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概念释义、演进逻辑与优化理路
2023-06-06于安龙
于安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生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领导地位决定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者、领导者和推动者,党的领导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而要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效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和抓住党的“根本性建设”,以党的“根本性建设”为牵引和导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解决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大党独有难题,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进而跳出历史周期率。
当前,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事业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2)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求是》2023年第3期。其中,作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然而,从学术界已有研究来看,关于党的根本性建设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等方面尚需强化提升,对于党的根本性建设的关注与研究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尤其与当前党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纵观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大多数研究成果侧重于党的根本性建设的某一方面,如先进性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等,此类研究虽然富有针对性、聚焦性,但也存在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关于党的根本性建设的研究几乎都集中于党的政治建设方面。此外,部分研究成果在学术化论析、学理性阐释方面有待深化。上述问题既是已有研究的薄弱之处,也是本文的着力突破之处。
一、 界定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的概念释义
所谓“根本性建设”,是指对一个事物具有全局性、长久性及根本利害关系的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根本性建设”既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相联系、相贯通,又有其独特的地位、作用和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根本性建设”在一些情况下也被称谓和定位为“根本建设”,二者虽略有不同,但也具有表述上的相似性、意涵上的相通性、指向上的相近性等。
(一) “根本性建设”的要义:立足“根本”
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建话语体系中,“根本性建设”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且出现频率较高的重要词汇和话语。所谓“根本性建设”,意指在党的建设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建设,是党的建设中的重点与核心,对党的其他方面建设具有统摄性、决定性。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党员队伍庞大的大党,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兼具复杂性、系统性和挑战性等特点,涉及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它们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即是说,虽然它们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互之间并非处于同一层面,并非是简单并列或等同关系。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世情、国情和党情不同,以及人们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不同,总有某一方面的建设是更为紧要、更为突出、更为关键的,并对其他方面建设具有辐射性和带动性,从而成为一定历史阶段中党的根本性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制度建设、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等先后被提升到党的根本性建设的位置,成为党的建设中影响全局的关键要素。可见,党的“根本性建设”并非固定的、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深入而不断与时俱进地变化调整的,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高度自觉和坚定决心,以及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持之不懈的探索。加强党的建设,要把“根本性建设”置于统领地位,以“根本性建设”为重心,进而引领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建设。
(二) “根本性建设”的基础:“主次”分明
虽然“根本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但它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广泛的关联性和深远的影响性。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构成要素、组成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抓住了“根本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并能进而有效推动其他方面的建设。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自我革命,并取得了其他政党难以媲美的突出成就,其成功法宝之一就在于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始终以“根本性建设”为导向和引领,从而使党的建设呈现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鲜明特点。可以说,党的建设中的其他方面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根本性建设”的进展如何。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既要从全局上、总体上把握党的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又要突出“根本性建设”的支撑性、引领性,实现二者的有机融通、协同配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应是一个内涵丰富、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动态系统。”(3)《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保障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人民日报》2023年1月10日,第1版。当然,强调“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地位,并不是说其他方面建设就无足轻重了,相反,其他方面建设的顺利推进能为“根本性建设”奠定基础、提供条件,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相互支撑的密切关系。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离不开其他方面建设的协同和配合,离不开它们所发挥的基础性、依托性作用。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根本性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统筹协调、有机协同起来,实现“根本性建设”与非根本性建设的相互支撑、合力形成。
(三) “根本性建设”的特征:动态“演进”
多数情况下,党的“根本性建设”具有唯一性,这是由同一事物中主要矛盾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决定的。特别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历史阶段中,“根本性建设”通常是舍此无二的,如“制度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等。在党的建设史上,也曾出现过“双根本性建设”同时并存的情况,即“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但是,从二者之间各自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来说,先进性建设无疑是更为根本、最为主要的。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和党建理论中,“根本性建设”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深入而不断发展的,从而使得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重要论断内涵更为丰富。需要明确的是,新的“根本性建设”的出场,并非是对原有“根本性建设”的否定和排斥,相反,它们之间是前后相继、有序衔接的关系。如提出“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并不意味着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等就毫无价值、微不足道了,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它们只是从矛盾的主要方面转为矛盾的次要方面、从根本性地位转为非根本性地位,但依然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这充分反映了党的建设实质上是一个破旧立新、吐故纳新的过程,人们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党的“根本性建设”的动态演进,是建立在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基础上的,而不是前后相互割裂、根本对立、无法兼容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根本性建设”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在同宗同源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二、 多重意涵: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的历史演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和党建理论中,“根本性建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明确提出和广泛使用的。此后,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具有重要分量和影响的新概念、新话语,“根本性建设”历经发展演进,成为贯穿于党的建设中的一条重要主线。
(一) 制度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注重加强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深刻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其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将其提升到根本性建设的高度。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制度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它贯穿、融会于党的其他建设之中,党的其他各项建设都离不开制度建设。同时,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建设以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对党的建设起到支撑、承载作用。它之所以是带有根本性的建设,是由制度的性质、内涵和制度发挥作用的深度、广度、力度等特征决定的。党的制度是党的生活规律和党的工作经验的规范化和条文化,是党的根本行动法则和依据,是全党整体意志和共同利益的体现。制度一旦形成确立,就具有极大的权威性,成为制约人们行为的一种强大力量,对全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强制性和约束力。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重要。”(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50页。
