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海陆统筹的辽河全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2023-10-31

农业与技术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斑海豹西太平洋辽河

王 鹏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监测院,辽宁 沈阳 110122)

1 研究范围

以保护辽河全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实现陆海统筹保护为目标,将铁岭福德店东、西辽河交汇处到辽河入海口的全部辽河干流(大堤迎水面护堤地界线以内的平均3.5km宽度河道和洪泛区)和河口湿地,以及辽河、大辽河入海口的近海水域等西太平洋斑海豹和鸟类栖息地统筹纳入研究范围,涉及盘锦、营口、鞍山、沈阳、铁岭、锦州6市17个县(区、市)7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306个村(社区),研究区域面积23.03万hm2(国土三调数据),实现了干流、河口和海湾的完整性保护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形地貌

研究区位于华北台地东北部,区域构造处于辽河断陷的构造位置上,下辽河盆地是中生代的断陷盆地。辽河流域是东、西部两侧为低山、中山所环绕,中部是广阔的大平原;东西两侧山地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广阔平原地带的地貌以堆积地形为主。另外,在松辽平原的西部和西南部,风沙地貌较发育,沙丘、砂垄成群分布,形成广大的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1]。

地貌类型为上下辽河冲积平原,属松辽平原的一部分,由辽河及其主要支流冲积作用所形成,土地肥沃,人烟稠密,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作物区。特别是下辽河平原,由于地势较低,地面高程在50m以下,目前正处于地壳不断下降过程中。接近海口地带常形成大片沼泽湿地,且易受海水侵袭,而成为流域内最低洼易涝地区。在海岸线部分,属平原型淤泥质海岸。

2.2 气候

辽宁省辽河流域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温度变化较大,四季寒暖,干湿分明。气温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增,年平均气温为4~8℃。年最高气温为7月,一般在21~28℃;年最低气温为1月,一般在-9~-18℃。辽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69.1~840mm,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6—9月占全年的70%以上。

2.3 土壤

辽河全流域分布的土壤类型分属于8个土纲,14个亚纲,15个土类,23个亚类。主要类型有草甸土、水稻土、潮土、棕壤、褐土、滨海盐土、风沙土、粗骨土、沼泽土、新积土、黑土、暗棕壤等。其中,分布面积最大的为草甸土,而粗骨土、沼泽土、褐土和黑土面积相对较小。

2.4 动植物资源

2.4.1 植物资源

调查记录到研究区水生浮游藻类植物有141种,野生大型真菌有163种,苔藓植物有68种,野生蕨类植物有15种,野生种子植物有551种。根据2021年国家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IUCN红色名录中国以及1988辽宁省珍稀濒危植物名录(辽宁植物志),研究区内共有珍稀濒危植物6种,隶属于5科6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科5属5种,5种分别是野大豆(Glycine soja)、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草麻黄(Ephedra sinica)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其中野大豆、中华结缕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研究区内植被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原、草甸、沼泽、水生植被及一年生草地8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13个植被亚型22个群系组和57个群系。芦苇沼泽、碱蓬盐沼等是研究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的植被类型。

2.4.2 动物资源

调查记录到研究区甲壳类动物有52种,软体类动物有67种,环节动物有8种,节肢动物有3种,浮游动物有69种,棘皮动物有21种,寡毛类动物有11种,野生鱼类有142种,野生两栖类动物有5种,野生爬行类动物10种,野生鸟类有312种,野生哺乳动物有35种,野生昆虫有329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哺乳动物有西太平洋斑海豹(Phoca largha)1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鸟类有黑鹳(Ciconia nigra)、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等17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鸟类有鸳鸯(Aix galericulata)、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大天鹅(Cygnus cygnus)等59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哺乳动物有东亚江豚(Neophocaena sunameri)、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等4种,因此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达到81种。2019年8月29—30日记录到黑嘴鸥15864只,研究区为世界上黑嘴鸥种群数量最多的栖息地;同时,研究区也是丹顶鹤最南端的自然繁殖区。2018年超过1%标准的水鸟调查监测表明有东方白鹳、白鹤等33种。

