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仁”思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3-10-31卢洁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8期
关键词:孝悌仁爱弟子

卢洁

古今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孔子建构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仁”的思想不再只包括纯粹道德上的含义,孔子对其作了全面的新的界定和思考,最终形成了“仁”学思想体系。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孔子“仁”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为现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孔子“仁”思想概述

孔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该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据统计,《论语》中对“仁”的论述高达上百次,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1]。这里所说的“道”指的就是“仁”道。孔子对于“仁”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回答弟子们对“仁”的询问中,其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最能凸显他对“仁”的理解,虽然孔子对“仁”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回答均体现出了“克己欲,爱他人”的中心思想。由此可见,“仁”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

“孝悌”。在孔子的思想中,行“仁”是从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做起的。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可见,孔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向弟子教授“孝悌”之道。这是因为“孝悌”之道从根本上体现了“爱人”的要求,孔子认为血缘之间的亲子之爱是爱人最核心的部分,他教育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孝慈,则忠”。

“忠恕”。在孔子的思想中,“忠恕”是实施“仁”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出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定义的。孔子对其的解释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意思是说真正有仁德的人,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有仁德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1]。“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定义的。“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的任何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要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指出了人与人之间正确的相处原则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也体现出他积极主动的道德原则,强调宽以待人,推己及人,个人行为要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仁”的境界。

二、“仁”思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将孔子“仁”思想精髓创造性转换,应用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弘扬和传承了孔子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又丰富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内涵,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孔子“仁”思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孔子认为教育不是把学生都变成同样的人,而是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施教过程中,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实质是以学生为本。这对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人文关怀,忽略了教育的情感沟通。对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每个学生最适合的教育。此外,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唤醒学生主体力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重视学生对生命内涵和自由天性的启迪,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教育要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努力提升自己。

(二)孔子“仁”思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

加强仁爱教育。“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加强仁爱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仁者爱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群体之间竞争的加剧,利害关系日渐复杂化,加强仁爱教育,使人们能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和社会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从两个方面落实“仁爱”教育。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应开设有关孔子“仁爱”教育的课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平台,促使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身体力行,将孔子的“仁爱”思想根植于自身的言行举止中,从各个方面拓宽“仁爱”思想的践行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宽容谅解别人,积极投身社会。由此可见,大力倡导“仁爱”精神,落实“仁爱”教育,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孝悌教育。孔子所倡导的“孝悌”思想对现代教育的贡献就在于它强调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恩一直被推崇为重要的品质,同时它也是一个拥有良好道德感悟的人所必须的基本品德。由此可见,加强“孝悌”教育对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应从对父母的感恩和关怀做起,要教育学生懂得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悉心听从父母的教诲,在日常生活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孝敬、体贴父母中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爱护兄弟姐妹,做到团结友善,和睦共处。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申“孝悌”思想,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强忠恕教育。“忠”对国家而言就是要尽忠报国,对国家行忠诚之道。对他人而言,结合“恕”的思想就是要宽容、体谅、关怀他人,做到“推己及人”。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精忠报国”,为国家利益奋斗思考,提升学生的群体意识;其次,教育学生将对父母的爱推及到他人身上,学会关心他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由爱己转为爱人,促使学生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包容他人,从而建构良好的情感关系体系。这正体现了“忠恕”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理应在学校进行广泛宣传教育。

(三)孔子“仁”思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提倡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主张“因材施教”的思想家。“因材施教”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扬长避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个体特点为基础,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法,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教师在了解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状况后,应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主体发展的现实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按照从简单到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道德认知发展进程,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教育,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重视启发诱导。“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其中“愤”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不启,不发”是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也就是必须受教育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些。孔子教授弟子学问时并不是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侧面启发诱导使弟子自行领悟其中的道理,孔子启发诱导的方式也较灵活多样,他常用提问、探讨等方式,引导弟子对自身所疑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时常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千万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要把握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协调统一,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

坚持榜样示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一直以来,孔子都以“君子”人格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注重追求自身道德行为的践行。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影响众多弟子,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身是践行“仁”思想的楷模,为其弟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榜样示范法是孔子在教育过程中着重运用的方法之一,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认为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达成教育要求,这样,教育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不断磨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2]。其次,教师应树立道德理想人格,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对于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完善道德人格,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修养。最后,教师应做到知行统一,教师在学校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学生关注,因此,教师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良好的行为举止为学生做出表率,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升个人道德素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孝悌仁爱弟子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病榻侍母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弟子规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弟子规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