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益气化瘀汤对气虚血瘀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3-10-30周红灵黄海兵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气虚益气血瘀

周红灵,黄海兵

(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脑病科,南通 226200)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又名脑梗死,是脑血管局部阻塞、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血管病变,常因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在我国占脑卒中的69.6%~70.8%,在全球占脑卒中的84.4%[2]。全球疾病与创伤负担调查结果[3]显示,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中,脑卒中排名第三;年龄≥50 岁的人群中,近30 年全球疾病负担中,脑卒中持续排名第二;而以IS 占绝大多数。超过75%的患者经过治疗后,会留下不同程度的言语不利、吞咽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4]。目前,IS 治疗指南[5]指出,脑血管再通是急性IS 早期干预的重要措施,包括静脉溶栓、介入取栓、血管成形术等,其中最常用的是静脉溶栓;主要用药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有治疗时间窗口较短、继发脑出血等风险,故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但IS 急性期脑血管的再通,是神经功能恢复、后遗症减少、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因此,针对错过溶栓和介入等治疗的急性IS 患者,有必要寻求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以恢复梗死区脑组织的血流再通,是目前亟待研究并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采用自拟益气化瘀汤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IS 患者,效果令人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21 年5—12 月期间在启东市中医院就诊的气虚血瘀证IS 患者114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7 例。对照组中男42 例,女15 例;年龄60~73 岁,平均(66.77±3.97)岁;发病到入院时间9~20 h,平均(12.47±2.46) h;脑梗死的部位:额叶23例,颞叶8 例,脑干6 例,基底节区20 例;合并症:高血压7 例,糖尿病12 例,高脂血症3 例,糖尿病和高血压8 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10 例;观察组中男35 例,女22 例;年龄61~73 岁,平均(67.33±3.73)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9~22 h,平均(12.68±2.69) h;脑梗死的部位:额叶22 例,颞叶11 例,脑干6 例,基底节区18 例;合并症:高血压9 例,糖尿病10 例,高脂血症3 例,高血压和糖尿病10 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9 例。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发病到入院时间、脑梗死的部位、合并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通过启东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号:QDSZYY-202211027)。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的IS 诊断标准[6]:(1)起病急;(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面部、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或二便障碍等);(3)影像学检查有相应的异常病灶,且排除脑出血;(4)症状体征持续24 h 以上;(5)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7]拟订。主症: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感觉障碍;次症:神疲乏力、面色暗黄,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脉:舌质淡暗,或有齿痕,或舌面瘀点,或舌下络脉曲张,脉沉细。有主症中的2 项,或1 项主症及次症中的2 项,结合舌苔脉象加以诊断。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60~73 岁;(3) 首次发病的急性期患者,且发病时间>6 h 入院者;(4)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且能配合检查及治疗;(5)告知研究实施方案后,与患者或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处于IS 进展期或病情危重者;(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外伤、脑动脉炎或脑肿瘤患者;(3)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者;(4)合并严重认知障碍或抑郁的患者;(5)已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6)近期曾服用过含有益气活血化瘀成分的中药(三七、红花、黄芪、人参等)、中成药或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疗效评价药物的患者;(7)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1.4 终止与脱落标准 (1)治疗中突发病情恶化,需要急救的患者,或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经判断需立即停止试验者;(2)依从性不好,未按研究方案治疗、复诊,导致临床资料收集不全者;(3)要求退出试验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根据指南[6]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的侧支循环、营养脑神经、控制血糖和血压、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良肢位放置、关节活动训练和床上体位转移训练等康复训练。

1.5.2 观察组 在上述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化瘀汤,其基本成份:生黄芪60 g,党参20 g,当归尾15 g,赤芍10 g,地龙10 g,桃仁10 g,丹参15 g,川芎6 g,红花10 g,银杏叶10 g。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加减。在IS 发生24 h后开始口服(不能口服者给予鼻饲),每日1 剂,由医院中药制剂室统一水煎,取汁200 mL,分早中晚3次温服;15 d 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症候辨证加减:有心悸、喘息者,加用桂枝9 g、炙甘草6 g,以温经通阳;有语言不利者,加用郁金、石菖蒲、远志各10 g,以袪痰开窍;有肢体麻木者,加用伸筋草12 g、木瓜9 g、防己6 g,以活络舒筋;有上肢偏废者,加用桂枝9 g 以通络;有下肢瘫软无力者,加用牛膝15 g、杜仲15 g、川断10 g、桑寄生10 g,以强壮筋骨;有小便失禁者,加用桑螵蛸和益智仁各9 g,以温肾固涩;血瘀症状严重者,加用鸡血藤10 g 和莪术、水蛭和鬼见羽各6 g,以破血通络。以上剂量为常规剂量,具体用药及剂量需根据患者病情而决定。

