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课程跨文化教学探究
2023-10-31吴春燕
吴春燕
摘 要:作为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选修课程,《中国传统绘画导论》应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将国际学生作为审美个性主体,根据绘画作品特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促进国际学生了解认同、自发传播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课程为例,探究跨文化教学实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国际学生在跨文化课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为中国传统绘画相关课程的跨文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跨文化;教学;国际中文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增强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亲和力。同时,积极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建立并完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世界各国来华留学生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理解中国国情、推动中国赢得世界认同的重要人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P184)“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2](P324)
那么,应如何在国际学生文化教学课程中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促进国际学生了解认同、自觉传播中国文化呢?可以说,各类高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有些学校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设了相关课程,如民族舞蹈、非遗技艺等,有些学校则结合本校优势学科开设了相关课程,如借助于农业、建筑学科而开设节气课、建筑课等。需要指出的是,艺术门类作为承载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背景各异的国际学生而言,其直观可感的优势显而易见。利用流传有序、精彩纷呈的图像资料,为国际学生开设适应他们学情的《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课程,使他们在与作品内容的共时想象、在对作品内涵的历时思考中,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理解,从而了解作品背后的中国文化气韵、气质、气派,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就目前来看,为国际学生开设《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课程的高校并不算多,以往的研究中也少有提及该类艺术课程的跨文化教学研究。有鉴于此,笔者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传统绘画相关课程的跨文化教学提供参考。
一、《中国传统绘画导论》的
课程性质及学生学情
总的来看,我国高校为国际学生开设的文化类课程,门类多样,形式丰富。作为一门专业任意选修课,中国传统绘画课程在设置之初,首先要考虑到国际学生的基本学情,同时也应考虑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本规律,以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期待,并使国际学生能够深度参与课程并形成深刻体验。
(一)《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课程性质
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和其它的观念和目的。”[3](P19)就此而言,艺术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是与社会综合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明传统与教育水平相关联的复杂而现实的问题。对不同时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过程,本质上就是对浓缩在画面中的中国社会发展“在场”的感受和“历时”的观看,比起文本的形容和描述,直观的画面通常给人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更深刻的视觉印象,也更能激发出国际学生“看图说话”的欲望和可能。
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为例,《中国传统绘画导论》属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来华留学生的文化类选修课程,采用中文授课方式。由于这些国际学生基本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该课程主要设置以下内容:中国传统绘画是什么、有什么、为何创作、怎么创作、怎么欣赏、临摹与展览、传统绘画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发展现状等,旨在扩充与传统绘画相关的语汇和情境,增强国际学生对传统绘画的欣赏兴趣和能力;通过解构相关图像,提高国际学生的全局思维、形象思维能力;透过作品背景和内容分析,促进学生对中国历史、政治、社会、国情等内涵的了解;通过绘画发展历史的呈现,帮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通过感受临摹创作和实践展览导览,提升国际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等。
(二)国际学生学情特点
国际学生虽然来源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与中国学生一样,大都处于思想拔节育苗的关键期。他们的年龄多在18岁左右,都对中国文化怀有一定兴趣,同时,对单向度的文化输出往往体现出抵触态度。与面向中国学生开设的《传统绘画导论》相比,国际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与中国学生存在着天然差异,在语言能力方面,也很难理解中国美育范畴中的哲学、历史、文學、社会学语汇,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绘画美学作品等了解甚少。此外,国际学生自身的文化差异、性格差异等,也会造成参与课堂的方式和深度不同,进而导致课程的获得感不同。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课程能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开设的一个学情背景是,来自东亚文化背景的学生人数超过了国际学生总数的一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曾对东亚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与本土艺术交互融合,因此,这些东亚留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并不陌生。
总之,站在国际学生的立场上,在把中国传统绘画视为中国文化传播载体的同时,也可以将其作为滋心养智的审美体验,引导国际学生聚焦欣赏作品时的个性感受,鼓励他们不仅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而且分享本国文化、个人真实喜好。与此同时,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自由而愉悦的“二次创造”中,实现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说的“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和谐统一”[4](P526),从而成为人文素质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强、志愿促进人类命运共同发展的和谐健康的人。
二、《中国传统绘画导论》的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绘画导论》的课程内容,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背后的中国社会变迁,也彰显了不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审美精神的演进和艺术形式的流变。在教学过程中,审美主体——即国际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至关重要。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导论》不仅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要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而且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文化的单向输出,从而使得这门课程的跨文化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呈现出“你中有我”的关系,跨文化审美主体之间则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关系。针对课程性质、内容特点以及国际学生的实际状况,《中国传统绘画导论》通常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图像识读、知识讲授、情境创设、主题讨论、亲身体验等。
