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市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乡村样板
2023-10-30何杰
何 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局、着眼大局,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鲜明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同仁市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按照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政策要求,在盘活资源产业挖掘上谋思路、下苦功,探索形成乡村产业发展的“日秀玛”模式。
一、发展背景
日秀玛村位于同仁市西北部,是黄乃亥乡政府所在地,距同仁市区24公里,海拔2970米,有日秀么村、日贡么村和东且村3个自然村6个生产队,共有249户1050人,党员52名,脱贫户68户283人,监测户6户18人。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业,耕地面积5583亩。
2015年以前的日秀玛村,山大沟深、地势复杂、交通不便、饮水不通,村民意识、耕作方式、产业发展、精神文明方面较为落后,呈现四个“转变难”。村民意识转变难,受历史原因和传统思想影响,村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落后,文化素质偏低,发展意识淡薄,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弱,大多存在“靠天吃饭”的陈旧观念和“小富即安”的保守心理。耕作方式转变难,多数耕地分布在山岭上,地块零散碎小,主要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散户种植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每亩仅收成280元,生产效率低下,仅满足基本温饱,耕地收入微薄,全村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长期闲置。产业发展转变难,村内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办法不多、思路不广,村级产业类型单一,无支柱型产业,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商铺租金和光伏分红,每年每户分红收入只有200元左右,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生产生活条件未得到明显改善。精神生活转变难,村民自觉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业余活动较少,部分村民农闲时间无事可做,精神生活匮乏。
图为黄南州尖扎黄河段,张汶高速横贯其间,天堑变通途。 张海麟/摄
2015年,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启动脱贫攻坚战。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化责任落实、政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通过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八个一批”等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日秀玛村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依托各方力量实施了“村村通”和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彻底解决了道路和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大力推进产业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县乡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有关撂荒地整治的决策部署,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全面动员,安排村干部、村民代表赴省内外乡村振兴产业示范点学习先进做法,村级党组织主动统一群众思想,在盘活资源、产业挖掘、优化模式上谋思路、下苦功,逐步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符合本村实际的乡村产业发展“日秀玛”模式,群众发展意识更加坚定,乡村产业发展愈加蓬勃,村级自治效能大幅提升,群众精神面貌持续改善,乡村振兴迈向良好发展的快车道。
二、模式简介
黄乃亥乡日秀玛村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实行“资源股份化、农民股民化、经营规模化、耕作机械化、链条一体化、利益共享化”六化路径。将全村耕地折股量化,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经营,统一规模化种植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耕地、播种、收割、加工、打包,以线上“订单式”、线下体验店等方式进行特色农产品推广,产加销一体发展全链条,打造出“土地变股份、农民变股民、小田变大田、资源变资产、自消变多销、帮治变自治”的“日秀玛”模式,有效解放群众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资源股份化、农民股民化。日秀玛村土地平坦肥沃,集中连片优势明显,村“两委”将全村4783亩耕地折股量化,积极引导全村249户农户以“一亩一股”的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入股日秀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经营权入股协议,以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份、村民变股民的形式,将各方资源聚合,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
——经营规模化、耕作机械化。将全村耕地进行平整改良,由原来分散的“小田”变成适宜机械化运作的“大田”,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对土地进行统一种植经营管理,实行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减轻村民劳动强度,解放大量劳动力,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链条一体化、利益共享化。整合各方资金,成立黄乃亥乡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等4个分社,形成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村集体经济产生的年度收益按6:4分成(其中60%用于村集体和村民入股分红,其余的40%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开展公益性活动等),村集体收入实现群众支配、群众共享。
三、主要成效
(一)沉睡土地有效盘活,“闲置地”变身“丰收田”。坚持整体规划、整体推进,从破解土地遗留问题入手,全面整合土地资源,将实现撂荒地、轮歇地复耕复垦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盘活村内310余亩撂荒地、800亩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饲草、油菜、黑青稞、豌豆等农作物,全村2/3的撂荒地、轮歇地转身变成了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田园,荒地蝶变为“致富田”“丰收田”。
