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经验与方法论研究
2023-10-30李倩欧阳浩顺
李倩 欧阳浩顺
摘 要:创新是理论永久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吹响了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新号角,再一次提醒全党上下要肩负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证及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积极探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意义及方法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義;中国化;时代化;经验;使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61
1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1.1 直面局势变化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理论的创新都应在与之对称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立足中国革命实际,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满目疮痍的中国积极谋求发展,最初寄希望于照搬苏联模式走向富强,但苏联模式的弊端在实践中日渐暴露,让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摆脱苏联模式,必须结合当下发展状况精准瞄准中国百废待兴的实际,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形成一条充满前进性与曲折性、中国苏联模式交织性的发展道路。伴随改革开放号角不断吹响,邓小平同志致力于走出一条打破生产力枷锁的求富道路,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扬帆起航,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执政规律认识。为中国谋求更为科学的发展,胡锦涛同志积极调整、科学谋划,提出了更具系统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基于中国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新的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纵观中国发展历史,每一次科学理论的形成都基于对当下客观形势的科学判断,理论与现实的高度契合才能使理论充分绽放时代价值。
1.2 满足人民诉求
理论是否科学基于它是否能满足人民需求、服务人民大众。毛泽东同志指出,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内在优秀基因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情感构建,意味着在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应以人民切实利益为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看,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战火纷飞的历史经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壮大,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富强的思想结晶,契合人民期盼美好生活的诉求。理论体系的更迭,离不开人民主体,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时代呼唤是理论问题导向、圈定其研究方向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人民是建立理论与实践互动的重要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其本质就是一个满足人民诉求的过程。人民利益得以满足,才会自发自愿地贯彻、落实党的理论方针,宏伟蓝图才能在人民的实践中由虚向实。
1.3 借力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起自然经济,历经岁月沉淀,附着在中国人的认知构架中。马克思主义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要想植入中国人的思维构建中,就必须借力中国文化的贯通特质。两者文化虽生产土壤异质,但在引导人类追求民主、自由、和谐方面有着寓意相通之处。毛泽东同志在写作《实践论》的过程中,就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知和行的关系”,得出认识的总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形成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理应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互融合,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指导中国实践,用中国式语言传颂其内涵概念,皆使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保持韧性,保持向上的力量。
1.4 营造学科氛围
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凭借着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和现实的感召力,准确把握历史进程,掌握历史规律,立足中国国情,具体概括其时代主题、构建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论边框、在实践摸索又修正其理论认知偏差。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兼蓄浓烈的学术色彩与政治色彩,学习广度贯穿行政体系上下层级,学习深度涉及原著及衍生学科,其严密的学习机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重视,也为延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线营建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及政治环境。
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庄严的历史责任
2.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守
揭示科学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品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守正创新,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创性、科学性、历史性,在此基础上立足现实概括赋予理论时代生命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一步一步验证了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正确性。如今,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是将其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践行到底。
2.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对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
科学理论的诞生是为了更好地回应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寓意社会各方面问题更为系统复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一时代潮流中孕育而生,也是为解决当下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诞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找到的强国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积极回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品质的彰显
政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尊重历史规律及人民意愿的前提下,主动把握历史机遇,引领趋势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再需要通过血雨腥风的斗争历史得以彰显,更多体现在对当下及未来中国客观局势的缜密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呼唤的产物,既立足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需求,又对人类社會发展积极展望、科学预判,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品质。
3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基本经验与方法论研究
3.1 新思想新武装: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前,中国发展已显出强劲态势,与以往积贫积弱的中国不同,经过中国人民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经济总量逐渐上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之林。随着时代形势的不断发展,新理论、新理念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对中国道路、制度、文化、理论等多方面领域进行了理论更新,系统性规划了各方各面的实践路径,成功地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经过10年的艰苦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在行动中不断被证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八个明确”扩展为“十个明确”,十个明确中涵盖两个党建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信心与决心。党的二十大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掌握其理论精髓及科学方法论是担当理论创新责任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哲学层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凝练,“六个必须坚持”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科学的基本观点、先进的工作方法。