党的制度是党赖以生存、发展和实现自身使命任务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制度科学完善,党的自身就会充满活力,党的事业就会生机盎然。所以,坚持制度治党,推进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是建设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地位,“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一系列制度”(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782页。。这既是对党的长期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指明了党的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加强制度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以科学制度来保障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深入把握制度建设的基本规律,更加自觉地积极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充分发挥制度治党的威力,“要把制度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以制度建设巩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成果”(7)《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年,第127—128页。。事实上,制度建设的进展如何、水平高低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志,能否深刻认识和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更是直接决定着党的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二) 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逐步深入、日趋深化的,不断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推进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党的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新的重要命题。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新概念、新论断,有其特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极大拓展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10页。此后,胡锦涛又在多种场合、多次讲话中,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基本问题,不断深化着人们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解认识,同时也使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愈加成熟完善。他还明确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升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更加凸显了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地位。“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15页。事实上,如何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中一个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是党的生存发展、日益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在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起着支撑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先进性既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也不是空洞的、固定不变的抽象理论,而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问题,它包括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发展、组织上不断吸收先进分子、作风上始终保持优良传统等方面,“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10页。具体而言,党的先进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一个政党在思想、理论、纲领等方面所具有的优于其他政党的特质,另一方面指一个政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所起的引领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集中体现。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不只是要看它的理论、纲领、路线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是否反映和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能否有效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要从更广范围、更高层面看它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中是否发挥了引领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关涉广泛、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根本建设。”(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63页。所以,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其内涵丰富、意蕴深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所决定的,是由党的根本任务和价值追求所驱动的。
与此同时,同先进性建设有着密切关联的执政能力建设,也一并被置于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272页。。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双根本性建设”的格局,即“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两大根本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3)李长春:《在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15日,第2版。。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1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8页。,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强调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9页。。虽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各有其侧重面、着力点和针对性,但根本上来说二者是相互融通、相互依存的。同时,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们不同于党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建设,而是具有全局性、统领性,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项建设之中。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程。而后者作为执政后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表现。在新时期新实践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先进性建设为依托和导向,而先进性建设则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基础和支撑。也可以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执政党保持和发展自身先进性的根本途径,也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维护执政安全的重要条件。任何割裂二者之间关系的行为,如离开执政能力建设而推进先进性建设,或是离开先进性建设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等,都是不具有稳固性、持续性的。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相通性,必须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其相互融通互动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三)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其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强大领导力和显著比较优势的重要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其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党发展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并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辉煌成就,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始终坚持和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现实所需。思想理论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两个方面,二者是紧密联系、相得益彰的,“思想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16)中共中央组织部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第29页。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江泽民指出:“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7)《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9页。随着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持续发展,以及党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思想理论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既是对实践经验和群众智慧的科学总结,又能有效指导和推动实践,充分发挥思想武器的重要作用。所以,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进入新世纪新时期,党所面临的使命更为艰巨,党的建设面临的压力更为巨大。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始终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1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8页。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大意义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把握。明确思想理论建设是“根本建设”,是因为它体现和决定着党的根本宗旨、根本性质、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始终发挥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就必须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1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3页。高度重视思想建设与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百余年来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实践证明,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就能不断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2010年4月6日,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实践证明,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坚持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20)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4月7日,第1版。这就更加明确了思想理论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4月27日,他又在会见出席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时强调,“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21)胡锦涛:《胡锦涛在会见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 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人民日报》2004年4月29日,第1版。注重从思想上、理论上建设和塑造党,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战斗力、创造力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答案之一。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坎坷而依然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依然生机盎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始终坚持以先进思想武装全党,以科学理论引领实践,从而一直能够在世界政党之林中卓然屹立。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2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9页。当前,思想理论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先导性因素,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凝心铸魂、补钙壮骨的基础性工程。
