体的品质与客体联结在一起,并被包含在共同的结构之中”(Vygotsky,1990)。在谈到概念的心理发展时,维果茨基指出,语言和它表征的客观现实是不可分离的,概念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或表征,而是与其他概念建立了复杂的联系,最终揭示现实的复杂性(Vygotsky,1986)。概念不是自然给定的,而是内部发展生成的,无法孤立地加以理解。

在创造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时候,维果茨基追随马克思的方法,寻求心理学的“细胞”——词意,用以揭示言语思维系统的整体结构。词意是维果茨基研究儿童言语思维发展的分析单位和基本方法。“词”代表言语思维活动的外部的、客观的、文化的、语言学的一面,“意”代表内部的、主观的、个人的、语义学的一面。言语思维现象的实质并非存在于其亚系统而是存在于具有特殊品质的整体,当思维和言语行为以一种互补的、共生的方式结合为一种活动的时候,这一整体就出现了。词意可以从多个维度如系统发生、个体发生、微观发生应用于言语思维过程,例如,人们可以从语言历史的角度、个人历史的角度或者在短期学习氛围中研究某个词的意义的发展。词意就像是一种碎片存在于组织的多种水平,用以说明言语思维的独特过程和一般过程。因而,如果词意能有效地用于儿童发展的每个阶段,融入言语思维的科学研究,必然是一种概念清晰、操作上富有弹性的分析单位。

五、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方法论是科学认知的哲学。首先,它决定开展某一研究的研究范式。考虑到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由无法直接观察的“过程和结构”组成的,方法论指导研究者对那些处于研究焦点的过程和结构进行符号学建构和解释(Toomela,2015)。其次,方法论也决定解释的性质以及研究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而方法是“研究的程序,操作的技术动作”,决定被试、工具、材料的选择以及数据解释的程序。

(一)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追求

维果茨基的奋斗目标就是努力建设一种合法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维果茨基认为,当时的俄罗斯心理学局限于机械论取向,试图形式化地建立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间的联系,没有从利于真正的科学心理学创建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有必要明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成分,作为指导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不是拼凑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只言片语,机械地与心理学的概念连接起来,心理学应该借鉴马克思研究经典经济范畴使用的方法论,根本在于要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正确的思想方法观察、分析、处理心理学问题。

维果茨基受到马克思所用方法论的启发,致力于建构一般的心理学理论的方法论框架。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自己的资本论,拥有自己的关于分类、基础、价值的概念,表达、描述、研究自己的对象”,“我们必须发展一种心理学的唯物主义理论”(Vygotsky,1997a),像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一样,心理学应该建设自己的“资本论”,关注心理现象的相互依存以及根本矛盾,辨别人类意识形成的本质过程。在这种意义上,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心理学致力于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发现人的心理的独特之处,揭示人类智慧与行为超越动物的基本原理。

维果茨基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发展目的不在于寻找一种直接理解马克思作品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最终是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根本的标识不限于搜寻对马克思作品的引用或仅仅描述概念间的关系。维果茨基理论马克思主义根基的确定依赖于对支持其假设的方法论分析。马克思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批评,发现了发挥作用的普遍规律。维果茨基追寻马克思主义足迹,倡导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使用类似方法,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特殊的方法论基础。维果茨基正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支持下研究人类心理,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

维果茨基指出,从自然科学引入的实验研究如刺激-反应实验对于研究初级的心理功能(如反应时测验)也许是适用的,然而,对于高级心理机能(如文化结构)是不适当的,人类的心理行为与动物的心理行为具有本质的不同,因而,盲目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虽然“创造了科学的外表”,事实上无益于揭示被研究的真相(Vygotsky,1997a)。正像维果茨基在高级心理机能领域指出的那样,包含实验研究的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本质上遵循同样的实验程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虽然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研究反对行为主义,却试图通过将“刺激-反应”贴上“独立-依存”变量的标签来挽救实验方法。对维果茨基来说,建立心理学家如何认识研究对象的方法论框架对于建构普通心理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说明如何在具体水平开展研究。