这里不妨以青绿山水画《明皇幸蜀图》的讲授为例加以说明。首先,通过图像呈现,引导学生讲述画面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描述予以总结,并播放二维画面场景所无法呈现的“马蹄声”“流水声”“鸟鸣声”“风声”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进入画面,体验人在画中游的感受,微距观察画面中人物、动物的外貌神态等细节,鼓励学生使用简洁的句子推断、描述图中所绘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其次,由教师点题切入《明皇幸蜀图》的作品背景,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对学生此前描述的点评和回应,为学生补充理解画面内容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地理志图像,此画记录的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避难入蜀的历史题材,画面描述了马嵬驿兵变后唐玄宗队伍行至四川广元到剑门关一带的景象,这时,可放大唐玄宗和其他人物的表情神态以进行对比,并着重渲染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再次,引出“爱情和事业如何平衡”的主题讨论,并鼓励学生推测画家创作这幅作品的主旨意图。最后,教师串联起学生在“观看”“走入”画中的发现和对画家创作意图的感受,阐明我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特点:矿物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实境山水写生、记录皇家生活等,强调我国古代绘画具有记录历史事件、以史为鉴的创作传统。
再如,在讲授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时,首先,通过图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此前体验水墨临摹实践时的感受,讲述画面的内容和特点:墨团晕染,线条简省,神态夸张,恣意淋漓。然后,教师点题切入《泼墨仙人图》,介绍泼墨画的创作方法与梁楷“简笔画”的特点。接着,铺好文房四宝,请学生上台现场体验泼墨创作,并说出其内心真实感受。随后,请台下的学生对未加勾线的泼墨形象加以联想,可以顺势画出相关意象。最后,再回归到《泼墨仙人图》本身,引导学生想象画家泼墨创作的完整过程,欣赏画家潇洒自如的写意、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超凡脱俗的技艺。在此基础上,与西方人物油画进行比较,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写意绘画因抒写“胸中之意”而产生的“不似之似”的审美内涵。同时,就泼墨画法的特点讲解中国文化中的“顺势而为”观念,一方面,引导学生展现自我心迹,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势,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在共同逐梦中成就精彩人生。
总之,将国际学生的学情放在首位,将课程内容放在其次,把跨文化教育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教学的全过程,依据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鲜明特征,结合学生可能存在的兴趣点,合理搭配运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设计,才能实现课程主客体之间的真正交融。
三、《中国传统绘画导论》的实施要点
通过对课程性质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并结合教学状况的反馈,笔者认为,针对国际学生开设的《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课程,在实施跨文化教学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设置提升课程质量的准入原则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绘画导论》的教学质量,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作品准入原则;二是学生准入原则;三是优化课前准备原则。
1.作品准入原则
这里的“作品准入原则”,主要体现在应选取教育意义深刻、民族审美特点突出、尊重各国文化习俗的绘画作品。该课程的载体为中国古代绘画,它的教学对象为当代国际学生,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跨文化、跨时空的场景中,与古人进行交流与对话?这是课程能够有效开展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在尊重各国文化习俗基础上,选取那些能够体现我国传统绘画技艺和审美精神的经典之作。其次,则是从国际学生可以感知的社会生活实际和人人有感可发的前提出发,选取那些蕴含着全人类通行的真善美品质的优秀作品。
例如,在介绍青绿山水画《明皇幸蜀图》时,可以引导学生由马嵬驿兵变思考“爱情和事业如何平衡”;在介绍赵孟頫为挚友周密所作的浅绛山水画《鹊华秋色图》时,可以引领学生想象历经人生起伏的老年人面对回不去的家乡时的心境;结合河南电视台的清明踏歌舞蹈视频,介绍水墨山水画《踏歌图》,拓展出“快乐心情的一万种表达”的话题讨论;以宫廷画家黄筌为儿子所绘设色花鸟画《写生珍禽图》为传习模板,延伸出关于“父爱”话题的讨论;以“你最欣赏的女性品质”为主题,共同探讨设色人物画《女史箴图》中的箴言在当今的现实意义等。
总之,课程所选作品应使国际学生在欣赏经典画作技艺高超的同时,还能够链接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道德规范,帮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中去,尽量消解跨文化作品欣赏过程中的限制和隔阂,确保审美主体的参与意愿与表达意愿。
2.学生准入原则
这里的“学生准入原则”,是指以每个国际学生都能开口说話为原则,合理控制课程人数,确保课堂参与度和学生获得感。可以说,具有亲和力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跨文化互动教学的关键。考虑到教师课堂组织的一贯性和国际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性,该课程以尽量让每个来华留学生都能开口说话为原则,建议设置为不超过25人的小班,以保证教师能够在3次课程内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有条件的学院甚至可以要求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汉语水平达到HSK5级以上,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为了更好地开展跨文化教学,了解学生的选课动机、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对课程学习成果的期待等,均是十分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使每位学生都真切感受到个体的审美价值,只有每位学生的个性审美组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堂跨文化的中国传统绘画交流交融课。
3.优化课前准备原则