(四)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从政党的性质来看,现代意义上的政党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特定的政治纲领、稳定的组织系统等,这也是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的重要标志与特征。不同的政治目的和政治主张既体现不同政党的本质区别,又决定不同政党的前途命运。因此,政治属性是政党与生俱来的先天属性、固有属性。不同政党因其阶级基础、性质宗旨之不同,决定了其政治属性是不尽相同的。可以说,对任何政党而言,不讲政治就不能称其为政党,丢掉了政治本色就意味失去了生存之本、立足之根。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也是党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重要法宝。实践证明,一个政党在政治上犯错误往往是灾难性的,会比其他任何方面犯错误的后果都更为严重。“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23)《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87页。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小到强大、从苦难到辉煌,之所以能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在于其始终有着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路线,这也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领导力的重要源泉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政治建设,坚持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并把“讲政治”这一要求始终贯穿于党的建设伟大实践中。在深刻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深入把握党的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第一次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重大论断,“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2页。,从而把“讲政治”提高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新概念、新论断,它既不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政治建设”,也不同于之前党的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政治建设是管总体、管根本的,对党的其他建设具有统领提携、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即是说,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它既与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等相并列,又是其中的“根本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各环节,起着本源性、根基性的重要作用,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这是有深远考虑的,也是有充分理论和实践依据的。”(25)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57—158页。实践表明,党的政治建设具有统领性、根本性,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政治指南针的重要作用。抓好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建设就立了标、铸了魂;如果忽略或者偏离政治建设这个“灵魂”,党的各项建设就容易迷失方向、效果不彰,这是由政治建设的独特地位和功能所决定的。如果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内没有严格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没有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那么党就会变成一个自由散漫、派系林立的俱乐部,变成一个争权夺势、钩心斗角的权力场,就会逐步丧失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中,经常以“统领”“根本性”“首位”“第一”等词语来表达和凸显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指出:“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政治建设是强化政党政治功能的根本路径,党的政治建设是不断推进党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当然,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话语体系中,“根本性建设”出场频率较高、涵盖领域较广,除政治建设外,还包括“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27)《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第37页。,“要把全国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来抓”(28)《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62页。,等等。它们从不同维度、不同侧面赋予了“根本性建设”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深远的意蕴,同时也使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本性建设”重要论断的内容进一步充实拓展。
三、 研机析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的演进逻辑
任何话语和概念的演进变化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等。就党的“根本性建设”而言,从制度建设、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到思想理论建设,再到政治建设,构成了“根本性建设”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过程,初步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演进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内在逻辑,即深入把握“为什么”的问题。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发展、立党兴党的“根”和“魂”,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开创历史伟业、创造历史奇迹的根本支撑。作为蕴含着强大真理力量并在实践中彰显出磅礴伟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永葆勃勃生机的理论之基、精神之源,为中国共产党人分析、解决党的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指南。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建设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和深厚思想基础。但是,在时代条件、具体国情、实践基础等已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必然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在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又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进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围绕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什么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怎样推进党的根本性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刻思考和深入探索,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智慧的结晶,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拓展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重要论断的历史演进,是党的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内在要求,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鲜明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范。
(二) 解决党的建设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就在于其勇于自我革命,坚持从严管党治党,这也是其在世界政党舞台上能够卓然而立、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随着党的建设的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日益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但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动态化提升、螺旋式递进的。党的建设实践越深入,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会越深刻。与此同时,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内面临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等是不尽相同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建立和完善党内各项制度是党的建设的重点,所以制度建设成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其后,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理论建设又先后成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位居“根本性建设”之地位;新时代以来,为进一步增进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又把政治建设置于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这也充分说明,党的建设事业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之不同、所面临的挑战之不同等,决定了党的“根本性建设”不可能是固定的、静态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的。当然,党的“根本性建设”之变化并非毫无规律、任意演进的,从根本上说,党的“根本性建设”的历史演进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党的建设实践基础上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有机统一的结果。
