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高中语文涉农诗教学策略探究

2023-10-31刘莹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高中语文

【摘 要】教材重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并以阶梯形式呈现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体现了从单篇教读、课内自读,到延伸课外多篇阅读及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涉农诗教学中,教师可在教读中立足单元,选定教学策略;在自读中串联课本,开展主题群文教学;在课外阅读中以整本书阅读为主,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教读课中学法、在自读课中悟法,并在课外阅读课中转化阅读方法,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涉农诗 “三位一体” 高中语文 阅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3-49-04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是以各单元课文学习(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1]用“三位一体”阅读方法审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涉农诗及涉农题材作品,其中,《芣苢》《插秧歌》在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归园田居(其一)》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这三篇都是教读课文;《临安春雨初霁》出自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属于自读课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探究中国乡村社会,属于课外阅读文本。可见,教材中涉农诗歌编排与“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相对应。目前,学界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诗词教学问题、方法和策略等方面,或研究单个诗人的诗词教学。例如有学者以诗歌题材为区分,研究“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等诗类的教学,但未见以“涉农诗”为研究重点探究其教学路径。另外,涉农诗蕴含的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等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劳动教育,同时学习古典诗歌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本文以“涉农诗”为主题,探究“三位一体”阅读模式下高中语文涉农诗由单篇—多篇—整本书的教学方式,以期为诗词教学提供新思路。

一、教读:立足单元,选定教學策略

教读的精义,在于学“法”,就是得“法”于课内。在教读课堂上,一般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法,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到相应的阅读目标。[2]涉农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独具特色的部分,中小学教材也多次选录涉农诗篇,意在把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入学生心中,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宝贵的劳动精神及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由新闻作品(人物通讯和新闻评价)和涉农诗歌两部分组成,新闻作品主要介绍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劳动楷模;涉农诗歌《芣苢》《插秧歌》主要描绘了古人的劳动场景。该单元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劳动的伟大意义,但由于该单元篇目侧重点不同,而统一体裁更利于探究,因此本文选择聚焦在《芣苢》《插秧歌》这两篇涉农诗上。

(一)围绕“学习提示”,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学习提示”提出:“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因此,可将想象还原古人的劳动场景、感受劳动之趣作为教学重点展开。

1.吟诵诗歌,品味语言特色

首先,以吟诵的方式带领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分别总结《芣苢》《插秧歌》的语言特点:《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兼有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语言特点;《插秧歌》多用口语、语言简明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其次,教师提问:“两首诗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带给读者何种朗读感受?”学生在思考后自由发言,分享朗读感受。

2.想象构图,感受劳动画面

教师让学生再次吟诵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劳动画面。接着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呈现的劳动画面,用心感受古人的劳动生活。明确《芣苢》流露出劳动的喜悦、《插秧歌》写出劳动的艰辛,通过两个不同劳动场景的对比,展现了有苦有甜的劳动生活。

3.随堂练笔,领悟劳动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涉农诗传达的情感及自己的劳动感受,感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激励学生热爱劳动、践行劳动。然后,让学生从语言、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围绕课堂所学进行随堂鉴赏练笔,要求鉴赏文字不少于200字。

教师通过吟诵诗歌、想象构图、随堂练笔等教学方法,并布置相应的阅读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对《芣苢》《插秧歌》这两篇涉农诗的学习。

(二)借助灵活的教学方式,扩展课堂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3]在课内教读《芣苢》《插秧歌》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还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增加课内的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1.课本剧

两首涉农诗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在阅读时强烈的画面感使人置身其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其中一个劳动情景,重现古人的劳动画面,并鼓励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人物的劳动心情及热闹的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乐趣和艰辛。表演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在讨论中增强对劳动的兴趣和认识。

2.劳动主题活动

教师可设计劳动主题活动以辅助涉农诗课堂教学:①组织与劳动主题相关的劳动诗词改编活动、劳动情景剧表演、摄影展、劳动工具或耕种方式介绍活动等。②画报制作:通过图画、照片、手抄报等形式,展现劳动场面、农作物等。③提交一份关于展示劳动场面、描写劳动感受的创作成果,如读书心得等。

课内以表演形式感受古人劳动,课外加入多种与劳动相关的活动,通过课内和课外结合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让更多学生践行劳动,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将《芣苢》《插秧歌》设为教读引领课,旨在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教给学生用吟诵品味语言、利用想象构图还原诗歌场景的诗歌鉴赏方法,并能在自读课中加以使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总的来说,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读课,是转化学生阅读方法的先导和基础。

二、自读:串联课本,开展主题群文教学

自读之精义,在于悟“法”,突显举一反三,是教读成果的检验,强调课内之法延伸课外。[4]教师以教读《芣苢》《插秧歌》为引,随后让学生在自读中完成对《归园田居(其一)》《临安春雨初霁》等诗篇的学习,促进学生内化阅读方法。另外,如《悯农》《观刈麦》等涉农诗被中小学语文教材多次选录,可在自读课中扩展一组涉农诗,以教读单篇,带动自读多篇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涉农诗,感受古诗词魅力,同时深化劳动教育。涉农诗主题群文阅读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一)课后延伸,内化品析方法