(二)村级产业因地制宜,“薄弱村”变身“富裕村”。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依托,旗下分别设立饲草种植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以及直销体验店,实现播种、收割、加工、储备、销售一体化的绿色农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各类型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日秀玛模式。2020年,日秀玛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3万元,如今在推进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下,收入已达400余万元,经济“薄弱村”逐渐转变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富裕村”。
(三)多方参与协同配合,“后进村”变身“示范村”。通过土地入股、劳力入股、资金入股的股份合作方式,引导鼓励农户积极参与村级产业发展各环节,拓宽农户增收渠道。该村近百人在家门口就业,劳务收入年创40余万元,人均收入“水涨船高”,昔日破旧坯房如今全部翻盖换新,家家户户有汽车,家家户户买新居,日秀玛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高原美丽乡村、国家级传统村落和全市乡村建设示范村的蜕变。
(四)村党组织高位引领,“村干部”变身“领头羊”。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立足“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思路,以村干部带头、党员跟进、人才联建、群众配合形式创新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水平,较好解决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与“有计难施”的梗阻,从根本上增强了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如今,党组织发声有人听、行动有人跟,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更加自觉。
(五)厚植乡风文明底蕴,“小乡村”变身“新沃土”。随着村内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篮球场、足球场、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农家书屋、文化长廊等设施一应俱全。村规民约、红黑榜等制度不断健全,锅庄舞、体育竞赛等各类文体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处置模式全面推行,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越来越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
四、主要做法
(一)把握政策机遇,村党组织示范引领唤醒创富意识。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同仁市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发挥村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筑牢群众思想根基,为发展壮大村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精准谋划定位。聚焦全省产业“四地”建设和黄南州“三区建设”,以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目标,科学谋划、统筹布局,利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政策机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头戏”,按照“乡抓产业,村抓特色”的理念,召开不同层级会议安排部署、因村施策,在全面掌握村情、群众意愿的基础之上,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思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整治撂荒地复垦复种,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产加销一体产业链为主要方式,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二是打通思想梗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前提是统一群众思想,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行动。村党组织将学习教育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致富、转变群众思想意识的求解方法,充分发挥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以《每月党员活动指南》为依托,利用村级党员学习日、中央1号文件宣讲等节点和党员轮训等教育平台,面向村干部开展学习教育、宣传精神的“红色课堂”和拓宽发展思维、壮大集体经济的“专家课堂”,面向党员、农牧民群众开设传道解惑、发展产业的“振兴课堂”和相互交流、服务指导的“技术课堂”,深化党员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目的,在富起村干部脑袋的同时,潜移默化树立共同富裕的理念,带动群众投身致富道路。三是配强基层队伍。选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的基层队伍是村级发展致富的核心环节。以2021年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以“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选配平均年龄40.6岁,本科学历1名、大专学历1名、高中学历2名的村级年轻班子队伍,动态储备10名村级后备干部,充实干部“蓄水池”,为村级产业发展奠定组织保障。同时,抓好村干部队伍培训教育,举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业务、农牧民党员冬春训等培训班,全面提升村干部政治领悟力和干事执行力。
