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分析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报道为例

2023-10-31明山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中美摩擦

明山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基于“301 调查”报告对从中国进口约6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同期中国商务部拟对美国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以平衡美国给中国造成的利益损失,中美贸易摩擦正式打响。中美两国媒体对事态发展高度关注,对贸易摩擦中的政策、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和评论。但由于媒体所属国家、媒体性质、叙事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也存在着差异。本研究以中美贸易摩擦中中美两国媒体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双方在报道角度、议题选择、报道框架和对双方国家形象建构等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

一、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一)样本选择与抽样

本研究选取中国《人民日报》和美国《纽约时报》的相关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的第一大报,60 多年来在宣传中央重大决策、国内外各领域重要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纽约时报》美国纽约出版,全世界发行的报纸,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档案记录报”之称。两者都属于综合性日报,报纸内容不集中在某个领域,分布较为均匀。在2018年3 月1 日至5 月27 日,《人民日报》关于中美贸易摩擦共有70 篇报道;以“trade war and China”为关键词,在Factiva 数据库搜索,《纽约时报》有175 篇报道,但由于中美贸易摩擦本身发展的波动性,报道呈现集中分布、时间跨度大的问题。因此最后选用了3月23日至4月6日的相关报道,此阶段是中美贸易摩擦全面爆发的阶段,两国有多项政策出台,形势紧张,报道密集。《人民日报》44 篇,《纽约时报》39 篇,筛选后有效样本共64 篇。

(二)研究结果

1.新闻报道时间与数量

从报道分布来看,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态势。3 月23 日、4 月5 日分别是两个峰值,3 月23 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部分商品征收500 亿美元关税,同时中国商务部拟对美国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2018 年中美贸易战第一个回合打响。从报道量来看,3 月24 日至3 月30 日报道较为集中均匀,3月31 日至4 月4 日报道较少,4 月5 日报道量最多,人民日报的报道量高于纽约时报的报道量。《人民日报》在此期间的一共有44 篇报道,主要集中在第三版和第四版。《纽约时报》共有20 篇报道,3 月30 日至4 月2 日,未进行报道,或者属于在其他主题的报道中提及中美贸易摩擦。

2.新闻报道主题

新闻报道主体主要分为了8 类,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一共有27 篇,占比最高;其次是应对措施15 篇,美国做法的影响占到了9 篇;捍卫国家合法权益和国际政治经济分析所占比例较小。

《人民日报》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中美贸易摩擦全面爆发将带来的恶劣影响、对应对策略和美国国内情况,未涉及国际政治经济分析,主要是对贸易战本身的分析和预测,从国内的经济政策、美国国内的民意反应和其他国家的一些言论态度来证明贸易战对两国并没有太大的好处,中国理性克制,将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纽约时报》主要有4 个主题: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应对策略、贸易摩擦原因和国际政治经济分析。两报都比较重视分析当前情况,《纽约时报》更多是站在美国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的角度看待此次贸易摩擦,对贸易摩擦背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较为关注。

3.新闻报道中的背景差异

在64 篇报道中,57 篇报道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一些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民日报》报道中涉及经济类的背景多,政治背景和历史背景较少,公众舆论态度主要指的是美国国内民众对于贸易摩擦的态度。《纽约时报》报道中主要是经济背景和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民众意见方面较少提及。

从政治背景中看,《人民日报》着重强调了中美关系,对中国国内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两会、美国选举都有提及。《纽约时报》则多次提到了冷战,将贸易摩擦称为新时期的冷战,同时对朝韩关系、中朝关系、朝核问题等比较关注。

经济背景中《人民日报》报道中主要集中在了WTO 协定、全球经济状况和中美经贸往来,侧重中国对外开放策略及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做出的实际行动。《纽约时报》则集中在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和中美经贸对美国股市的影响,多次提及 “2025 中国制造”。

4.新闻报道框架

报道框架的使用上,事实框架、冲突框架、后果框架运用较多,责任框架相对较少,道德框架最少。《人民日报》主要使用了后果框架和道德框架,对中美贸易摩擦爆发的后果做了大量的叙述,认为美国应该承担大国责任,对中美经贸往来、全球经济秩序负责。《纽约时报》主要使用了事实框架和冲突框架,对贸易摩擦后美国国内股票市场、企业、民众等情况进行了报道。