在教读过程中,学生已掌握《芣苢》《插秧歌》诗篇的品析方法。教师可以整合《归园田居(其一)》《临安春雨初霁》等课内涉农诗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各诗篇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乡村风光、劳动情趣等。涉农诗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迎来创作高峰。有必要梳理涉农诗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古代乡村社会、农民生活、农业生产活动等的变化,并初步掌握各时期涉农诗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梳理《芣苢》《插秧歌》《归园田居(其一)》《临安春雨初霁》这四首诗的时代背景,顺势点明涉农诗的发展历程。其次,扩充西周至宋代重要时期的涉农诗(各个时期不少于3篇,且选典型诗歌)。再次,根据扩充的涉农诗,尝试总结每个时期涉农诗的写作特点。最后,品味古诗词的韵味,加深对涉农诗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应以群文阅读方式连接课内《归园田居(其一)》《临安春雨初霁》和课外多篇涉农诗,并设定阅读任务,让学生将教读课中所学的诗词品析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内化阅读方法,提升自主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贯穿教材,提升鉴赏能力

中小學语文教材多次选录《悯农》《观刈麦》《游山西村》等涉农诗,展现了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也从多方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等。在学习涉农诗后,连接不同教材的涉农诗进行群文比较阅读,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可结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单元学习任务”的四个话题,让学生分小组自选其中一个话题进行阅读探究。同时,教师可补充与话题相关的典型涉农诗,让学生“有诗可选”,且选择典型诗篇。

教师可提出教学要求:根据小组兴趣,从上述涉农诗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或选择其他涉农诗,探究所选话题,完成话题任务。

【话题一】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诗篇可选《芣苢》《插秧歌》,辅助诗篇可选王维的《新晴野望》、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等。感受农民的劳动生活、乡村的宜人景色、淳朴的民风等,体会其中展现的劳动之美。

【话题二】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诗篇可选《观刈麦》《悯农》,辅助诗篇可选李白的《鲁东门观刈蒲》、陆游的《泛湖至东泾》、王安石的《后元丰行》等。通过农民的劳作、农物的丰收等,体会劳动的不易与丰收的喜悦,领会涉农诗传达的吃苦耐劳精神。

【话题三】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诗篇可选《插秧歌》《观刈麦》,辅助诗篇可选杨万里的《圩丁词十解》《过白沙竹枝歌六首(其二)》等。学习古代农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及劳动智慧,并勇于进行劳动创造。

【话题四】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诗篇可选《插秧歌》《卖炭翁》,辅助诗篇可选苏轼的《东坡八首》、苏辙的《种菜》、陆游的《夏四月渴雨恐害布种代乡邻作插秧歌》等。感受古人辛勤的劳动生活,体会亲耕农事的心情,从而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并分享自己的劳动收获。

群文阅读是连接课内、课外阅读的重要阅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组合课内涉农诗,并结合“课外古诗词诵读”“单元学习任务”板块,让学生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总之,自读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是学生转化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此外,在自读课中通过群文阅读连接课内和课外知识,可实现多篇阅读教学。

三、课外阅读:以整本书阅读为主,扩大阅读面

课外阅读的精义,在于用“法”。“以课内文本为跳板,由一篇牵引出几篇,带动多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带领学生进入辽阔的阅读世界。”[5]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对整本书阅读的辅导,因此要将在教读引领课、自读群文阅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中,让学生学会用“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选取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而涉农诗也是探索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农业发展的优质资源,学习这两部分的内容可使学生对中国乡村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完成对《乡土中国》的学习,另辅以涉农诗延伸学习,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国乡村变化。教师应提前为学生制订阅读进度表(见表1),确定阅读主题、规划阅读时间、制订阅读任务,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首先,教师应及时跟进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对学生的阶段性阅读成果进行评价,包括阅读进度、阅读方法、阅读笔记等,同时也可以在阅读中期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读书情况。其次,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根据学生的读书状况及时调整阅读方案。教师可以在QQ群建立读书群,收集学生的阅读疑问并解答,更新每周读书进度,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阅读心得等,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可激励、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假期的阅读任务。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要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的使用,学会自我监控和学习管理,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并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提出必修课程学习要求:“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学生在假期学习《乡土中国》和涉农诗的过程中,从广泛的阅读材料中提取自己所需部分,提升自我鉴别能力的同时也积累了阅读经验。学生在两种不同类别的阅读文本中感受到文字之美、阅读之趣,了解了中国乡村的变化过程,加深了对中国乡村的认识,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是为了打通语文课堂与学生阅读生活之间的通道,让他们更广泛地接触大量的作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6]

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课堂内外的阅读相互交叉、渗透、整合,连成一体。[7]涉农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在《芣苢》《插秧歌》等教读课中学会吟诵、想象构图等品析诗歌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转化运用到自读课中,培养自主鉴赏能力;学生课外扩展阅读《乡土中国》、西周至宋代的涉农诗篇,在扩充知识面的同时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从品鉴课内诗歌入手,到扩展阅读课外多篇涉农诗,使学生深入理解涉农诗蕴含的文化意蕴和劳动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有利于落实劳动教育。同时,学生通过《乡土中国》、西周至宋代的涉农诗感受到中国乡村的变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以涉农诗为例,分别从教读中“学法”、自读中“悟法”、课外阅读中“用法”三个角度,探究了单篇—多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路径,体现了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过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本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设计与教学实践[J].语文建设,2018(16):5.

[2]刘建琼.寻求教读自读导读“三位一体”的阅读精义[J].语文建设,2018(16):14.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04.

[4]同[2].

[5]王君,张绪凤.依据文本特质,有效落实“三位一体”[J].语文建设,2018(16):20.

[6]同[1].

[7]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J].语文建设,2016(25):6.

刘莹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语文教育研究(重慶 401331)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信管专业生产实习过程自我管理的实现
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做到“三位一体”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