例如,坚持人民至上,一切脱离人民群众的理论,都是无本之源。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理论都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检验于人民。推动理论创新,就要正视人民理论诉求,人民理论诉求是人民基于客观现实结合自身的利益对理论进行长期稳定的、连贯性的拷问。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人类社会的明灯,是以实现全世界人类解放为价值依托,符合人民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理论,我们应以一贯之地坚持。坚持自信自立,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积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中国自信自立的精神根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必须与中国文明形态相融合,才能发挥其文化的感染力、感召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魂、中华文化的根,中西并用三者统一才能实现理论的科学内化。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之一,守正是在遵循客观规律上,创新地运用工作方法指导客观实在。现实实践内容的复杂性决定理论创新内容的多样性,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理论与现实并行。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方向,科学理论总能把握时代特征、捕捉时代规律、回答时代之问。直面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最终归宿,理论创新工作的展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动力,在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实现理论新飞跃。坚持系统观念,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要求我们善于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崛起已经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主要的变量。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就意味着要坚持系统思维,树立大世界观、大历史观、大角色观,积极拓宽理论视野,延伸历史维度,让理论能够服务于世界大同。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不仅要解决国家民族解放和发展问题,还要立足于人类社会,谋求世界人类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中国共产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与中国心怀天下的独特文化基因共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和人民情怀。
3.2 新方法新路径:坚持做到“两个结合”
党的百年历程已经证明,只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才能成为中国克服困难的制胜武器。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中囊括了理论创新的重要职责,“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理论创新领域提出的新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就是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当前中国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社会变革,时代更迭渴望新理论的诞生,将时代与经典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出发点,但要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内在国民精神文化,就必须借力中国传统文化转为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时空背景、实践源泉、价值概念存在差异,但其价值理念方面却存在广泛融合点,例如,大同世界与“自由人联合体”都充分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人民历史主体性与重民思想,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全人类的解放与天下家国情怀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已经历了“尝试—结合—融合”的发展轨迹,两种文化的交融互动既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感染力、感召力,又以现代化视野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要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新气象,“两个结合”方法论就要运用得更灵活。
3.3 新力量新坚守:坚决拥护“两个确立”
“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建方面的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丰富发展。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是领导核心的成熟,一个成熟的政党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核心的形成、确立与党的创新理论是内在统一的。在中国,“以中化马”“以马化中”不仅是学术理论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重视和推动是马克思主义国别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就要结合具体现状,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邓小平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没有新观点的支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彰显理论本身的强大活力。党的领导核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力其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载体,拥护“两个确立”就是拥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未来发展方向不发生偏颇。
3.4 新形势新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生动实践的理论样式,是实践反哺理论发展的结果。当下中国用4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工业文明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路。与西方不同,西方发展问题具有历史性,中国发展问题具有共时性。不可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往前推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矛盾风险每时每刻可能发生,我们比什么时候都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引,但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又决定着我们不能一劳永逸用理论成果解决一切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下最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生命线也将随着局势的发展不断延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伟大理论,以开放性思维接受实践动态性发展,以不懈追求真理的科研态度,坚持走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道路。
3.5 新依靠新服务: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马克思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离不开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变量,离开人民群众的首创,理论创作就没有实践根基;另一方面,理论工作重要的评判及衡量主体就是人民群众,一切理论创新工作的最终归宿就是服务人民。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体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当前社会的人民群众大体拥有更具全面的知识体系,信息化程度普遍更高,民主维权意识更为强烈,要想在理论工作中更好地依靠群众,一是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才能更好的依靠群众;二是广泛接纳群众意见及建议,将零散的意见集中统一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形成点精、面广的理论观点;三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这一重要工作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就要求领导干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真抓实干的开展群众调研工作,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群众只有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其科学体系才能在中国扎根,才能不断彰显其理论的民本逻辑,将人民情怀转化为外向实践,构建起理论与人民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吕嘉.重新理解“社會存在决定社会意识”[J].哲学动态,2001,(06):6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3]延安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与探索[N].光明日报,20230710.
[4]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
[5]邓小平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12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