(二)实施多元发展路径,打造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受效益偏低、农民外出务工、撂荒地多、耕种条件差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日秀玛村建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土地折股量化,农民变身股民,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建立产加销一体发展全链条。一是折股量化变身股东。在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联动下,全村249户农户以耕地入股,4783亩土地折股量化,由合作社统一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年底按股分红。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由村党支部书记、部分村“两委”成员、各自然村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卸任村干部、市级党代表等组成,负责合作社各类项目组织、管理、运营、监督等工作。比如,村民卡某家庭人口6人,耕地面积20亩,劳动力4人,耕地入股前,耕地收入0.2万元、务工收入2.9万元、家庭可支配收入6.27万元;入股后,耕地收入0.54万元、务工收入9.7万元、家庭可支配收入10.83万元,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二是规模运作规范运营。坚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理念,对土地进行规范整理、格田成方,统一开展优质饲草、黑青稞、豌豆、油菜等特色农业生产种植,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程管理,实现供种供肥、农机作业、农技推广、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的生产经营组织化。投资595万元建立同仁市饲草料储备库以及生产加工车间,饲草储备、生产加工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为全市抗灾保畜、牛羊养殖户提供优质饲草保障。2022年,日秀玛村燕麦饲草种植3083亩,总产量达1060吨。黑青稞种植1500亩,总产量225吨。菜籽种植200亩,总产量20吨。三是机械耕作解放劳动力。为实现土地集约化高效化种植,利用乡村振兴、天津援建项目投资280万元成立黄乃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配备16类34台现代农机设备,切实减轻群众农业生产负担,最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有效解放劳动力。比如,传统收割作业中,一户家庭40亩土地收割需要15天左右完成,全面实行农业机械化后,40亩土地的收割、打包只需1天就能完成,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还解放了劳动力。其余时间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实现了灵活就业和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产业多元链条形成。整合中央扶持、行业帮扶、产业发展等资金共100万元,成立同仁市黄乃亥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市场销售的运行机制,对收割的黑青稞、豌豆等农作物进行农产品加工,生产出黑青稞糌粑、黑青稞面粉、豌豆面粉、菜籽油等产品,以线上“订单式”和线下体验店方式对外进行销售,形成产加销一体全链条,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比如,黑青稞桃酥、黑青稞小麦面粉、豌豆面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相继开发,并通过消费帮扶采购、超市、产品体验店等方式进入市场,日秀玛村特色农产品享誉州内乃至省内,品牌效应明显。五是收益分配成果共享。因地制宜建立“资源整合+按劳分配+按股分红”的新模式,形成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力促进特色产业升级发展,群众认可度和支持度不断提高。2022年,日秀玛村集体总收入达418.98万元,分红资金117.58万元,每户分红3000元至16800元不等。比如,日秀玛村村民扎某有20亩地,全部入股给合作社后自己也成了合作社的员工,常年在合作社装草、开车,一天有150块钱的收入,年底还可以分红,每年净收入超过3万元。
(三)强化制度执行落实,以激励与约束并重,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市乡党委积极谋划统筹,村党支部主动推进,结合全村实际推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清单制”“积分制”模式,以制度推动“日秀玛”模式优良转型。一是积极推行“清单制”。围绕理论学习、人居环境整治、村级社会治理、民族团结等内容建立共性责任清单,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管理服务事项不清、具体责任不明、监督无章可循、群众难发动、队伍难组建等问题建立个性责任清单,明确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等“抓什么、干什么”,以“清单化”推动“软任务”变成“硬杠杠”。比如,在个性责任清单中,明确村民工作任务、完成时限,在种植农作物时节和农产品加工期间,村党支部按照清单轮流安排各自然村村民在村内开展农机设备操作、草种化肥搬运、收割草料装车等临时性工作,按天取酬,既解决了闲散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也进一步规范了产业运营模式。二是大力运用“积分制”。村党组织在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谋策出力等方面建立评先评优、激励奖惩积分记录台账,对党员干部群众现实表现按月记录、按季度评定等次,由过去的凡事“要我干”变成现在的遇事“我要干”,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比如,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乡村文明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党员志愿服务等情况纳入积分范围内,制定“基础分+加分项+减分项”积分表,将村级各项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鼓励的事项为加分项,禁止的事项为减分项,以行动换积分,村干部积分情况可作为年底村干部报酬绩效考评的依据,群众可按积分每季度到村党群服务中心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物品,充分调动党员群众示范带头的积极性,实现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化新风,助力村级产业向上向好发展。
图为黄南州泽库县境内的青海南部最大易地搬迁社区——泽库东科日社区。 张海麟/摄
(四)大力推进乡村治理,补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切实提升乡村发展“软实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日秀玛村也从以前党委、政府帮着干,转变为村里自己干,自治效能稳步提升。一是强化治理凝聚民心。抓好产业的同时,村党组织持续推进“五治联动”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行“一约四会”,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推动村规民约落地见效。同时,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力度,村内矛盾纠纷明显减少,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平安和谐稳定的良好村居氛围更加浓厚。二是树立新风展现新颜。注重农牧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将产业分红中的部分公益金作为村级活动资金,开展“倡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好公婆、好媳妇”表彰、慰问帮助老弱群体等活动,群众幸福感也在产业发展当中就地升温。三是搭建阵地温暖民心。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书屋、大舞台、小广场等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得到完善,大力争取配备舞台服装、无线话筒等设备,积极开展篮球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切实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确保群众“忙时勤种作、闲时忙提升”。