3 典型生态系统

3.1 湿地生态系统

根据国土资源三调数据,研究区内湿地包括浅海水域、河流水面、内陆滩涂、沿海滩涂、沼泽地、坑塘水面、水库水面、水渠、水田等8种。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71439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3%;人工湿地面积为10048hm2,占27%。其中,浅水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海洋生物资源、区域水分调节、海洋生物栖息地等方面;河流与河口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生物资源、水分调节、野生动物栖息地、文化科研、输沙等方面;碱蓬盐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景观美学、生物资源、鸟类生物栖息地等方面;芦苇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生物资源、鸟类生物栖息地、景观美学、文化科研、保育土壤等方面[2]。

3.2 森林生态系统

研究区内森林包括乔木林、灌木林和其他森林3种类型,总面积为6065hm2。以乔木林和其他森林为主,灌木林仅占全部面积的1%。其生态价值主要为林木资源(提供林木产品)、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光合作用)、净化空气(吸收污染物质、阻滞粉尘、杀灭病菌等)、林木积累营养物质、物种保育、森林游憩等[3]。

3.3 草地生态系统

研究区范围内绝大部分属于温带草原类型,草本群落生长季较短,地上部分多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常见的一年生草本植被有三芒草群落、马唐─狗尾草群落、虎尾草群落、野大豆群落、黄花蒿群落等。草地总面积39364hm2。其生态价值主要为草地的水分调节功能、营养物质循环与储存功能、保育土壤功能和美学价值[4]。

4 栖息地恢复

4.1 水鸟栖息地恢复

在辽河口湿地、大麦科湿地、七星湿地、石佛寺水库、辽河第一湾、牛轭湖、干流滩地、滨海湿地、退养还湿区域,通过营造生境岛、沙洲、漫滩、觅食地等多样化生境,恢复扩大鸻鹬类、雁鸭类、鹤类等水鸟栖息地,为迁徙过境的鸻鹬类和越冬的雁鸭类等水鸟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恢复鸻鹬类栖息地3000hm2,雁鸭类栖息地2200hm2,鹤类栖息地500hm2。

4.2 黑嘴鸥繁殖地恢复

辽河口湿地是黑嘴鸥全球分布最北、营巢密度最大的繁殖地,在此繁殖的黑嘴鸥数量占黑嘴鸥全球种群数量的70%左右,为加强黑嘴鸥保护,在盘锦市原滨海路北侧滩涂区、笔架岭等地通过修建堤坝、储水环沟、控水闸门等方式,开展繁殖地内水环境管理,营造和扩建黑嘴鸥繁殖地和栖息地,为黑嘴鸥创造适宜繁殖环境,促进和保护黑嘴鸥种群稳定增长。恢复黑嘴鸥繁殖地1313hm2,其中原滨海路北侧滩涂区700hm2,笔架岭613hm2。

4.3 辽河刀鲚洄游水系连通

近年来,辽河流域鲚类土著品种资源减产迅速,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为保护辽河刀鲚洄游产卵地,结合辽河及干流上水利工程特点,通过分析河流形态、水文情势、水温等条件改变对辽河刀鲚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重要水利工程处补建鱼类洄游通道,恢复河道的自然连通。在双台子河闸和万金滩闸改善产卵场和孵化场生境,选择有条件的地方设置试验性鱼道,逐步恢复辽河刀鲚洄游路线。通过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主要涉及辽河口到绕阳河口、双台子河闸的辽河干流,涉及河流总长60km。

5 旗舰物种保育

5.1 西太平洋斑海豹种群保护

开展西太平洋斑海豹种群的资源综合调查工作,在辽东湾海域冰期(1—2月)开展西太平洋斑海豹种群资源综合调查,采用破冰船和无人机等调查工具定期对辽东湾繁殖区进行范围界定和资源调查,确定西太平洋斑海豹资源状况。与科研机构合作,采用卫星标记技术,获得携带信标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精准位置、洄游路线等数据,确定西太平洋斑海豹的洄游规律和栖息地利用情况。