二、结论与讨论

(一)报道框架:后果框架与事实框架

《人民日报》在报道贸易摩擦的新闻中多次使用了严重后果框架。3 月24 日的报道中多次提到“理性”“慎重”“不利于”“恶劣先例”“权益受损”等词;随后的新闻题目中多出现:“单边主义有背时代潮流”“伤害全球利益”“严重损害”“经济暴力”等。《人民日报》首先确立了捍卫自己合法权益正当性。其次通过对美国发动贸易摩擦结果预测、贸易摩擦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国国内公司和民众的反对、国际社会的不认可这几个方面论述,显示中国在贸易摩擦中的受害者形象[1]。最后,对中国对外开放、知识产权保护做了解释和说明,希望可以进行谈判磋商。

《纽约时报》在贸易摩擦报道中更多使用了事实框架。首先是对中美贸易摩擦后美国国内经济状况做了报道。其次是对现有政策进行分析。多篇文章提到了特朗普总统将会破坏不适用于美国的全球协议,完成总统政治承诺,以此来应对中期选举。《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可能对中国国内的影响、国际社会的影响,看重的只有美国本国的利益和地位,和《人民日报》所呈现的“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报道方式有着巨大差异。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报道框架差异原因在于:两份报纸所遵循的原则不同。《人民日报》是中央机关报,不仅承担了信息传播的职责,更承担着社会宣传和动员的职能,因此更多地选用了严重后果框架,对美国提出警告,美国的做法将会对中美关系、美国国内、全球经济都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同时也在向公众传达:中国将捍卫自身权益,也做好准备,不怕战。《纽约时报》是私营报刊,基于现实的事实情况对该事件进行报道,例如美国股市、美国中小企业、专家的一些态度等。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性报道,《纽约时报》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发表不同意见。

(二)国家形象:谁才是贸易秩序的破坏者

《人民日报》报道对于中国形象的描述中,中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同时也是理性客观的,中美贸易问题是可协调、可商榷的。“中国不愿意打贸易摩擦,贸易摩擦没有赢家,但中国也不怕贸易摩擦”“中方目前的态度比较克制,但并不代表没有好牌”。《人民日报》52.3%的报道描述了美国发动贸易摩擦的“一意孤行”。“破坏者”也多次出现,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摩擦对国际贸易秩序、中美自由贸易的破坏。报道中多次提及了美国国内、国际社会的不赞同,是对美国“一意孤行”形象的补充。

《纽约时报》则多次强调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和《人民日报》捍卫国家权力有相似性。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认为中国破坏了贸易规则,才导致了美国的制裁,同时美国是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建者。3 月27 日报道中提到中国政府主导的“2025 中国制造计划”打破了国际规则。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谁是破坏者”报道差异主要原因还在于目前的中美关系。几乎每届的总统大选都会提到中美经贸关系,特朗普在竞选时期就曾提到中国政府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来占领全球市场,对于美国经济和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从20 世纪70 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以后,中美间的经贸往来一直都是“压舱石”和“推进器”,两国的经贸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中美贸易的依存度变得越来越高,摩擦也增加。2008 年金融危机,中国投入大量资金重振经济,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动力,但同时也引起了国内产能过剩,美国指责中国对其产业造成了冲击。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的差别,美国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不满。金融危机过后,全球政治经济力量发生了变化,中国成为美国的“理想敌人”[2],西方现在将中国的发展模式定义为国家资本主义,认为其是自由资本主义强劲的敌人。将中国贴上这样的标签后,着眼于转移焦点、转换矛盾,利用现有的国际规则重建全球经济秩序。因此此次贸易摩擦也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举措,《纽约时报》在其报道中也将中国塑造成了不顾国际金融秩序谋利的形象,这是符合美国国内政治经济认知的,《人民日报》则是以中国的和平发展的立场塑造自身理性克制的形象,对美国的所作所为表示谴责。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中美摩擦
干摩擦和湿摩擦的区别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神奇的摩擦起电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条分缕析 摩擦真相
解读摩擦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