这里的“优化课前准备原则”,主要是指注重学生的课前准备,鼓励国际学生养成体察生活、关照内心、寻找美感的学习态度。最好的课堂是生活,正如罗丹所说的:“总之,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5](P79)本课程重视引导国际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美感,促使他们养成观察生活、体悟人生的习惯,这样他们在课上面对绘画作品时才能“我有话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比如,在导读赵孟頫为周密所作的《鹊华秋色图》时,课前就要求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以一棵树为对象,或思考秋天与生命的关系,或回忆故乡秋天的景色特点。又如,在导读宫廷画家黄筌为儿子黄居宝学习绘画而亲自打样画下的《写生珍禽图》时,课前就向学生布置任务:回忆自己的父亲,抒发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父爱。在文化美育的课程中,学生那些具有生活体验的输出,真实鲜活,形象生动,不仅有助于丰富跨文化的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当今的课程教学辅助工具有很多,学生课前思考的内容,并不一定以作业的形式来完成。可以说,学生的思考和感受并非召之即来,一蹴而就,在感受生活的理念下,应允许学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足够宽的渠道里,在真正有感而发时能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课程初始即布置与作品相关的讨论主题,并告知学生具体课时,请他们在此之前就将自己的所思所悟反馈给教师。仍以《鹊华秋色图》所引申出的话题“秋天风景对你的触动”为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对生命历程的认识和感受,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篇与之相关的图文心情日志,更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一首诗或一幅画。总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感悟、思考和表达氛围,对于促进课程内的跨文化交流而言,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科学设置课程教学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中国传统绘画导论》既是一门跨文化课程,也是一门具有美育性质的课程,其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的落脚点应放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个性思考上。考虑到国际学生的个性特点、文化倾向,应设置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和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
1.拓展文化交流的选择路径
在实施《中国传统绘画导论》教学时,首先应拓展课内外师生、生生交流的选择路径,构建更多国际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反馈平台。每位国际学生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主体,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并具有各自的审美情趣,因此,他们对绘图中同一个意象的感受常常是千差万别的。以欣赏作品中的“山”为例,国际学生的感受既有“登山望远很舒服”“山总是雄伟大气”“山总是成群所以不会孤单”,也有“山是障碍也是保护”“山虽然稳定但随时可能崩塌”,甚至有“山代表着一种镇压”,不同的答案背后其实是审美主体各自心境的反映与折射。对同一个题目,应允许学生采用他们喜欢并可以呈现的方式进行表达,如作业、讨论、创作等,尊重学生主体的表达习惯,对于学生持续参与课堂至关重要。此外,也要注意营造健康和谐的生生关系,鼓励不同年级、性别、国度,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讨论环节、安排小组合作展示任务、开设课后提问留言区等。
2.设置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
在实施《中国传统绘画导论》教学时,还应设置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占比,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频次和思考深度。知识技能类课程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与之相比,跨文化课程更加关注国际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感受、关注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成长。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导论》除了考查学生基本的绘画知识之外,更侧重于考查学习过程,尤其是课堂内外参与交流的频次和思考深度。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内外评价机制在课程开始时就应与学生达成共识,并定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考核结果。
總的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国际学生开展的跨文化课程教学,仍以传统的讲授法、演练法为主。实际上,国际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接受难以通过作业、考试来评价,而对其开展的美育活动又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上,如书法、国画、剪纸等文化、民俗活动。相关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低频的体验难以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脉络,也无法真正展示自己的审美个性,它们均与跨文化交流以及美育的终极培养目标相距甚远。目前,面向国际学生开设《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课程的高校还为数不多,如果能以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为载体,将国际学生这一审美主体放在中心位置,在多元教学方法的配合下,通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频次和及时反馈,教师就可以真实掌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具体信息。同时,注重国际学生的审美参与过程,既可以促使他们在深入思考中获得更好的跨文化学习体验,也能够为中国传统绘画相关课程提供跨文化交流案例和传播素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A].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习近平.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C].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5][法]奥古斯特·罗丹口述,[法]葛赛尔记录.罗丹艺术论[M].沈宝基译,吴作人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Research on the Intercultural Course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中国传统绘画导论》)
Wu Chuny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As an elective intercultural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th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中国传统绘画导论》) should be aimed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academic situation, regard them as the aesthetic subjects, adopt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inting works, show the vit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understand, identify and spontaneously spread Chinese culture. Taking th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中国传统绘画导论》)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methods and precautions of intercultural teaching practice, so tha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can get a better learning experience in intercultural course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accumulates research cases and communication materia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cultural teaching in courses which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Key words:th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中国传统绘画导论》);intercultural course;teaching;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