五、经验总结
同仁市黄乃亥乡日秀玛村产业发展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第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是村集体经济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对日秀玛村产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安排部署,乡党委、政府系统谋划,将乡村振兴、“三农”工作等精神纳入重点工作议题,狠抓工作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分管县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经常性召开座谈会、对接会,邀请省级农牧资深专家指导,多次组织前往甘肃夏河,我省湟源、互助等地交流考察。在多方协同开展调研、测土、考证等大量工作后,探索出乡村产业发展“日秀玛”模式。乡村两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全身心投入,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市直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优势,联动发力,尽心帮扶,为发展壮大日秀玛村集体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河南蒙旗那达慕。 李国义/摄
第二,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顺利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村党组织作为乡村资源的综合对接者,组织能力和组织效能直接影响着村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日秀玛村党组织勇于创新、善谋思路、勤想办法、主动作为,是村级产业发展逐步壮大的关键原因。在前期的产业选择、群众思想统一,到建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动群众积极广泛参与,再到发展产加销一体全链条整个环节,村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投身村级产业发展当中,带动群众投身致富道路,切实把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产业的工作优势。
第三,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协同配合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根本所在。群众是村级产业发展壮大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实现产业兴旺、共同富裕。市乡两级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思路,把解决村民最迫切、最强烈的问题,作为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村级产业发展中,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将全村249户村民纳入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群众齐上阵、共同参与产业发展,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合作利益链接思路,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腰包越来越鼓、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共同富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六、几点思考
同仁市“日秀玛”模式是结合日秀玛村实际,在逐步探索和实践中摸索出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为全面拓宽产业发展路径,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农牧民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村集体经济新模式。结合各村实际制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近期计划和长远规划,依托风土人情、地域风貌,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激活各类发展要素,挖掘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上下足功夫,进一步延伸现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产业链和开发新的多元发展产业链,丰富产业业态、提升综合效益,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
二是注重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建立乡镇、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的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农业产业品牌建设,在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占比较高和具有较强发展优势的乡镇,打造区域资源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精品农业产业品牌,推动优势资源向精品品牌培育集聚。
三是重视打造基层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注重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把有思想、懂经营、有技术、能管理并乐于奉献的高素质“能人”选配到村级干部队伍当中。结合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工作,常态化排查整顿,着力提高村党组织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树立典型人物和案例,在全社会推广学习,大力培养有思路、有干劲、有担当、有发展能力的村干部,让各村有榜样可学,有先进可追,带动更多的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加强村干部培训教育,弘扬务实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多办事、办实事。
四是增强村集体经济抗风险能力。完善村级产业运作模式,加强合作社章程、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从合作社注册登记、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进行系统规范,充分发挥成员大会、监事会作用,对产业运转情况、资金使用等全程监督,防止发生资金资产安全问题。加强内部职能分工协作、薪资分配、入股分红等管理制度建设,促使合作社从社员到管理层紧密协调、形成合力。完善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纽带,对村集体经济收益模块化使用,着力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