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颅脑外伤继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2023-10-30黄耀武万政强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继发性口服液颅脑

李 翔,黄耀武,万政强

(1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盐城 224100;2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颅内血肿属严重颅脑损伤的继发性损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占40%~50%,颅内血肿继续进展及水肿高峰期易导致脑疝。脑出血症状复杂,病情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出血部位和患者自身身体条件有关。若出血量少或出血部位在大脑非功能区,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头痛、呕吐等轻微症状,经保守治疗即可痊愈;若出血量大,出血位置在大脑深部、丘脑或脑干等部位,则病情严重且进展较快,会出现颅脑组织和颅神经受压症状,导致患者头痛、呕吐、大小便失禁,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和脑疝,此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行去骨瓣减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等治疗,如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降低颅内压和清除血肿,很容易造成患者昏迷、偏瘫、痴呆、记忆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引起患者死亡。

脑出血的治疗基本原则是止血、降低颅内压和防治并发症。使血肿尽早吸收,对减缓病情和临床症状有重要作用。《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中提到中药可促进血肿吸收,脑血疏口服液是由黄芪、水蛭、石菖蒲等一系列补气活血、破血逐瘀药物组成的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中药制剂。有研究[1-3]证明,脑血疏口服液对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元和降低卒中二次复发的概率,是我国唯一批准的治疗急性期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还可用于脑梗死的全程治疗[4-5]。但对于治疗颅脑外伤性脑出血方面却缺乏相关研究,找到能帮助患者更快地吸收血肿、改善症状的治疗措施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探究脑血疏口服液对颅脑外伤性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6-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研究的86 例受试者均为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于2020 年6 月—2021 年9 月期间收治的颅脑外伤性脑出血住院患者。其中对照组43 例,男25 例,女18 例;年龄11~86 岁,平均(55±3)岁;高空坠落5 例,交通事故37 例,暴力伤害1 例;单纯硬膜外血肿1 例,单纯硬膜下血肿3 例,单纯脑内血肿7 例,硬膜外血肿合并脑内血肿2 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30 例;开颅术12 例。脑血疏治疗组43 例,男26 例,女17 例;年龄24~77 岁,平均(45±3)岁;高空坠落3 例,交通事故38 例,暴力伤害2 例;单纯硬膜外血肿1 例,单纯硬膜下血肿7 例,单纯脑内血肿6 例,硬膜外血肿合并脑内血肿5 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24 例;开颅术10 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有明确外伤史,CT 检查结果均支持颅脑外伤继发性脑出血诊断[8-9];(2)经医师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可以接受本研究的治疗措施;(3)患者和(或)家属接受本研究的治疗方法。排除标准:(1)不属于外力因素导致脑出血者;(2)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3)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4)严重的原发脑血管疾病或代谢系统疾病,有再出血倾向,合并心、肾、肝功能衰竭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神经、防治消化道出血及吸氧、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脑血疏治疗组患者除接受以上治疗外,在病情稳定后第3 天加服脑血疏口服液(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 mL/次,tid,神志不清者胃管内注入,1个月为1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治疗1 个月后患者的血肿体积较入院时减少≥70%;有效,血肿体积较入院时减少40%~<70%;无效,患者病情恶化或血肿体积较入院时减少程度<4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治疗前后的CT 表现和血肿体积变化:患者分别于入院前、入院治疗2 周、入院治疗4 周时接受颅脑CT 检查,记录患者的CT表现并测量血肿体积。血肿体积=病灶最大层面长×宽×病灶层数×层间距×0.5[10]。(3)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评估:患者于入院时及入院治疗1、2、4 周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1],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0~42 分)。采用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12],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0~100 分)。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6.0 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脑血疏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74,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CT 表现和血肿体积比较 两组患者刚入院时的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及4 周后CT 复查显示,脑血疏治疗组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典型病例治疗前后脑部CT 图像见图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肿体积比较mL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1 周后,两组NIHSS 评分、B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4 周后,脑血疏治疗组NIHSS 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BI 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 分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疾患,引起脑出血的原因繁多且脑出血病情复杂凶险,分为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两种类型。继发性脑出血由血管畸形、肿瘤、抗凝药物作用、血液疾病、外伤等多种因素引起。难以预防的外力因素也是引起脑出血的重要病因。颅脑外伤继发性脑出血便是大脑在经过外力撞击后引起颅内出血和一系列相关反应的疾病[13-14],重症患者还会发生失语、昏迷、偏瘫、癫痫、颅内血肿等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脑出血患者的颅内血肿还会使患者出现头晕、呕吐等一些极度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若出血量较小,配合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血肿常在数月内被完全吸收,而出血量大者病情严重,则需要手术治疗辅助血肿清除。

中医药治疗脑出血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从传统医学角度来看,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往复,运转不息,支持着人体完成各项生理活动,若是机体气虚、痰阻、寒凝或受到外伤,均可使血液在脉道内的运行受阻或血液停滞,造成血瘀。血肿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致病特点都与“血瘀”相同,既是机体受到各种因素作用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影响机体正常功能的致病因素。临床主要以化痰清热、平肝熄风、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桃仁、当归、红花、川芎等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辨证使用,更有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经方和血塞通注射液、脑血疏口服液及一些经临床验证有效的自拟方剂等多种经验效方通过中成药的形式辅助治疗。李晓雯等[15]发现,临床治疗脑出血最常用的中药分类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平肝熄风药,使用频率依次是15%、14%、12%,且脑出血的急性期治疗掺食用平肝熄风、化痰清热的药物和方剂,亚急性期则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配合治疗,恢复期选用补虚药物来帮助机体康复。多种药物和方剂联合使用,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和临床应用意义不可小觑。

脑血疏口服液是据《金匮要略》和《医林改错》中“补阳还五汤”和“大黄蟅虫丸”方剂调整而来,选用黄芪、石菖蒲、水蛭、大黄等一系列补气活血、破血逐瘀药物组成的中药制剂。研究[16]发现,在脑出血发病的急性期,血肿周围的IL 和TNF 等水平均有一定的上升,机体出现炎症反应,而进一步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程度。而脑血疏口服液可以缩短纤维蛋白(瘀血)溶解,增加脑部血流量以促进血肿吸收;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水肿,保护脑出血后脑组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酶活性,降低丙二醛的含量,起到抗自由基损伤,保护神经元的作用[17]。随着脑血疏服药疗程的增加,服用脑血疏口服液的患者和未服用脑血疏口服液的患者之间的神经功能恢复差距逐渐增大,脑血疏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脑血疏治疗组脑血肿体积明显降低,脑血疏治疗组较对照组BI 评分升高,NIHSS 评分降低。结果证实,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颅脑外伤继发性脑出血效果更好。

本研究结果证明,脑血疏口服液对颅脑外伤继发性脑出血患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脑血疏口服液可明显加快患者的血肿吸收速度,更快地帮助患者痊愈。目前暂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后期应对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调查,以了解其后续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脑血疏在临床应用时机要恰当,不宜过早或过晚,应在确定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无出血倾向的前提下,即患者发病第2~5 天酌情酌量给药。总之,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颅脑外伤继发性脑出血的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价格适中,值得作为治疗颅脑外伤继发性脑出血的急性期药物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继发性口服液颅脑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继发性青光眼应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风湿骨痹口服液急性毒性研究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