现代心理学高度强调量化研究的价值,并将其作为判定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当质化研究开始有起色的时候,依然被看作是狭窄的、轶事的,缺乏概括性。追随自然科学的脚步,心理学继续使用更为复杂的数理统计开展有控制的实验研究,将其作为取得概括化成果的主要方式。维果茨基坚定地拒绝量化研究,倡导质化研究,坚信机械的分析与蕴含在通过变量反映的观察行为之下的事实缺乏一致性(Toomela,2015)。机械方法对于被研究的对象是无关紧要的,只要关系保持不变,一种客体可以被其他客体取代。Toomela富有洞察力地指出,尽管机械方法不能揭示隐藏的结构和过程,然而,在现代心理学中对量化研究的推崇是如此的强大与普遍,以至于单独用方法来界定新领域的特征,如混合方法心理学,“科学被颠覆,方法开始决定被研究的问题”(Toomela,2015)。尽管维果茨基拒绝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但他依然强调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对现象进行观察的价值。

在实践观上,和马克思一样,维果茨基认为理论不再独立地先于实践而发挥作用,理论发生在科学之外、科学之后,实践只是理论的应用,“实践设置了任务,是判定理论是否为真的最高标准”(Vygotsky,1997a)。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因为它需要对现实进行系统操作。事实上,从实践的观点看,实验室之外的世界本身也是一种实验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同样的理论与实践在辩证地运作。

(二) 维果茨基对单元分析法的发展

在撰写《资本论》的时候,马克思使用了单元分析法,首先识别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对单个“细胞”内的矛盾展开分析,进而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维果茨基是以这种方式领会《资本论》的第一人,并将这种“单元分析”方法应用到了自己的理论建构。

维果茨基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能够作为心理学“范式”的研究,通过解决思维和言语的关系这个老生常谈的难题,维果茨基创造了适用于所有心理学领域研究的范式:“双刺激方法”。维果茨基提出“双刺激方法”之前,心理学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另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冯特则认为心理依赖于生理与文化的联合活动,因而提出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心理学,偏重于生理活动的心理研究需要使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偏重于文化的心理研究需要借助文学和艺术的方法。到了20世纪,心理学的分裂表现为否认意识存在且用反射术语研究心理的行为主义者与通过内省研究心理的经验主义者之间的对立,实验室研究适于研究人和动物共有的基本反射活动,内省方法无法提供科学发展需要的客观资料。与行为主义观点相反,维果茨基认为,意识不仅存在,而且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识无法被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客观存在的生理与行为中介。维果茨基用“双刺激实验法”创造性解决了这一难题(Vygotsky,1997c)。

维果茨基在1928年与鲁利亚一起阐述了这一方法。给实验对象(通常是一个儿童)呈现一个问题,例如记忆一系列单词,当他们努力解决问题的时候,研究者为其提供一人工制品(如图画卡片)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如下图所示。

A代表面对客体或难题的人,B、X是符号,合作者将一个人工制品引入情景,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个简单的分析单元抓住了人及其文化的本质关系:在使用人工制品的过程中,利用来自文化环境的人工制品解决他人提出的问题。“双刺激”这个词,意味着A同时接受两个刺激:对象自身B与辅助刺激X。主体立即以两种方式对客体做出反应,及时感知到对象与符号,A→B,A→X,每种反应都是一个完整的自然反射,X的中介作用A→X→B是一种社会建构,赋予客体源自文化的意义。正是通过与他人合作利用文化符号与工具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人们相互学习成为文化共同体中的成员。维果茨基提出的“双刺激实验法”给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一些似乎超越其生理赋能的活动任务,接着为他们提供一些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辅助工具。研究者观察儿童是否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辅助工具支持或中介问题的解决。维果茨基相信,通过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历史,追踪成人高级思维的发展是可能的。

在《思维与言语》的第一章,维果茨基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将“词意”作为分析言语和思维的单元。正像马克思早在1843年就开始对商品进行分析,但是直到1859年才意识到必须把商品视为一种分析单元,维果茨基在1924年就指出了分析言语的重要性,但十年之后才确定了“说出的词”作为最简单的“心理交换”活动,这也是他主要作品中所使用的分析单元。使用这一分析单元,维果茨基分析了智慧的发展。虽然词意可以作为智慧的基本单元,但要理解智慧的发展和结构需要更大一点的分析单元——概念。概念是许多词意的集合体。在《思维与言语》中,维果茨基分析的核心是概念的形成,需要到青少年晚期才能达到成熟阶段。维果茨基通过观察言语的发展追踪了从婴儿到成年的个体智慧发展。

