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视角
2023-10-31张菡胡杨赵云龙李昂国成鑫徐婷婷
张菡,胡杨,赵云龙,李昂,国成鑫,徐婷婷
(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 134002)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不仅人才培养规模扩大,培养模式也呈现多样性特征。作为高等教育实施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明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类型的基础上,重视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搭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并反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置的关键要素。这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以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实用度为主,重在评价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水平。与此相适应,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基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视角,探讨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以期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参考。
1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意义
2019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再次受到关注。2020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及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均围绕“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1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在《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展和转化》中首次提出的[1]。他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和普及化教育阶段。各个阶段之间利用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与特定年龄范围内人数的比率即毛入学率进行划分,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0%,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0%以上[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通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进入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指标[3]。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1.1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愈发紧密
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比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都更为紧密。高等教育在精英化以及大众化阶段,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较少[4]。而在普及化阶段,社会与高校联系密切,互相协作,共同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5]。因此,随着社会与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联系愈加紧密,主体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有助于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1.1.2 人才培养更加强调个性化
个性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的特征[6]。个体差异性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同知识背景、能力倾向等差异的学生对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7]。地方高校根据服务定位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关键,因此,要缓解目前学生就业难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就必须针对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1.1.3 培养过程、课程设置追求多样化
马丁·特罗的理论体现了教育的多样化,虽然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就具备的特点,但随着普及化的深入,多样化特征会更加明显,并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都会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8]。布列南认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各高校一定要转变发展思路,课程以及实际教学应朝着开设多元的网络课程发展[9]。在课程设置上改变以往单一理论教学的模式,增加对教学效果评估的关注度。因此,要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反馈教学效果,以此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2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培养目标解析
应用型人才是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是将成熟的理论和相应的技术运用于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转变为具有多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0]。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将越来越多的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地方高校,应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区域,与当地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探索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契合专业性要求,满足社会需求。
2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评价逻辑进路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从课程、教学等方面入手,但是,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最快反馈、落实的最佳方式是教学评价体系。宏观上,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中观上,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地,全面保障教学质量,才能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观上,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学生、教师、企业、社会各个方面信息及时反馈最直接的途径,是落实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学评价不仅要贯穿人才培养理念,其课堂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更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全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激发人才培养的活力和潜力,是应用型高校落实国家政策、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着力点和核心驱动力。
2.1 构建以学生满意度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制度
以学生满意度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核心利益群体应该完全参与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的过程中。以学生满意度为中心,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重点关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构建“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综合性教学全过程评价制度[11]。以学生满意度为中心,应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与教育环境互动的性质与特征等方面。
2.2 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获得科学的评价结果,需要在评价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评价方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目标多元化,因此,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方法也应多样化。可以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将教师教学效率和课程教学分析、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学生成绩等级分布分析、课程评估、学生满意度等内容作为评价指标[12],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评价数据库;开发学习结果评价工具,包括访谈、调查问卷和标准化测试等,教学评价的重点从对教学行为的评价转向对学生有效学习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记录。在每次课即将结束时,通过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学习通等平台向学生发放评价问卷,通过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
2.3 建立多元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教学评价,应以高校为主体,组织多方力量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效果反馈,强调学校、教师、学生、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地方高校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邀请督导专家、企业行业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将学校评价与企业行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与企业行业合作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就业基本条件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标准等环节相结合;将企业行业的安全、技术和生产标准应用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将企业行业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13]。评价主体不同,分工也不同,如教师和学生评价课堂学习成果,学校和同行专家评价课程大纲和专业培养方案,行业企业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4 完善教学评价持续改进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14]。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梳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质量监控部门将各方尤其是行业企业等提出的问题、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并形成质量报告,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对比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教学效果,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企业兼职教师及时进行沟通和培训,以确保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