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策分析
2023-10-31汤丽娟李晓
汤丽娟 李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1];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分析和评价社会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可以加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传承文化精髓,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理解。这包括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道家的和谐理念、佛教的慈悲心等,这些价值观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和道德观具有深远的影响[2]。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学识、有道德、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继承者。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心。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面临着各种文化冲击和多元化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提升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3]。同时,文化自信心也是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基础,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国际交往。
(三)有助于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观念闻名于世。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通过学习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升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美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欣赏能力。同时,艺术修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的内心修养和心灵成长,提升他们对人文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欣赏力,培养出有品位的人文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社会责任等重大问题。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经典文献、哲学著作和思想体系,深入思考其中的哲理和智慧,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边界,培养批判思维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洞察力;能够培养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倡导公正和诚信等品质,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薄弱
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淡漠。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强,而传统的文化课由于其容易上手而变成了“凑分数”的课程,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内化。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明确传统文化的定位,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充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巩固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塑造大学生的个性、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合格的民族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4]。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缺失
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在价值观形成期会产生多样性的观念。西方的一些不良价值观,例如享乐主义、精明利己主义、责任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等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不同的价值观又在大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如以“国学”为名的“女德”“被各种宫廷戏所左右”的“奴隶制”等思想糟粕,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缺失,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脱离
许多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思政课,从思想政治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选修课。而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因为高校在安排思政课程上并没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就容易造成大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二是基于教师只是倾向于思政课本的知识内容,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渴望程度,因此教师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不能满足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需要。三是基于思政教师本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这样的学习过程会使大学生不能进行深刻的阐释,只会停留在表象上,而不会真正体会到教师的教诲[5]。
四、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助推传统文化思政高度融合
我国是一个没有将文化遗忘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和时代息息相关,而且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更新,就像思政教育一样具有时效性。因此,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其精华所在,将其与思政教学相结合[6]。比如,在研究外国文化的时候,可以引导大学生去探索中华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不同,也可以让大学生表达自己对外国文化的看法。培养学生辨证思维,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异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创新文化载体,培养大学生文化意识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将思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微信、微博、校园贴吧等方式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让大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举办一系列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通过比赛促进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赛,鼓励大学生踊跃投稿,并设立相应的奖励,让大学生自觉地阅读和学习。另外,通过媒体传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教师可以在教室里为学生播放有关的节目,比如《诗词大会》,可以通过模拟一些优秀的节目,让大学生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把传统文化和思政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三)丰富文化形式
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入其中,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教学,将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骨子里,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成长之中。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纪念馆、博物馆参观,让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题目可以选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话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上授课方式,鼓励大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竞赛,通过网上答题,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优化思政课程设置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长久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从近期来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从长远来看,对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形成健全的个性具有积极的影响。思政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工作者、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加强高校的文化宣传可以为大学生创造特殊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责任感,时刻牢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7]。与此同时,高校在思政课程的设置上,也应增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让大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让大学生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实施家校共育,培养文化意识
家庭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家庭发挥的作用。高校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责,高校应当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家庭联手实现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同时,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对大学生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让大学生在上课的同时能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另外,教师也要与学生的父母联系,了解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与学生的父母探讨如何将思政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六)提高教师素质,壮大师资队伍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课堂上要提问学生的问题进行思考。把思政课的相关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首先,在思政课中,始终牢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确定其教学目标,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其次,高校可以把中华优秀文化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加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另外,各高校要评选思政先进典型,把思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得较好的学科作为示范课,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教师创新思政教学方式,使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五、结语
通过上述讨论与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的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很薄弱,对于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观认知也有一些欠缺。因此,高校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弥补,汲取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精神。高校要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在教学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进行有效结合,让大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精神,从而实现其终极目的,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