六、 结 语

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是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我们如何评估维果茨基提出的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以及分析单元的马克思主义特征?仅仅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言语思维发展理论排列在一起对其内容加以比较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在于其研究的具体领域,而在于如何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应用到研究的领域。依据马克思主义和维果茨基两种理论间丰富的形式平行可以推测,在他们的理论建构中使用了非常相似的哲学方法(Maidansky,2018)。就主题选择而言,两种理论都将合作性的社会活动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将人造物作为交换物质,马克思选择了商品,维果茨基选择了词意。就方法而言,两种理论都使用了辩证的分析与综合解释各自的研究现象,导致了他们对内部动态和发展阶段的描述形式非常近似。维果茨基应用辩证方法于儿童发展研究,集中体现在对历史的分析以及对构成儿童发展的对立过程的敏捷处理,诸如思维和言语、单词和意义、社会和个人、内部和外部等。维果茨基充分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模式,展开了自己的理论建构。在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发展的理论中和维果茨基关于言语思维的发展理论中可以发现明显的相似之处。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维果茨基两种理论都假定,研究的现象都是由起初分离与对立的两个子系统合并为一,两个子系统相互推进。对马克思来说,这两个被统一的矛盾系统是政治和经济;对维果茨基来讲,则是思维和言语。另一方面,两种理论都假定各自研究现象的发展都经历了一系列独特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发展形式,每种形式都比之前的形式具有更复杂的品质。政治经济系统与言语思维系统发展的初始阶段都是较为简单的。对马克思来讲,政治经济系统的初始阶段是“原始”共产主义;对维果茨基来讲,言语思维系统的初始阶段是朴素的人际间言语。接着,出现了社会发展路径和个人发展路径的分化。对马克思来说,社会分裂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个对抗性的社会阶级,财富私有化,聚集在“统治者”手中;对维果茨基来说,儿童的言语思维分化成了人际间和个人内两种对立的言语模式,理解个人化,积累在儿童发展中的大脑内。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这一分化经历了奴隶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代表了商品价值发展的最高形式;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言语思维的发展主要包含了四个独特的发展阶段(Vygotsky,1998)。就言语系统来说,四个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语言学结构按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单词、短语、句子、叙述。每一个新的结构都以先前的结构为基础,并孕育其中。就思维系统来说,四个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语义学结构按顺序排列依次是:融合、复合、前概念、概念,每个结构都奠基于并包含了先前的发展结构。当思维和言语在婴儿期汇聚在一起形成言语思维系统时,这两个子系统之间及时建立了对应,第一批单词的获得与融合思维联系在一起几个月之后,婴儿获得短语结构作为参与复合思维的手段;再后来,儿童获得句子、语法,为前概念思维提供了命题基础大约到7岁,大多数儿童获得了叙述结构,为概念思维提供了语言基础。两种理论都经历了发展的个人线索和社会线索的重新整合,呈现出之前阶段所不具有的新品质。对马克思来说,这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和高级的共产主义,阶级划分消失,政治经济发展利益为所有人共享;对维果茨基来说,这一阶段就是个体内言语和人际间言语共生互动,年轻的成年人能够与其他成年人在社会活动中顺利交流。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分析,尤其是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析对维果茨基产生了显著影响。马克思对商业交易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析,揭示了经济价值的特征。维果茨基对交流事务中言语表达的符号属性(使用价值)和象征属性(交换价值)的分析,揭示了符号价值或主观意义。对马克思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了购买者的消费需要,交换价值满足了卖方的交易需要;对维果茨基来说,言语的使用价值发起传递了谈话主题,满足了听者需要,言语的交换价值传递了说者的反映(评论)。对马克思来说,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从人(奴隶社会)到土地(封建主义)最后到金钱(资本主义)的历史变迁;对维果茨基来说,符号语言的价值形式——词意也经历了从融合思维(短语)到前概念思维(句子)再到概念思维(言语叙述)的历程。

总而言之,维果茨基不仅在理论建构的形式上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核心要义引领了心理学理论的建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言语心理学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