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
2023-10-31林素絮陈霖
林素絮陈霖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财经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继脱贫巩坚战完成后农村发展的一大重要部署,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正从“美丽乡村”建设逐步转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阶段[1]。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颁布了多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多个乡村产业通过相关倾斜政策的有力支撑走上了产业兴旺之路。在党史教育学习浪潮的推动下,红色文旅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发挥自身效能的机会。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为经济发展增添红色文化底蕴,同时能在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层面发挥推动作用。这一产业的兴起为部分红色资源丰富的农村区域发展带来了契机。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广东省河源市的红色文旅产业发展进行研究。
河源是一座有着“乡土资源”与“红色基因”的城市。据河源市人民政府《2020年统计年鉴》中行政区划所示,农村区域占比约为87%[2]。河源域内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域内具有多个位于乡村地带的红色遗址、红色物件展陈馆等,对于河源而言,如何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发展红色文旅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以及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2019年11月,河源市人民政府印发《河源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5)》,首次将“红色旅游”纳入政府发展规划,提出以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规划[3]。红色旅游的发展已在河源逐步开展,河源政府近年来开展了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如“红色文化耀河源”“湾区之眼·河源怀抱”文旅红色系列活动等,在推动红色文旅产业发展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随着河源政府关于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多项规划的落地,河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成为了一项值得思考与探究的议题。本文将从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文旅产业的耦合互动关系分析、河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出发,探究乡村振兴视角下河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以期能为河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与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1 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文旅产业的耦合互动联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后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出了应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强化政策扶持引导[4]。其中,乡村旅游业作为现代乡村发展的一大支柱性产业,而红色旅游作为现代乡村旅游业一大重要分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红色文旅产业所发挥的政策引领作用是显著的。在产业发展中政府是以“看得见的手”的形式发挥作用,即以政策引导产业的发展。而在我国的乡村新兴产业的初始发展过程中,这双“看得见的手”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其所处的地位也尤其重要。在我国国情下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是占据主导地位且指引作用显著。近年来,我国各地出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多项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政策,主要涉及非遗保护、红色遗址保护管理、红色景区建设等方面。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极大提升了红色文旅产业的初始化建设水平,还给予了该产业合理科学的决策部署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对于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引领作用。
1.2 乡村振兴战略对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当下的红色文旅产业呈现产业化水平低,规划建设水平低的特点,主要原因在于红色文化资源分散与缺乏合理的规划等问题上。而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多地政府开启了红色旅游路线的设计规划与红色景区的规划建设,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阻碍也因此得已逐步破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各个乡村产业都能通过政府对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仍处于起步建设时期的红色文旅产业而言,当下正是其乘势发展的最佳时期。原因在于当下既是党史教育元年,又正值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实施的时期。尤其是后者对于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而言更为重要。乡村振兴战略对于红色文旅产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下多项扶持性政策能够使得红色文旅产业获得更宽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使得更多市场要素向乡村集聚,红色文旅产业相应获得一定的市场内驱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项政策的决策部署与落实进一步提升红色文旅产业的初始建设水平。
1.3 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农村建设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战略,是对上一阶段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乡村全面发展设定的当代历史任务,主要针对乡村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展开。《规划》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4]。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这也说明了只有做到了产业振兴,才能带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红色文旅产业作为新时代乡村新兴产业,其特殊性在于产业固有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能更好地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独特的红色文化,还能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进而达成乡村有效治理,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因此在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其能够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五点战略实施总要求的落实。
2 乡村振兴视角下河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
2.1 红色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河源市是广东省内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但因其坐落于交通较为不便利的广东省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而整体资源规划部署也较为滞后。河源域内乡村红色资源丰富,遍布于5县2区,全市红色遗址多达248处。但其资源规划滞后与红色文旅产业起步晚,且红色资源的分布情况呈现散落分布的特点,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因此域内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仍较低。如紫金县内的由苏维埃政府旧址、“血田”遗址红色遗址、海陆紫苏维埃政府旧址、炮子乡农会(县总农会)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红军兵工厂旧址、红十一军四十九团团部和红二师师部旧址旧址等地构成的红色遗址群,因其部分红色资源未能很好地利用开发和多个红色遗址周边的配套基础建设较差等原因,导致省内知名度与文旅目的地吸引力都处于低水平。红色文旅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是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与时俱进利用好红色资源,才能更好地打造现代化红色文旅目的地,从而推动红色文旅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河源仍有更多值得探索与学习的空间。
2.2 红色文旅项目形式单一,精品化意识低
我国多地红色文旅产业正处于发展期,不少优秀红色文旅项目都充分体现了游中学、故事性强与体验感强等特点。尤其是近年来沉浸式文旅带动了新一轮的文旅消费热潮,而沉浸式红色文旅也随之成为了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现国内多个红色文旅目的地也开启了沉浸式红色文旅项目的开发,如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的沉浸式话剧、上海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开展的“密室逃脱”情境党课等文旅项目,都能很好地依托现代文旅新形式开展项目,项目形式丰富度提升,游客体验感也随之更为丰富与深刻。与此同时,河源域内现有的红色文旅项目仍呈现形式单一的特点,域内多个红色文旅项目多以展陈为主,观赏性不足,整体上缺乏小而精的现代化红色文旅项目。因此在红色项目形式的丰富与精品项目的开发上,河源仍需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河源独有的资源特色,进行更多的尝试以突破当地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瓶颈。
