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陆抑非学画工笔翎毛(下)?
2023-11-01陆抑非
鸟从卵出,遍体生有羽毛,鸟尾硬毛则称“翎”,所以一般画鸟也叫画翎毛。画翎毛不能脱离一个卵形。为了减少阻力,适应空中飞行,所以鸟身都成“长梭形”。鸟分候鸟与留鸟,它们的生长和生活环境也因为鸟类不同的生活习性而不同。有的窠居,有的野栖,有的喜雌雄成双,如鸳鸯、白头翁、鹡鸰等,有的爱成群结队如麻雀、燕子;或是住在水滩边,或是窠居屋檐下;有的习惯早晨叫,有的喜欢晚间啼。但不论画什么鸟,都要掌握结构,注意它的飞、鸣、宿、食,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画鸟首先要明白鸟的雌雄,禽鸟一般都是雄性为美,如鸡、鸭、鸳鸯、孔雀等等。当然也有少数鸟雌雄较难分辨的,如仙鹤、山鹊、燕子、麻雀等等。
画翎毛,可先用炭条打一个卵形大圈,再加一个头形小圈,小圈的方向朝向哪里,鸟头的方向也就朝向哪里。待鸟的姿态位置大致定妥,再根据不同鸟种细细刻画。各种鸟的头部也因鸟種不同有着不同的头形。鸡的头顶长有突起的红色肉冠,嘴颚下端长有肉瓣;八哥上额根部生有帻毛;鹤的头顶有红色肉疣,锦鸡的头顶及颈部长有“披颈羽”;鹅的上额基部则长有突起的鹅包,画时都需一一注意,不可不知。工笔画鸟先用焦墨画嘴、点睛,勾翅、尾,然后用干淡墨丝毛,分染,背深腹淡,待渲染成有立体感,墨骨打好,最后上色。墨色宜薄,不宜浓,薄则清,厚则腻。画嘴先画上颚的下部一笔,次画上颚的上部一笔,再加下颚一笔。如果要画开口的鸟,先画上颚两笔,次画下颚两笔。要注意上颚较长,下颚较短,上下颚的中间虚线要呈现一个三角形,这样画可以掌握鸟嘴的长短关系,因为上颚下面的一笔是最长的一笔,这一笔还可以确定一只鸟的方向。眼的位置一般准对着上颚部位,眼圈分两笔勾出,眼皮多从下方向上方罩盖,为表现出鸟的头部透视的角度不同,勾眼点珠,最为重要。
头的解剖结构,要从鸟的标本上先摹写,再注意观察活鸟的动态。开始观察活鸟,可借助于笼鸟练习速写、默写法。进一步观察飞燕入巢、麻雀跳跃时的动态,最后到动物园大笼里观察、速写。眼珠可点向上下前后,以表现鸟看的方向不同。鸟的鼻子在上颚根部,有的鸟鼻子很大,如鸽、鹰、鸠、鹦鹉等等。凶猛的鸟嘴和眼都比较特殊,嘴锋有钩,上颚骨端盖罩下颚,尖锐而有力,眼皮上面的肌肉突出。如画鸷鸟类,着重在上眼皮的一笔勾勒上,头形带扁,有些鸟的嘴根上有须。通常来说,嘴长者尾必短,嘴短者尾必长,山禽嘴短善鸣,水禽嘴长尾短,善泅水捕鱼。鸟的前额可一笔画成,再画耳毛,待头部画成后,再画背、翅、胸、腹、尾、爪。有的鸟背上起鳞片毛,如鹰、鹫、孔雀、鹤、鸠、雉鸡、鸳鸯等等,应当根据鸟身结构、动态和透视,用较浓墨(画白鸟如仙鹤则用淡墨)层层勾出羽片轮廓,勾时须知靠近头颈部羽片小,背部羽片渐大,翅部羽片大小也要根据透视变化,层层勾出。后用淡墨分染出每个羽片的阴阳向背,并在勾勒的线条边留出空白线来,再用淡墨全面渲染已足,最后罩色二至三遍,由浅入深,直到羽片之间及整个鸟背染出纯厚的感觉为止,这就是“双钩留光画羽法”。如画孔雀、雉鸡,遇羽片有花纹者,可用焦墨勾出羽片花纹,然后“填彩”。此“勾填法”先染深淡墨,再填颜色,易显厚重,使画面具有整体感及富丽的效果。但填彩染深淡时,须一边留出墨线,这样,填色后的羽片才有空间感,墨不碍色,色不罩墨。如画小鸟则用细扁笔丝“披蓑毛”,用笔如画松针,要有层层交叉,不宜排接,再润以淡墨烘染,然后上色。或用华喦的“没骨画鸟法”直接用干笔丝、擦也见生动。画白色小鸟,则可先用淡墨赭色烘染出鸟的阴阳虚实,后罩极薄白粉,最后用白粉细笔丝毛。丝毛须依前后次序,层层丝剔,须齐而不齐、活而不乱,要疏密相间,这样才能使羽毛有丰满而蓬松的感觉。但细笔丝毛法最易流于匠气,或成为标本画,要不入匠气,须在用笔轻灵上留心,在透视明暗上注意,打墨骨时,用先干后湿法,可借鉴山水画中的皴擦烘染法,切忌在未完成全鸟形态前急于着色。上彩时,轻轻擦画,则神在其中了。翅、尾用笔可倒画,若是顺画,下笔时墨必重,线必粗,与背上之披蓑毛不易衔接,所以须用浓墨逆笔从翅、尾尖向内勾,再用淡墨由浅入深分染数遍,自会衔接自然,天衣无缝。一般鸟除孔雀尾外,鸟尾硬毛都是12根。12红和12黄(太平鸟)便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鸟身画好后,最后画跗跖、距和趾爪,这要根据鸟的形态而定,方得神气。同时须理解爪的结构。一般鸟爪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但也有二前二后的,如鹦鹉、倒挂鸟、布谷鸟等等。鸟在飞时,爪如拳紧缩,游禽泅水时爪如划桨,鸟爪在平地须踏得稳,在树枝上须抓得牢,不能过粗,以避臃肿,也不能过细,以免纤弱,画时都须细细体会,用笔一一勾勒出爪的轮廓,然后再用墨或颜色晕染,也可用焦墨根据鸟的动态,一气画成,更见生动有力。此种笔墨,宋人画得最妙,也可说最有生活,画时不可不加注意与研究。
(摘自《陆抑非花鸟画讲义》),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