建设西太平洋斑海豹管理站,布设监测网络,开展西太平洋斑海豹种群的资源综合调查;修建驳船码头,购买巡护船、救护船、破冰船和巡护车辆及无人机,强化基层管理站管护能力。开展受损栖息地的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实施海岛岸滩修复、生态鱼礁投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等措施,开展西太平洋斑海豹栖息地整治修复和生态恢复,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状况,不断扩大适宜西太平洋斑海豹的栖息环境,在鸳鸯岛修复受损栖息地1000hm2。

利用“3S”技术建立西太平洋斑海豹动态监控系统,对西太平洋斑海豹栖息地实施有效、实时监测管理。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完成栖息地因子间的叠加和相关性分析,提出栖息地保护的具体管理措施。加大执法力度,相关管理机构配合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开展西太平洋斑海豹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西太平洋斑海豹及其器官行为,减少和杜绝海上偷捕西太平洋斑海豹等违法活动。

依托辽宁省水生野生动物救助机构开展西太平洋斑海豹救助救治,对发现岸滩搁浅西太平洋斑海豹应第一时间实施救治。对发现时已死亡或救助无效死亡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尸体,相关管理机构协调当地渔政机构统一处置。

利用公共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西太平洋斑海豹保护知识,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作用,开展主题研讨、爱心捐赠、宣传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西太平洋斑海豹保护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全社会保护的良好机制。

5.2 野大豆和白刺原生境保护

加强野大豆原生境保护,在盘山县德胜镇和坝墙镇,铁岭县双平顶村,开原市后施堡村,昌图县长发镇王子村八家子屯、张家屯,银州区园艺村马蓬沟、杨家窝棚附近辽河封育区内,康平县山东屯附近辽河封育区内等野大豆优势种群分布区,通过建设围栏、保护性标志、观测点、保护警示牌等多种工程措施,确保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得以有效保护与繁衍,工程面积为1500hm2。在大洼区赵圈河镇建设白刺恢复示范区100hm2。

5.3 野生动物救助

建立野生动物保护救护中心,建设地点盘锦,救护中心各类建筑物总面积共计4500m2,各种野生动物笼网面积2500m2以及其他配套设施,职能为野生动物救护工作、疫源疫病监测、野生动物保护科学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的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同时,完善检疫隔离笼舍、鹤类笼舍、雁鸭水禽笼舍、其他中小型鸟类笼舍、小型兽类笼舍、猛禽笼舍、备用动物笼舍等7大类野生动物笼舍和综合办公用房、野生动物医院等。通过实施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和人工繁育,对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执法没收和收容到的有问题野生动物实施救护,并对治愈的野生动物组织野外放归。

5.4 丹顶鹤野化

在盘锦市辽河三角洲区域实施丹顶鹤人工繁育工程,开展丹顶鹤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维护和确保珍稀物种种群安全繁衍,逐年扩增。扩大丹顶鹤种群野化规模,逐步在野外生境进行野化训练,最终使丹顶鹤种群野化成功,能够在野外自然生存和自然繁殖。在辽河口区域划定1000hm2湿地建丹顶鹤野化基地,建实验室、办公室、救护室及配套相应设施。并加强科学饲养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野化驯化管理水平。

6 结论与建议

通过海陆统筹的辽河全流域生态保护,实施河流湿地、河口湿地和海湾湿地生态保护修复[5],加强野生动物栖息保护和恢复,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推进生态补偿扩大范围,使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高,水源涵养、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加强重要河流全流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以系统性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系统修复,能够有效增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构筑辽河全流域至辽东湾生态安全屏障,成为我国陆海统筹保护的典范。

猜你喜欢

斑海豹西太平洋辽河
辽河口
中央电视台来盘锦市辽河口拍摄斑海豹
倾听
辽河文讯
基于ELM算法的辽河沈阳段水污染评价
西藏南部暴雪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50石油职工志愿者5年守护斑海豹
田继光
——辽东湾斑海豹的守望者和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