2.3 缺乏独具区域特色的城市红色文旅名片
河源不仅是广东省内的革命老区,还是广东省内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直至今日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仍较为完整地保留在了河源。现如今,与革命老区相比,客家古邑成为了更能代表河源的特色标签。河源域内多个红色遗址知名度不高,革命老区的特色地域标签更是鲜为人知。而可以明确的是,在地方红色文旅产业发展上,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名片是重要的宣传口径之一。为扩大河源红色文旅目的地的知名度以及达成以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这一重要目标,河源需要在打造独具河源特色的红色文旅名片层面作进一步地探索。
2.4 红色文旅产业专业人才严重稀缺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后简称《分类》)所示,旅游业属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门类。根据河源市人民政府发布的《2020年统计年鉴》(后简称《年鉴》)的就业模块数据显示,2019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为21521人,与其他乡村主导产业相比,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明显较少;依据《分类》所示,工艺美术产品产业属于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门类。2019年《年鉴》就业数据中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的从业人数仅5388人[5],显示出当地文创产品设计人才的匮乏程度。旅游业与文创产业的专业人才是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河源当地红色文旅产业的人才集聚功能薄弱,进而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当地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5 红色文旅招商引资项目稀缺
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构建产业价值链和提升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显著。高质量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的批量引进有利于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也有利于红色文旅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提升红色文旅产品供给能力。河源现有的招商引资项目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食品饮料及水产业集群为主,在红色旅游模块的招商引资项目相对稀缺。既往的红色文旅招商项目存在落地难,推进慢的现象。现有的红色文旅项目不成体系,影响力较小。招商引资项目的的稀缺是河源红色文旅产业的一大困境,对产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影响密切。
3 乡村振兴视角下河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3.1 合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深挖文旅项目红色文化内涵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其中指出了当下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任务[6]。对于河源当下的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而言,应从3方面做好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建立河源红色资源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吸引企业、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加入红色资源利用保护工作中;创新红色资源利用方式,结合VR、党史情景剧等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健全红色遗址修缮保护制度,结合乡村生态治理进行红色资源项目开发。创新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深化红色文旅项目的文化内涵,是推动河源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必要前提。
3.2 启动多项“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文旅行业迸发新活力的主要推手。在红色文旅产业的未来,“红色文旅+”的产业融合模式是推动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河源市域内具备丰厚的客家文化氛围,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红色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构建河源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以“红色文旅+客家风情游”“红色文旅+乡村生态游”和“红色文旅+研学旅行”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河源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多样性。
3.3 拟定象征性的“红色标签”,推进城市品牌传播
持续的城市品牌传播对于推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7]。目前,河源的革命老区定位知名度较低,拟定象征性的“红色标签”,推进城市形象传播是推动当地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红色标签”的拟定上,应充分结合当地红色故事、红色人物与红色足迹等元素进行研究与拟定,打造具备红色文化底蕴的区域IP,与此同时同步开展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以链式布局构建红色文旅产业业态;在城市品牌传播的推进上,应采取有目的、有计划、多渠道的规模式宣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宣传路径,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通宣传新渠道。
3.4 推进当地高校文创产业学院的建设,深化专业人才引进机制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为我所用”为目的。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创新组织形式,其建设能够有力破解人才供需困境,促进产业发展[8]。对于目前河源市红色文旅产业缺乏行业专业人员这一问题上,建立高校文创产业学院与深化人才引进机制是重要的解决途径。因目前河源市内高校较少,仅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等高校。也因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优质就业岗位稀缺等原因导致出现河源市长期以来人才供给不足、人才队伍不稳定的现象。河源市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等层面的工作,以缓解人才短缺难题。在人才培养上可与高校艺术类院系合作,建立以助力发展河源红色文旅为目标的高校文创产业学院,以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产业人才培养;在人才引进上,河源市应结合红色文旅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人才需求计划以达成精确引进所需人才的目标;建立人才全面支持体系,加强产业人才集聚功能。
3.5 创新与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建设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旅产业链
社会资本是乡村振兴事业中的重要内动力,能够在人才、组织和文化等方面形成有效驱动发展的合力[9]。乡村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乡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产业的市场内驱力,同时能够拓宽资金供给渠道,解决经费短缺问题。河源市红色文旅产业起步较晚,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红色文旅产业链的构建工作已在河源市开展,但目前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产业发展进度较为缓慢。创新与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建设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旅产业链是河源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当下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河源市在未来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与珠三角等地企业的合作,建立城市合作区,实施普惠性政策,创新企业进村机制,加强政企联动等途径以引入更多的红色文旅招商项目,共同规划与建设独具河源特色的红色文旅产业链。
4 结语
革命老区具备特殊的历史地位,振兴革命老区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施方向之一。走具有河源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是实现河源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指向。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河源域内多个革命老区是新时代赋予河源的历史任务。将革命老区内独有的红色资源与乡村产业相结合发展,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新动力,是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了使得河源市红色文旅产业能够突破当下的发展困境,必须探索新时代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路径:加大红色资源利用保护程度,以产业融合模式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拟定象征性的“红色标签”,推进当地高校文创产业学院的建设,创新与完善招商引资机制等路径。期望未来河源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得到更多发展空间,以产业发展增加红色资源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的实现形成有效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动力,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