(三) 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表明,任何事业的发展、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只有在领导力量的强力引领和推动下,才能最大范围凝聚共识,最大限度汇聚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系。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必须确保自身肌体健康、强健有力,只有永葆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实上,在一个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对各种复杂局势,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其难度之大、困难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执政党本身如果因循守旧、自甘落后,或者组织涣散、软弱无力,那么,是无法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任务和崇高使命的。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和革弊鼎新、激浊扬清的魄力,及时清除党的肌体上的各种毒素、病灶,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党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奠定坚实基础。新时代以来,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突出成就,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党的建设实践中依然还有不完善之处和薄弱环节,一些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依然存在,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尤其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美好生活向往,要更好发挥党系统谋划、统筹协调等重要作用,就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根本性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锻造地更加坚强、更有力量。
四、 路径构想: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的优化理路
话语与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实际上是对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离开了党的建设实践,“根本性建设”的话语演进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此同时,话语与概念的与时发展、动态演进,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反馈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了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
(一) 以一持万:抓住党的建设的“牛鼻子”
作为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有其艰巨性和挑战性。新时代以来,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不断开辟管党治党新境界,形成了一整套日益健全的制度规范体系。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再到“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升级;从找到“民主新路”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到形成“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等,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广度、深度在不断拓展。但是,“党内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30)《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第18页。面对新旧交织的各种问题矛盾和纷繁复杂的管党治党实践,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明确“根本性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核心地位,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凸显“根本性建设”的统领作用,切实将其贯穿于党的建设各环节、各领域和全过程中,使之在党的建设中发挥“根基”和“灵魂”的重要作用。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经验深刻表明,抓住了“根本性建设”这一关系全局的“牛鼻子”,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本质和核心因素,能够对党的其他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党的建设更有针对性、层次性。新时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和“核心”,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二) 推陈出新:打造具有标识性的新话语
话语是思想理论的外在表达方式,是系统的思想、理论等通过相关概念和表达方式作出的阐释。在党的建设史上,无论是“制度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还是“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都是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具体表现,也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话语、党建话语。积极打造具有一定穿透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新概念、新论断,使之成为党建理念、党建命题和党建经验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既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发展的现实所需,有利于为党的建设事业发展凝聚思想共识、塑造良好环境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让人喜闻乐见、深入人心的党建新话语,如“钉钉子”“打铁还需自身硬”“打铁必须自身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等,形成了“国之大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党独有难题”“三个务必”“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等重要命题。这些新话语、新概念、新命题等,是对新时代党建思想、党建理念的生动表达和充分诠释,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语言的丰富和创新,它们既通俗易懂接地气,又生动鲜活有内涵,极大地推动了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话语“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也赋予了党建话语体系新内容、新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31)《习近平对党的建设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人民日报》2022年1月22日,第1版。事实证明,积极凝炼和打造一系列具有代表性、标识性的新话语、新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建话语体系,以理论的新概括、话语的新表达来展现党的建设新进展、新经验、新成就,是党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重要途径。
(三) 与时俱进:完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一个政党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积聚更为丰厚的智慧;只有坚持不懈探索,才能形成更为科学的认识。这也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上。所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主要是指党的建设基本要素的框架结构及内在逻辑关系。它是由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指导方针”“主线”“统领”“根基”“总目标”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根本性建设”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被概括和简称为“5+2”布局,即“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3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2页。。在这一总体布局中,政治建设是位居首位的“根本性建设”,而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在总体布局中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它们是由原来党的“根本性建设”转化而来的,分别成为“5”和“2”中的构成要素之一,其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先进性建设虽然未被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却蕴含于其中。党的建设根本目标就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33)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求是》2019年第14期。纵观历史和现实,党的建设中的各项具体建设都是对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这条主线的具体展开,都是以这条主线为依据和遵循的。因此,相较而言,当前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合理、更为完善,这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日益深入的把握,对长期自我革命经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的。然而,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在中国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带有开创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艰巨任务,其间必然会形成一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成果,需要我们不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拓展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五、 结 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3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越是不断发展,就越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越需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更重的任务、更大的使命、更高的追求,同样也面临着更复杂的环境、更尖锐的挑战。即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的,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强化使命担当,发扬斗争精神,勇于自我革命,以使党更加筋强骨健、坚强有力,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彰显历史自信、展现大党风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这样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党的各方面建设的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又要突出重点、把握规律,坚持把党的“根本性建设”作为其中的核心和灵魂,使之成为贯穿党的各项建设的中心环节,并以此牵引和带动整个党的建设事业取得新突破。事实证明,重视和抓好党的根本性建设,是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党的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既要坚持和继承长期以来不断推进党的“根本性建设”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党的建设新的实践进行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强的领导力量,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