1.5.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以下指标进行判定。(1)证候疗效:采用中医证候总评分[7]评价患者的证候疗效。主症:上肢或下肢或上下肢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感觉减退或消失等。无,0 分;轻,2 分;中,4 分;重,6 分。次症:头痛、面色晦暗、口多黏涎;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 和3 分。舌脉:按正常与异常分别记0、1 分。各项分值之和为总分。(2)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该量表有11 项,共42 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重。(3)生活质量评价: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分10 个条目,包含吃饭、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等,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5.4 疗效判定标准[7]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候总评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中医证候总评分减少70%~<95%;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改善,中医证候总评分减少30%~<70%;无效:症状、体征未改善,甚至有加重,中医证候总评分减少<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总评分、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用±s 描述,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疗效用例(%)表示;当n>40,T>5 时,用χ2检验;当T<1 时,用Fisher 精确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NIHSS 评分和AD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评分和NIHSS 评分均显著下降,ADL 评分明显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8 例,有效29 例,显效率为49.12%,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显效14 例,有效42 例,无效1 例,显效率为24.56%,总有效率为98.24%,两组患者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54,P<0.001),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IS 属于中医“风、痨、臌、膈”中的“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语謇为主要表现。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变化多端的风邪特性,故称为中风。中风是血瘀、痰浊等病理产物上蒙清窍、壅塞脑窍,进而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故瘀血、痰浊是其基本病机。且瘀血贯穿中风发生发展的始终。所以,中风发病与“风”“瘀”“痰”“火”“气”“虚”关系紧密,并以“虚”“瘀”“痰”为主。其中,“虚”以“气虚”为主,与肾、肺、脾等脏器受损有关,针对“气虚”,经常选用益气、补气的中药。“瘀”以“淤血”为主。“痰”在《血证论》中记载“痰”和“瘀”既“共患”,又可相互转化。刘冬立教授认为气滞血瘀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8]。詹佳虹等[9-10]认为气虚血瘀是IS 患者最关键的病机之一,益气化瘀是治疗IS 的基本法。临床上在IS 急性期、缓解期及后遗症期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1]。鉴于上述理论,本研究探讨自拟益气化瘀汤治疗气虚血瘀证IS 患者的效果,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依据。

本研究所用的自拟益气化瘀汤方中:生黄芪是“补气圣药”,能补中益气,配合活血行气药,达到气行血畅的效果[12-13];生黄芪还能减少血小板黏附力、增加脑血流量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现代研究[14]发现,黄芪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芪甲苷,是治疗IS的重要活性成分;同时方中重用了生黄芪,以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血去则络通;为君药。党参益气通络。当归尾既可活血又可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当归还可通过上调人体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来促进脑微血管再生[15]。赤芍主要成分是苷类,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赤芍总苷能通过降低血液黏度、对抗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形成,同时通过内膜依赖性舒张和抑制L 型离子通道,使血管舒张,从而改善脑血流变[16]。党参、当归尾、赤芍为臣药。川芎可活血祛瘀、行气开郁,川芎嗪有扩血管、抗脑缺血缺氧及促神经修复的作用[17]。丹参补血活血、化瘀生新,有抗凝抗栓、促组织修复与再生,及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8]。红花活血、祛瘀、通经,红花与黄芪联合应用,有活血和补气的双重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19]。曹金一等[20]发现,红花与黄芪配伍比为5∶1时,可调节小凹蛋白1/VEGF 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从而降低脑损伤程度。红花还能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保护凝血酶,抑制血栓形成。银杏叶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14],二者配比可减轻脑水肿,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脑梗死范围及脑神经损伤[21]。地龙具有通络、利尿,多用于气虚血瘀、半身不遂等,有纤溶和抗凝等作用[14]。故诸药合用,具有补中益气、活血祛瘀、降低血黏度、抑制血栓形成、促进微血管新生、增加脑血流量、促进神经修复、减轻脑梗死范围及脑神经损伤等功效,从而改善神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及其生活质量。观察组中医证候总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对于气虚血瘀证IS 的患者合用自拟益气化瘀汤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气虚益气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血瘀体质知多少
气虚了,病多了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